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剧独生子

电视剧独生子

电视剧独生子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第1篇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第2篇

二、剪接失度冗长拖沓

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拍长剧,而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应像鲁迅先生倡导的要以内容的含量为依据,以不脱离主题为原则来安排剧的长短,即要深刻、生动、精彩、充实、饱满、好看。不要人为地将单本能完成的戏硬拉成连续剧;将1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20集;将20集能完成的连续剧硬拉成30集的长篇连续剧。现播出的电视剧动辄20集30集40集,而视其内容含量有的用其一半的集数足矣。有的电视剧如再紧凑些本是很好的,可正是由于拖拖拉拉地太长而显得乏味了。这就如同一块饼干,本来是很好吃的,你硬用水将它泡大,结果就无味了。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很好,第二部就乏味了,又不是什么大题材,小故事拉拉杂杂地拍了30集,实在是太长了,严重地削弱了艺术的魅力,完全没必要。《西游记》(续集)情节与前雷同,无新意,也完全没有必要续出25集来。本来很好的故事倒使人越看越无味;《大明宫词》可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片子,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颇具特色,属上乘之作。但有的段落节奏亦显过慢,播出时虽已由40集压缩到37集,但若压到30集似更好些。《罪证》《黄金缉私队》等亦显过长。而有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的,如《三国演义》虽则84集,但并不觉长;《红楼梦》20集亦不觉得长;《水浒传》43集,不但不长,而且有些短了,原作中的好多重要英雄人物的入伙原因及过程都未得以充分展现,若再用几集加以补充当会更精彩些。因此不能机械地论长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现有好多剧是该短些却未短。

三、见好不收狗尾续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四、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五、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高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第3篇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是很有道理的。电视剧制作上也应该这样,适可而止,最热闹时收场,让人回味无穷。而现实情况是,一部剧播出后,反应良好,于是制片单位或主创人员便想让“好”持续下去。约来编剧(或另换编剧)再创续集。编剧只好挖空心思地杜撰,全不像当初的灵气与自然。导演也硬是将质地完全不同的两部分强行地拼接起来,这样拍摄出来的续集便多有狗尾续貂之弊了。如《西游记》之续集,基本是“师傅赶走悟空,师徒遇难难解,悟空重返”的老一套情节的重复,虽有高科技帮忙,却也不很成功;与前一部迥然不同的集与集间的连接方式(向唐皇汇报取经经过)使得与前一部很不谐调,也无新意,完全没有必要拍续集。可以说由于续集的播出,倒淡化了《西游记》这一精品剧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的完好印象。《康熙微服私访记》续集虽未受到观众更多的非议,但笔者认为,第二部的“康剧”未能超越第一部,也如不续。

2、移植失当膨化虚空

将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剧本创作的途径之一,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当某部小说已先行被改编成了电影,还要不要再编成电视剧,这可要慎之又慎了。笔者认为,当被改编的电影拍得非常成功时,则千万不要再打电视剧的念头了。如果原小说十分优秀而电影拍得又很不理想或影响很小,将来改编拍成的电视剧有超过电影的把握,那么则可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样成功的例子,笔者至今未看到)。因先前改编的电影的成功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已在观众心目中确定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地位(也有先入为主的因素),那么再重新塑造的电视剧人物形象和拉长的故事情节会令看过电影的人很难接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又何必去干呢?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中却偏偏有这样敢于铤而走险的电视编导,任你电影再成功,他也要重新将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最终拍成的电视连续剧可能演员比电影中的漂亮,情节比电影更丰富,编导也自我感觉良好,可观众就是不认可。比如,早些年谢铁骊导演根据现代名著《青春之歌》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中公认的精品,可是近年又有人把它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拍得固然也有声有色,但终未能超过原来的电影。尽管新闻媒体在拍片前进行了大肆的宣传,但也终不及未经怎么宣传的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之深、之广。即使是刚刚播出不久的20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艺术质量的角度看,也远远不及苏联早年拍摄的同名电影生动、光彩、震撼人心。当然以不很多的资金,将当年较有影响的革命影片重拍成电视剧以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再教育也是必要的,但那是与影视艺术不相关的另一层意义的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电视剧编导将目光盯在了独立创作的话剧的改编上,这也是不足取的。你改编不成功的话剧没有意义,而久演不衰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稳固的样板般的地位和影响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特别是有些话剧剧本不是脱胎于小说或其它姐妹艺术的,而是有固定的独立的剧本,是经过话剧作者千锤百炼“打造”而成的。你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无非是想让他更丰富、更生动,而它又不像由小说改编成的话剧剧本,要参照原小说。在无可参照的前提下增加内容,这就势必要对原剧本加以膨化、拉长,添枝加叶地敷衍成连续剧了。那么电视编导附会进去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原话剧编剧已想到的并舍弃的东西,而优秀的原话剧作家的功力往往又是我们电视剧的编剧不能相比的。这样由话剧膨化了的、拉长了的电视连续剧往往会出现蛇足之弊,试想它能超过原话剧的影响吗?我想不会,也没见过由话剧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超过原话剧的。与其如此,不如不作。比如20集电视连续剧《雷雨》便是由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这部连续剧的导演功力是不浅的,演员也是十分优秀的,可以说,该剧如果不是脱胎于曹禺的同名话剧而是独立创作的,应该说是拍得很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依据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的作品改编的,其人其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闪烁着灼人目睛的光辉,而且在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雷雨》又是大师的代表作,剧本是炼到了精而又精多一字少一字皆不宜的程度。数十年来该话剧在中国各地舞台上久演不衰,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居然能把这样的2个小时的佳品膨化成十五六个小时的东西呢。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雷雨》颇失原剧的凝重、洗炼,注定是超不过原剧的,超不过即是失败。

3、语言直白缺乏生动

电视剧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也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追求美,追求生动。目前,我国电视剧中应用的语言有三种,一种是区别于话剧的电影式的生活式的口语式语言。这是应用最普遍的。如反映现代题材各条战线的故事片和现代战争片、生活片等都使用这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古典题材的生活片。追求语言生活化,不等于不加改造地照搬生活中的毫无文学趣味的土语和大白话,而是要有选择地和经过提炼地使用日常生活中最新鲜、最有生命力、最生动的、最美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中国现代文化较浅的正面农民形象,当然不能让他说出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语言,也不能说出中外哲学家的语言。但必须让他说出同时代同水准的农民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准确、最符合其身份、性格、经历的语言,也就是最美的话来。这就要求编导要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并善于掌握和运用农民语言中的精华。决不能因为写得是知识浅薄的人而就可以胡编乱写,他们的话也可以胡说、乱说,越土越好,越没水平越好,如果那样,则恰恰说明编导是没有水平的。第二种是介乎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古典白话语言。这种语言多应用于中国古典题材的反映大的历史画面和高层官僚政治生活的作品,以及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生活剧目。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剧目,这类语言的运用是很成功的,除了编导的水平超之外,与其原著雄厚的文学基础也是有关的。第三种是《大明宫词》首开先河的西方化的莎士比亚式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大明宫词》中这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也只有这般语言的运用,才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荣景象。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的。有些人对《大明宫词》中语言的运用持否定态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于这种有别于中国电影、电视剧和戏剧的传统的台词用语,只要在今后的合适题材的电视剧中持续用下去,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了,并能渐渐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无论这三种语言中的哪种形式,都要追求生动,追求美。这里的“生动”与“美”不是单纯的指词藻华丽,而是强调语言的准确、贴切和文学性,有丰富的内涵,并合乎时代、合乎人物性格和身份。而目前,我们的电视剧语言运用成功的不是很多,好多剧目的人物对话苍白、无力,或太土、太直白,缺少新鲜感,缺乏文学性,这是需要认真克服的。还有的剧中众多人物说的话都差不多,缺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个性,众多人物之间各自的话都可以互相串换,这是戏剧语言中最大的弊病。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第4篇

所以,电视剧独播或联合首轮上星仍然是各大卫视2009年拉动收视的法宝,并有持续升级之势。从目前各卫视频道对2009年电视剧竞争的战略布局来看,投入的进一步升级和获剧渠道的多元化,将继续让卫视在电视剧竞争上白热化。卫视频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

战火向产业链上游蔓延

2009开年,江苏卫视的女性大戏《一个女人的史诗》就与湖南卫视的自制剧《丑女无敌》第二季展开了正面竞争。随后,编剧宁财神的首部悬疑喜剧《防火墙5788》、RPG游戏改编的奇幻大剧《仙剑奇侠传3》、战争片《我的团长我的团》都将陆续在江苏卫视上映。

湖南卫视也斥巨资囊括国内外700多集顶尖剧作。这些引进的独播剧有:韩国电视剧收视冠军百集长戏《传闻中的七公主》,韩剧《豪杰春香》、《白色巨塔》,港台剧《火舞黄沙》、《肥田喜事》、《篮球火》、《斗牛要不要》等。2009年湖南卫视除全力提升白天和深夜剧场、继续推行独播策略外,还将在周末白天开辟“青春独播剧场”。

与湖南卫视大走引进剧路线不同,安徽卫视以“四大名著”的影视版权来打造其2009年的品牌形象。安徽也是惟一一家购齐新版“四大名著”的卫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高希希版的《三国》、吴子牛版的《水浒》、程力栋版《西游记》。此外,安徽卫视还计划斥资3亿元购买30多部优质独播剧。

来自克顿顾问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拥有各类独播剧的省级卫视有8家,独播剧的数量为61部,而截至2008年8月,有独播剧的卫视频道已经达到了12家,独播剧数量达到63部。

为了垄断优质资源,在高价面前不少卫视仍坚持大手笔。比如被业界看好的2009年大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单集累计售价卖到百万元以上。

随着市场优质剧价格的水涨船高,卫视不得不加大购剧投入。克顿顾问公司董事长吴涛表示,目前主打电视剧的卫视购剧资金已逐步增加到其全年广告收入的15%-30%,而且各台还在继续增加电视剧的投拍和自制力度。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执行总经理王鹏举表示,目前我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在40000集左右,但其中只有7000集最终能在各地电视台播出,其中能称为精品、被播出方一眼看中、独家买断的则少之又少。因为高投入带来的风险以及市场预期的巨大不确定性,因此某一两家卫视垄断新剧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逐步从电视剧产业链的下游进入上游生产环节,拥有很强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卫视才能在电视剧上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天津卫视的“阳光系列剧”在2008年已经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并将持续在2009年“阳光”下去;湖南卫视2009年也对“自己制作、自己播出、强力推广”模式加大了投入。据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介绍,2009年春节之后,湖南卫视就将启动《丑女无敌》第三季的拍摄,并计划在2009年5月播出,青春自制剧《微笑在我心》、《新流星花园》等也将相继推出;《杜拉拉升职记》、《网球王子2》、《蜗居》则是东方卫视独家定制的三步曲……

“电视剧资源的独有性必然成为有实力的卫视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这使得有实力的卫视都在寻找自己独特的样式,在电视剧上尽量减少同质化。”马中骏表示,目前,上海、北京、江苏、安徽、深圳、重庆等地的地方广电和其都有正在合作的“专门的剧目”。

格局之变

可明确的是,2009年电视剧市场上的独家资源将逐步向强势频道集中,且各卫视正在上演一场关于资源的竞赛。当越来越多的台介入买断版权、合作拍摄、先期投资或自制等形式,之前的先发者――以独播、首播策略赢得市场的卫视频道,无疑会面临强大挑战。

“安徽卫视2008年的广告增幅仍然很大,靠的就是电视剧策略,而且目前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形象。”马中骏表示,虽然受到不少来自其他卫视的冲击,但安徽卫视作为一个电视剧播出平台的特色并没有淡化。不过,“2009年安徽和湖南卫视在电视剧上面临的竞争会更加强烈”。2008年10月以来,北京卫视以独播剧和首播剧为主的策略表现强劲,《马文的战争》、《最后的王爷》等剧颇受青睐,收视份额不断提高,卫视排名得以快速上升。“多几个这样的台,卫视现有收视格局肯定会有所变化。”

电视剧独生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材;人物;矛盾;

近年来,谍战题材电视剧充斥大众屏幕,造就了一大批观众耳熟能详的谍战剧,如《潜伏》、《地上地下》、《青盲》和《独刺》等。这些较为成功的谍战剧大都有以下几点共同点:情节上植入了“深入或潜伏敌人内部”的典型环节;叙事上倚重悬念设置,结合延宕和巧合等策略推进;情境上险象环生,常将人物推向生存或心理绝境以拷问其立场的坚定性;主题上在敌我二元对立系统较量中提炼并强化恪守崇高使命、坚守革命信仰的人物精神品格,最终实现高扬主流价值观的叙事任务[1]。2012年新近播出的谍战剧《独刺》在沿袭上述共同点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另辟蹊径,带给大众一剂别有风味的谍战剧大餐。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一下《独刺》的叙事特色。

一、选材:谍战题材与婆媳家庭题材相融合

纵观电视荧屏上炙手可热的题材类型,谍战题材和婆媳家庭题材堪称题材风云榜中的一生一旦。谍战题材剧以潜伏敌方完成谍报任务为主,气氛大都较为紧张硬朗,偏男性化风格,而婆媳家庭题材剧则围绕家长里短展开,气氛较为轻松,偏女性化风格。电视剧《独刺》具有开拓性的将这两种题材巧妙融合,使得该剧有“母子版《潜伏》”和“年代版《媳妇的美好时代》”之称。

《独刺》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宋怀珍奉命前往山城恢复地下工作,首次执行任务时被党通局王新民抓住,却因此与失散多年在保密局工作的儿子林孝成相认。为更好的潜伏,宋怀珍开始同特务儿子一起住,却与思想前卫的儿媳蔚蓝矛盾不断,上演一场场婆媳战。同时,宋怀珍还要巧妙躲避各方的怀疑,策反牛师长、儿子,完成各种任务。

通过故事简介,我们可以看出该剧融合了诸多谍战元素和婆媳家庭元素。首先,该剧是一个标准的谍战剧,因为它包含了谍战剧中所需的各种元素:潜伏、被怀疑、完成谍报任务和策反。潜伏,每个谍战剧中的主人公都在执行潜伏,剧中宋怀珍作为地下党员潜伏到特务儿子林孝成家里;被怀疑,这是我方谍战人员处境危险的主要原因,剧中宋怀珍虽被失散多年的儿子林孝成从监狱中认出并救出,看似已经平安,实则处处被人算计怀疑;完成谍报任务,潜伏人员潜伏的目的就是从敌人内部弄到各种机密情报,协助前线作战,剧中宋怀珍始终在巧妙执行各种任务;策反,其实这是任务中的一项,大都是争取尚有良知的敌方将领站到我方阵营,以从内部瓦解敌人,剧中宋怀珍顺利策反了掌有兵权的牛师长、林孝成。其次,该剧中也具备婆媳家庭戏的诸多元素,婆婆、儿子、媳妇这三个婆媳戏的砝码一应俱全。婆婆,宋怀珍进入儿子家,除却潜在的地下党领导人身份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一对小夫妻的妈;儿子,不论林孝成在外面多么富有能力,在家里面对两个最爱的女人,他去无能为力,注定是个夹板男,夹在老妈和老婆之间;媳妇,婆婆天生是冤家,因为这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虽然一种是亲情,一种是爱情。由此可见,《独刺》在紧张悬疑的谍战风云中,不时穿插各种婆媳斗法、夫妻大战元素,亦庄亦谐,让我们领略到“潜伏圣佛”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二、人物:多维人物与有特色的人物关系

人物是影视叙事的基础和灵魂。正如希德?菲尔德所说:人物是电影剧本的基础,它是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2]。有个性的人物和有特色的人物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就一部电视剧,一些电视剧正是因为人物塑造的个性极致而让观众难以忘怀,如《渴望》中善良的刘慧芳、《士兵突击》中木讷上进的许三多等,同样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也能让观众对电视剧念念不忘,如《潜伏》中沉稳机智、有修养的余则成和心直口快、没文化的翠平这一对假夫妻的设置本身就充满矛盾,富有戏剧张力。电视剧《独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出彩的人物塑造和巧妙的人物关系。

(一)人物塑造

罗伯特?麦基说过: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在帮助刻画主人公复杂性格维方面所起的作用[3]。《独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太太,以老年人为主人公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但剧中老太太多重身份、多维性格让观众见识了一个不寻常的老太太。同时,围绕这个老太太设置了一系列年轻的各有特点的主次要人物,使得这个剧老少通吃,受众更广。

主人公宋怀珍是一个有双重身份的人物,表面上是国民党党通局特务林孝成的母亲,暗地里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即坚守自己的革命信仰又深爱自己的特务儿子,主人公的人物诉求除了组织交代的潜伏取得情报外,其内心是要求自己说服儿子弃暗投明,这种身份设定注定了主人公的挣扎纠结,易让观众移情;另一个主要人物儿子林孝成也具有多维性格,他忠于国民党,孝顺母亲,爱护爱妻,他既怀疑母亲宋怀珍是地下党而一次次试探,但母亲遭到别人怀疑调查时他却总是挺身而出、舍命保护,这个人物也一直在“忠”和“孝”之间游走;媳妇蔚蓝作为思想前卫的“麻辣媳妇”,虽然父亲贵为国民党司令,但她没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老公林孝成,这个人物作为全剧的一抹亮色,每逢她的出场给观众带来的都是热闹轻松,有效调节了紧张低沉气氛;大反派王新民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有些才气却总是输给林孝成,他曾经忠于国民党,但是他所钟爱的党国却要抛弃他,为了保护家人安全,他只能通过算计别人来自谋出路,结果赔上性命。这些主次要人物或为了信仰、或为了生存而选择性的做出各种行为,人物价值、人物选择和人物行为构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从而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波涛汹涌和众生百态。

(二)人物关系

各种人物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剧的人物关系网。如果把剧的全体人物想象为太阳系,主人公就是太阳,配角都是环绕太阳的行星,小角色就是环绕行星的卫星——所有这一切都由位于中心的明星的引力固定在其各自的轨道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的性格潮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

剧中设置了四种极富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即: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同事关系。这些人物关系作为主次要线索贯穿全剧,展现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人物关系图谱。母子关系作为全剧最为纠结虐心的关系主导全剧,宋怀珍与林孝成是失散多年终团圆的亲生母子,然而两人却身处两派阵营,宋怀珍为地下党员,林孝成却是保密局负责抓捕地下党的特务队长;夫妻关系,毫无背景的林孝成与司令千金蔚蓝的爱情与夫妻生活是全剧的一抹亮色,蔚蓝作为“白富美”的“官二代”,崇尚真爱,讲求浪漫与工作狂林孝成冲突不断。剧中林孝成与蔚蓝吵闹不断的夫妻关系一方面增强了戏剧效果,缓解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将林孝成的处境设置的更为尴尬困难;婆媳关系,这是该剧最有特色的设置,传统婆婆宋怀珍与时尚麻辣媳妇蔚蓝之间因为出身背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摩擦不断。宋怀珍不满意蔚蓝不仅因为她性格任性跋扈,更是担心儿子娶了司令千金后深陷敌方泥潭不能自拔,内外原因交加使得婆婆与媳妇开始就进入斗争状态;同事关系,剧中同事关系中有誓死相随的兄弟关系,如林孝成与阿贵。有机关算尽的敌对关系,如林孝成与王新民;有相互利用的制约关系,如林孝成与陈站长,这些关系既全方位地展示了男主人公林孝成在工作中的处境,又暗含了敌人内部勾心斗角的腐烂本质。《独刺》中的人物关系让我们读懂了虐心的母子亲情、战争状态下的纯爱夫妻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婆媳情、义气冲天的兄弟情,使得其包含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矛盾悬念

矛盾是构成剧的前提,缺少矛盾冲突的剧犹如一滩毫无生机的死水,难以吸引观众观看。《独刺》剧作者深谙其中之道,剧中处处设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人物常处内外矛盾夹击中。

首先,从内部矛盾——家庭矛盾来看,细分来具体是指母子矛盾、婆媳矛盾、夫妻矛盾。母子矛盾主要是宋怀珍作为地下党员同儿子林孝成忠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在设置这一矛盾时主要应用了希区柯克悬念理论中所倡导的‘信息悬念’,所谓‘信息悬念’指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在某一时刻大于剧中人所掌握的信息量,两者之间出现了落差,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观众欣赏时产生紧张关切心里的悬念形式[1]。观众从开始就已经知道宋怀珍的真实身份,而林孝成一直在怀疑试探母亲这一身份,让观众始终担心宋怀珍的真实身份被发现。婆媳矛盾主要是传统婆婆宋怀珍和名门前卫媳妇蔚蓝之间家长里短式的冲突。夫妻矛盾则主要指享受恋爱、追求浪漫的蔚蓝与工作狂林孝成之间的斗嘴耍贫。其次,从外部矛盾——社会矛盾来看,主要是指宋怀珍常受怀疑和林孝成常遭事业对手打压。宋怀珍的真实身份遭到以王新民为首的特务的怀疑,王新民时刻都在盯梢意图抓住宋怀珍的把柄,导致宋怀珍常处险境。林孝成事业上的主要对手也是王新民,正是由于林孝成与王新民事业上的敌对,使得王新民更加努力的去查宋怀珍,以图一箭双雕。故而,外部矛盾使得主人公宋怀珍常处险象丛生情境之中,内部矛盾一方面让宋怀珍处境更为艰难,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紧张压抑气氛。内外部矛盾之间互相用力、张弛有度,从而增强了戏剧性冲突。

综上所述,电视剧《独刺》之所以收视、口碑双丰收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选材上它独创性的将谍战题材与婆媳家庭题材相结合;在人物上它大胆的用老年人做主角且以此设置巧妙的人物关系;在矛盾设置上它内外部矛盾之间一张一弛、双向发力。正是这些开创性的做法,成就了这部具有婆媳特色的谍战剧,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的全新谍战剧,将情感谍战剧开拓到一个新层面。

参考文献:

[1] 魏南江.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