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元素在摄影艺术中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在摄影艺术中融合发展

摘要:华夏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元素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代表,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含义,同时也从使人们的情感和智慧进行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各个领域中更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摄影艺术而言更是通过一种理念上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产物。下面就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摄影艺术中的融合与发展进行研究。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摄影艺术中;融合;发展

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不仅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同时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带动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沉淀更是为新时期下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对于摄影艺术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赋予相关作品情感的同时也能够将相关的摄影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

一、传统文化元素与摄影融合意义

作为人类文明的沉淀与产物,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精神支撑与灵感来源。特别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说,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艺术领域,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在摄影领域的发展中其关注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方面,很多摄影师都会将个人的视野放在对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事件、情景上面,在这种情况下摄影师通常都会忽略在这种状态下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撞击。另一方面,更多的摄影师都错误地认为,只有将一些西方文化和西方传统元素与自己的作品进行融合方显“高端、时尚”。如果没有尽早地将这种错误思想进行转变,那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被舶来文化元素所取代。同时也只有将现代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高度融合,才能够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在不断沉淀的同时实现更多的创新发展。为此,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摄影作品必须要在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拍摄手段将中国艺术和中国元素发扬光大,最终完成一种文化与理念的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摄影艺术才能够不断发扬光大,走出一条真正民族发展的道路。

二、各类传统元素对摄影艺术的影响与融合发展

(一)中国画的融合与发展

绘画与摄影都隶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二者在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属于一种重要的平面艺术展现形式,它们都能够将一些运动或者立体的事物、人物、动物及景色进行表述,并通过定格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其次,在一定的环境下,二者都需要通过色彩的调整来突出一些无文字的含义传达。最后,二者都要通过光和文化元素的应用与展现来进行转换和展示,为广大受众带来更为震撼的文化体验而努力。此外,绘画中的“写实”创作手法与摄影艺术是最为相近的,不仅有着同样的艺术关联性,同时这种写实的绘画与摄影艺术都是希望借助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视觉还原,现场即兴进行原汁原味的还原和表达,简单地说就是“还原现实”。而对于写意绘画而言,虽然其内容是通过对一些突出的现实加以意境的美化,从表面上与摄影艺术相比二者的意图相差较大,但在实际的表达中各种现代的摄影作品创意都是凭借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将写意绘画与摄影艺术进行关联,让现代化的摄影艺术在记录现实的同时,也能够借助各种有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构思,在弘扬生命之美、劳动之美、自然之美甚至宇宙之美的同时,为整个的摄影艺术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绘画艺术代表了悠久历史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特色。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大量的、内容鲜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元素,被大量地应用到了摄影作品中。在不自觉或者自觉之间,完成了对中国绘画表现手段的强烈展现。因此,我们说,对于中国的摄影艺术而言,在中国画艺术元素的作用下,这种超出认知的美好意境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化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一个传统的青花瓷元素的展示中、从一件清代朝服元素的应用中、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古迹中都可以将现代摄影艺术的思想进行表达。例如,对于中国画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一些采用黑、白、灰进行意境展现的山水画作品,而在摄影的过程中通过这种层叠的表达,不仅能够对自然万物、山水之间的浑厚与凝重进行表达,同时也将简单的色彩赋予了不简单的表现。这与摄影艺术中的黑白照片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想必在这其间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山水所特有的感情,在看似单一、枯燥的颜色之间,做好了晕染以及颜色协调的处理,不仅还原了山水与自然界之间的关联,同时也突出了整个画中已有的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这也是摄影艺术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合与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建筑元素同样也是最鲜明、最直接的一种展现载体。通过观察大量的传统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无声的文化瑰宝背后,其中不仅孕育着大量的精神功能需要和物质功能需要,同时也对民族的审美要素以及时代的审美要素进行了表达。在与地方民族审美要素融合的过程中,其实也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进行了一种渗透。在这种背景下,回头再次审视我们的摄影作品,便很容易地发现其中的奥妙:即便是一些摄影从业者希望将一些更加国际化的元素进行作品展示,但在实际的设计工作推进中,也终将是绕不开“传统”与“现代”的配合,通过突出具有华夏风格的艺术元素再利用、再分解以及再组合,方可将其中的韵味融入摄影作品的构图中来。用轮廓放大的手段来对某一个场景和建筑物上的元素进行放大和变形,通过雕梁画栋的色彩搭配来拍摄出能够唤醒受众心灵回归的拍摄手段,最终都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和一个场景的符号,定格着摄影作品背后的永恒。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摄影艺术融合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种对传统习惯以及传统生活元素的二次诠释与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同的背景下将文化底蕴以及民族特色进行放大勾勒,从文化传承与发掘的角度提升整个摄影作品的影响力。

(三)广告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与发展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摄影领域也必须要算好一笔“经济账”,在不断提升内在文化表达和沉淀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一些商业化的展示,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因此,在进行商业广告的摄影作品拍摄中,相关从业者更是要在传统的文化元素中寻找到独树一帜的思想和布局,借助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元素来进行应用和融合,在做好商品介绍的同时也能够完成既定的摄影艺术拔高。例如在某楼盘摄影广告的策划过程中,除了要将业主要求的内容进行表达和宣传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导入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京剧脸谱等来对项目地段的稀缺和项目地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达和传播。

(四)在影视作品中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中,强调的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其中所孕育的各种文化元素以及文化符号都是让人有一种倍感亲切和熟悉的感觉。而在摄影作品中,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更是可以另更多的受众,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去理解、去接受,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的摄影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公益类的摄影宣传作品制作中,就可以借助大量的书法作品,将长城的伟岸、太极的无极、奥运的广泛进行贯穿,在为中国文化赋予全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以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界的角度进行渲染,在书法这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影响下,逐渐将宣讲的理念进行一种平面描述和拍摄。相信这种摄影方式不仅会为整个作品的内涵进行一个深度的拔高,同时也会为广大受众带来一种念念不忘的体验,以更加贴近人们心灵的方式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对于一些突出时代性与时尚性的摄影作品而言,同样也可以通过引入“活字印刷”“雕刻”等中国文化传统元素进行应用,将传统文化中“以情动人”的内涵进行放大,以此来带动广大受众能够在追求美好情感的同时,完成一种无声的诉求,真正地将相关的摄影理念和设计初衷发挥到极致。例如:在某一知名可乐的拍摄过程中,某位摄影大师就通过现代饮料与传统窗花剪纸进行“同框”设计的方式,在静态中突出一种和谐之美和冲击之美,在弘扬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现代饮食理念的描述和宣传,在创意与张力的渗透过程中,为整个的摄影作品注入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将平面的摄影艺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因此我们说,无论是在商业摄影宣传中还是在公益摄影作品的表达中,通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摄影艺术的应用和融合,都无形中放大了其内在的体验和感染力,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向世人宣布: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世界文化与东方文明的连接纽带!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无论是传统的山水画还是民间剪纸、园林建筑,中国都以自己独具魅力的元素为摄影作品的内涵提升提供了支撑与帮助。通过实践与思考,中国元素与摄影艺术的有机融合更是借助理性和感性的力量,完成了一种意境的交融。在方寸之间,实现了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和观察。

参考文献

[1]张峻瑞.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摄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11):19.

[2]司徒乐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摄影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J].采写编,2019(06):75-76.

[3]龚敏敏.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的融合[J].作家,2015(14):221-222.

[4]梁光华.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交流,2018(11):160.

[5]张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2.

[6]李颖超.“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02):74-78.

[7]傅坚.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在人物摄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消费导刊,2016(12):211.

作者:晏子 单位: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