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绘画视角下公共艺术发展

传统绘画视角下公共艺术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大量丰富并且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本国国民的骄傲,也是为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人,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本文就从传统绘画的视角,运用把传统绘画活态化的手段,深入研究和探讨公共艺术的人本化、民族化、时代文化特征和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

一、公共艺术的人本化、民族化特征

公共艺术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从艺术的角度介入并改变公众的价值,发展和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目前我国对公共艺术的人本化理解得还非常片面,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却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足以给我们一个庞大的系统和研究的基础,艺术的根基始终是人本化,不能停留在一味地对国外公共艺术进行模仿和复制,而应努力得到广泛的认知和挖掘,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离开传统文化谈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空谈,没有根基的、片面强调体量和数量的作品,也是忽略了本来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究其根本,还是要“人本化、民族化”,这才是谈艺术形式的一切基础与良方。强调人本化其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无论是小的方面的绘画,还是大的方面的城市建设,无一不是讲求和谐关系,只有关系对了,才能和谐顺畅地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公共艺术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造宜居和谐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也才能更好地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绘画把人的灵性发挥到了极致,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恰似这种人本化、民族化的特征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发挥,任何脱离人本、脱离民族的艺术形式都是空洞乏味、不能持久的作品。我们念念不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设计,从建筑主体鸟巢,到开幕式的水墨舞蹈意境,到我国独有的印章文化的标志设计,无不体现出我国传统绘画在国民乃至世界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是民族的、世界的,也才是更长久的。生肖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2016年正值猴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吉祥物是韩美林先生设计的水墨猴头平面图,憨态可掬,惹人怜爱!抛开3D版的“康康”形象,单就水墨版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更多的传统水墨味道,这种味道是亲民的,散发传统魅力的,韩先生突出强调的是民族特质,承载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是最具有民族风的吉祥物。“猴”同“侯”,有着封侯的吉祥寓意,多伴随寿桃和灵芝,形态似人,是祝寿的祥瑞之物。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密不可分,画家们会借此表达和寄托美好祝愿。明宣宗的《戏猿图》,画面为三只形态可掬的猴子,一只攀树,另一只怀抱婴猴,表现的是画家崇尚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清代沈铨的《蜂猴图》,也强烈地表达了“封侯”的美好寓意。清代诗书画家张问陶擅长画猴,故自号“蜀山老猿”。他的《双猴图》展现的是一老一小两只猴子,坐于苍劲古树旁,体现了人生的感叹。

二、富有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的公共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变迁,各地兴建了许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这些创意园都以老工业厂房为背景,在旧址上改扩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文化生活商圈。最典型的为北京798艺术中心。这种商业模式在城市各地兴起。其特点:一是地理位置相对市中心较偏远,租金便宜,交通相对便利,为穷艺术家们提供了文化艺术交流场所,给现今浮躁的社会以创作灵感;二是这些厂房原址都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虽然我国产业结构历经调整,形成了很多遗弃的厂房,但是这些建筑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留有我们几代劳动者的印记,是我们最宝贵的遗迹。这些遗迹是不应被损坏、破坏和消失的;三是这些厂房建筑外观多为包豪斯式架构,空间开敞,能产生低成本、高回报的商业价值,非常适合文化产业运作,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聚集式的文化商业圈。举例来说,天津的棉纺三厂,简称“棉三”,这个创意产业园还没开街,已经粗具规模,最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饱经沧桑的手,握着毛笔,进行有力的创作。一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这个大型作品,在这个基本上保持了20世纪80年代原貌的老厂房群落里,怀旧色彩和新创意、新青年的全新生活方式的碰撞,才是最佳的艺术展现,这不仅仅是天津河东区海河沿岸的地标,更是百姓实现艺术生活的良好开端。可以想见的是,当春暖花开,五月开街的时候,人们走进包豪斯式的棉三创意园,围绕着遒劲有力、手握毛笔的经典公共艺术作品欣赏街景的休闲生活的时候,一定会心存感激。这就是活态文化,这就是生活的艺术,是亲民大众的、延续传统的、结合时代特征的最有力的创作。

三、公共艺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讲求形式与灵魂的合二为一,灵魂即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石涛在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表达了“墨海中定精神,笔锋下定生活,混沌里放出光明”的艺术主旨。艺术皆相同,公共艺术也是形式与灵魂并存,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如果说中国传统绘画还能自娱自乐的话,那么公共艺术一定是与众乐乐的亲民艺术。它需要互动,需要民众参与的活态文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雕塑创作。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讲究无形中蕴含有形、于无形处诉求有形、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其实还处在起步、学习、借鉴、摸索和发展阶段,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不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而其实怎么优秀,可以从传统绘画中寻找经验和灵感,留白也可以理解为做减法,在设计中删繁就简,创造出无笔墨纸妙境的神韵艺术。这也是健康良性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发展公共艺术实际上还是要把握住传统绘画这条命脉,发展交互式设计。每个艺术家、设计者都应该具备传统文化的修养,把握住中国最有价值的艺术精髓,才能设计出有号召力的作品。这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设计者、参与者、民众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普罗大众的艺术鉴赏力和驾驭传统文化的能力,从小抓起,渗透到民族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牢牢抓住中国传统绘画这个根基。天津艺术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实际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自己也在里面客串了90多个人物,作品涉及人物上千,置换了时间和空间,反映的还是当下现实生活状态。整个作品从服装造型,到人物本身塑造,都以当下事件为题材,生动中透着讽刺,在寓教于乐中深入思考当下的许多现实问题,发人深省。这个作品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也让国外的艺术家和民众们了解了中国的艺术家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显而易见,人本化、民族化始终是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突破口。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虽然时间短,经验浅,片面强调形式感的作品太多,强调业绩,体系也不太健全,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相对片面,但是因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灿烂、博大精深,是方向也是动力,因此我们的起点高,迈步快,发展迅速,而且发达国家不论是制度上的艺术百分百计划,还是文化保护上的先进理念,抑或作品的成熟度、民众的参与度都值得我们借鉴。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梳理出发展公共艺术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问题重点论证的方法,将切实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在时代的步伐下摒弃糟粕,发挥特色优势,延续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兼容并包,走出特色,走出味道,走向世界,这是我国公共艺术科学发展的未来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01

2.尹笑非.《公共艺术空间营造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性策略》[J]北京:《文化遗产》. 2012.01

3.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01

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作者:冯睿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