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信息化和人本管理

企业信息化和人本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与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信息化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本管理,即信息化企业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信息、知识和创新,而这三者的获取,只能缘于“人”,因而人本管理就成了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发展方向。

一、人本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证

(一)人本管理适应了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从手工生产成→大量生产方式→JIT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敏捷制造方式的过程。从工业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人本管理将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1、大量生产方式是通过劳动低工资和大量资本投入来实现的,它将生产技术专业化,每个工人只会一种技艺,缺乏灵活性,只是“机器的一种延伸”。工人不关心产品质量,只期望产品的增加来达到大量生产的要求。

2、JIT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适时适量生产、弹性配制员工数及质量保证等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来降低成本以求最大利润。这时的员工已不是大量生产方式下只依图生产、依命令工作的机器。他们有了一定权力,逐步成长为身怀多种技能的高级蓝领员。工在工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精益生产方式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下诞生的。它强调彻底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组织、每一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以谋求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这种“人本”管理思想,成了精益生产方式在企业中运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4、敏捷制造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者与能够促进企业内和企业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成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这其中技术和信息的载体是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也最终归结为对人的管理,人进一步确立了敏捷制造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人本管理促进了信息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组织形式与信息输入、输出、控制等相一致。因而传统组织形式很难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在传统组织形式下,信息从金字塔顶端顺次流向底部,等级分明,管理层次多,造成信息沟通时间长,信息传递失真,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传统组织形式开始衰落,一种横向网络组织结构逐渐形成。

吉尔布雷斯曾精辟地指出,组织形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信息处理难度和增加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是网络式组织结构的最大诱因。在这种结构中,各单元间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本管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成有机网络结构。各组织单元充分有效地运作将使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倍增,满足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信息化的需求。

(三)人本管理满足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所处环境、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变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信息和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在新的生产方式下,企业迫切要求统一使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简化流程,优化组织实体,强调“人”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路线,这就把人本管理摆在了首要位置。

(四)人本管理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成员的持续学习而建立,使组织拥有共同的愿景,并朝这一愿景前进。在学习型组织中,管理的重心是发挥员工的创造力,要按照员工的特长将其放在最适宜发挥创造智慧的专业工作岗位,这正是人本管理的精髓。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

既然人本管理对实现企业信息化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进行人本管理就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焦点问题。人本管理不仅表现为重视员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表现在发展员工,为员工谋利益等深层次要求上。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要求全方位深入地贯彻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要求。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实现人本管理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设与信息化配套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性的价值观体系。统一明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传统和行为能对企业的未来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建设反映企业信息化趋势和要求的新文化。而要建设这种新文化,企业需要加强经济发展形势的教育和信息化工作的宣传,需要不断总结和推广信息化的成功经验,需要采取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需要推动建立新的行为准则,需要推动和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推动全体员工素质的提升等等。

(二)提高组织的柔性化。企业信息化要求组织要有充分的柔性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组织柔性化又分为员工柔性化、结构柔性化和组织间柔性化。

1、员工柔性化。员工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他是企业各类有形资产中最具柔性的资源。在现代企业中,一个柔性化员工队伍与具有柔性化机器一样,可以减少大量库存,应付各种随机现象,有效地取代了专业性、重复性和陈旧性。日本制造业的成功表明,员工柔性化是制约企业对环境迅速做出反应的重要因素。员工柔性化,即要求操作员工完成以前需由计划员工、操作员工、维修员工等分别完成的工作,因而工作范围和部门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他们更多地以项目小组形式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决策的制订,有问题时共同协商。

2、结构柔性化。不少管理学家提出,横向网络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柔性化。一个具有结构资源柔性化的组织可以取代其他组织形式,如组织柔性化能取代业务处理过程专门化、任务专业化等,同时还可以减缓陈旧性,提高决策合理性,减少传统结构中存在的多界面。

3、组织间柔性化。组织与外界机构的关系柔性化,企业应致力于真实、可靠的组织信息传递。

(三)高管人员要重视。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管人员的支持。这其中既包括企业主管,也包括各部门高层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了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试想:如果没有行政上强有力的支持,没有高管人员的积极参与,信息化遇到的阻力将是多么的巨大,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将是何等不易。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则必然要求企业高管人员首先要提高以人为本的觉悟。

(四)改善员工激励。在团队式工作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已不再在于权利和等级,而在于创造和工作。员工对级别、地位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企业价值的基础,级别、地位的竞争将渐渐淡化。组织的核心由职权转向人际关系能力和善于把握方向的能力。员工的报酬将不再依据职位的高低,而是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评判。通过改善激励体系和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实施,一定能使员工各尽其用、发挥特长与潜力,人人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取得他应得到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五)重视“外部人”的作用。客户、供应商等这些“外部人”与企业交往,有的可能是长期交往,他们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和经营观念。高度重视他们是企业人本管理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都是以“客户”为中心,追求最终客户的让渡价值,这在目前得到了最广泛的重视,因为人们普遍认识到,企业的目标是争取合理利润,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商品和服务,而服务的对象最后还是人本身。

国内外诸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证明,企业信息化系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系统,成功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没有人本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处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参考资料:

1、陈禹六,谢斌,董亚男《计算机集成制系统设计和实施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4

2、俞晓军“信息革命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工业经济》北京1996.6

3、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北京出版社北京2001.3

4、戴恩民“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障碍与策略”计算机世界北京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