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为何和金融投入背离

农民增收为何和金融投入背离

今年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决心和气魄。作为掌控现代经济血液的金融部门,在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中,受到多方人士的关注和期盼。然而,记者手头人行武汉分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来,湖北金融部门对“三农”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却低速徘徊。查阅最全面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农信社、城商行、外资银行)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湖北省农民收入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徘徊的变化过程。1995至1998年是湖北支农信贷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省每年新增农业贷款分别是36亿元、46亿元、54亿元和58亿元,年均增幅16%,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是最快的,其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571元增加到2172元。年均增幅接近11%。1998年以后,每年新增农业贷款均在32亿元以上,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998-2003年5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仅为3%,贷款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

据人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对辖内金融投入与农民增收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农业贷款数量逐年增加但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逐年递减,主要与资源约束型农业中资金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有关。由于湖北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取决于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好坏。又由于湖北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农业生产受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约束非常明显,当光、热、水、土条件一定,人均农业生产资本总量没有显著增长,且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增长潜力几乎已经达到既定条件下的生产极限,此时单纯依靠信贷资金投入是没有办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因此资金投入越多,其边际生产率就越低。这时,要继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惟一的出路只有走规模经营和科技兴农的道路,使资金、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工业生产资本等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同步增加,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目前,小规模资源约束型农业生产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要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提高农村资金有效需求必须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而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拥有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而这些正是目前湖北农业发展所缺乏的。一是生产性固定资产少。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三是农业科技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和有利于提高单产的农业种养殖技术。

县域经济发展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又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环节。根据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的本地城镇就业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湖北的问题却恰好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看,目前湖北省GDP过百亿元的县市,浙江有16个,江苏有12个,而湖北只有仙桃一个。此外,湖北的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落后,乡镇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显著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缺乏引导农户走向市场的力量和渠道。市场也是决定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从多年的实践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有利于引导农户走向市场,开展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迅速增加收入水平的方式。一家龙头企业实力的大小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湖北近几年来积极推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农业强省相比,省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对农村生产模式转变的影响力仍很有限。如不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湖北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状况将进一步拉大与农业强省的差距。

从湖北的现状看,小规模资源约束型农业的生产模式导致农村经济体(主要是农户)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受资金吸纳能力所限,农村经济中很容易出现有效资金需求不足的状况,超过有效资金需求的资金投入将成为无效资金投入,不能对农民增收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持作用将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