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中职本科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文章分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应从“3+4”一贯制培养、工学交替、分流与培训入手,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企业实训、职业培训等进行研究和改革,为企业培养出急需的现代职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本科;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职本科教育是指中专、技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录入本科院校,再经四年的教育,考核合格后获得本科学历。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期,需要的大批量有技术、有技能的职业人才,中职本科就是培养这种类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新类型,中职本科包含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两重属性,在中专教育的基础上,既要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好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所以中职本科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本科是面向一线岗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研发能力,人才定位在“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要求毕业生能解决现场的较复杂问题,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义为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中、高级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一线岗位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从事服务、运行和管理工作的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中职本科,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本科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其培养模式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

(一)“3+4”七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

中等学校一般按照升学考试大纲,对有意愿升学的中专生重新组班,用一年的时间组织学习。这种升学强化措施提高了升学率,但是打断了其正常的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科学培养,也影响了学生技能培训的连续性。另外,中职本科的生源院校一般是十几所,各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存在着差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深度也有差异,使后续本科课程衔接具有较大的难度。应实行“3+4”七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由本科院校制订中等教育课程标准,对口中专院校执行,有利于保持知识体系的衔接性,有利于中职本科学生的科学培养。“3+4”一贯制已在浙江、山东、甘肃等省地实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研和学习。

(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中职本科和普通本科虽然同属本科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性很大。经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研究和调研,特别是开展中职本科教学的体会,对中职本科的文化基础和学习状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句话指的就是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工学交替的目的就是实现三个结合: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过程生产化。具体做法就是建设现代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采用企业现行的生产设备,上课地点由传统的教室转入实训基地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拟教学等方法,合理、适量引入专业知识进行讲授,对案例进行实际示范和模拟,通过让学生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模仿,减少学校教学、实习与企业生产的差别。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引进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实现实践训练管理的企业化;将企业的设备管理、财务、零部件制作及装配等生产任务引入高校实训场地,真正实现“教学即生产,学习即工作”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

(三)教学分流与职业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立交桥,指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独立通行、各行其道、互不阻碍、相互贯通、相互转换的体系。中职本科的全面改革会大幅度地调整教学计划,增删许多课程。对于基础好、有意愿按照普本教学体系进行学习的考生,学校可以因材施教,允许此类学生进入普通本科班级进行学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应加大专业选修课程的种类与门数,为搭建职业立交桥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升学的通道。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断地在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对有人才需求意愿的企业,高校可以调研其生产转型和技术改造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短期的培训强化、对口培养,使其职业能力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保证就业质量。

三、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双师资历的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专任教师具有讲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校内教师工作背景单纯,工程背景有限,应该从企业招聘高级职称人员,他们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现场工作经验,熟悉一线操作;同时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能够实现讲练结合,从实际操作入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实现从“学会怎么做”到“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再到“怎么做才能更好”;此类人员熟悉企业工作流程,能够真正将工程案例引进课堂,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接近生产过程,达到“实战实练”的效果。这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由于需要任课教师大量的现场指导,因此必须实施单班型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现场操作,还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践指导人员。

(二)本科职业特色的教材建设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采用适用的配套教材。普通本科的教学体系一般是按照学科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并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顺序安排的“三段式”或“四段式”课程模式[1]。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材内容全面、严密,能够系统地阐述知识。学科体系的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等。所编写的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合知识本位的课程教学,适合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于能力本位的中职本科教育,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建立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3],这种以能力为主线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更符合其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必需、够用”,讲多了听不懂,少了不够用,编写教材的内容的应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本专业知识和能力规格的要求。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相互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的教材形式,打破传统的、章节式的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来整体编排教材内容。可以制订中长期的教材编写计划,从个人讲义→校内教材→公开出版,边教边编,边用边改,期间应积极征求企业和行业指导委会的意见,用几年的时间不断地实践和修订,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企业顶岗实训的力度

企业不欢迎、不支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顶岗实习,原因主要在于:(1)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2)企业顾忌出现安全事故;(3)得到的利益与付出的不成比例。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企业新招员工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的培训才能成长为合格员工,企业付出的人力成本和投资成本高,不如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国家目前处于经济调整期,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呈下降趋势。为了切实保证学生有在企业实训的机会,可以与企业签订实训协议,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加大实习保险投入,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承担顶岗实训任务的企业,可以实行付费实训,减轻企业负担。

四、结束语

中职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也与传统的高职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性,加强其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J].学理论,2011(35):224-226.

[2]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以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为例[N].中国教育报,2014-04-14.

[3]陈志伟,等.杰出工程师是这样炼成的—盐城工学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4-06-03.

作者:吴国玺 张兆刚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