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机械

中职机械范文精选

中职机械

中职机械范文第1篇

一、零件加工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刀具切削工件,工件的尺寸、形状和切削位置的形成,是通过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将要加工的零件安装在夹具或机床上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工艺系统,整个工艺系统中的误差往往是导致零件加工误差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加工的原理误差。是指使用了相似的刀刃轮廓或者使用了相近的传动进行加工,导致的误差。这种加工适合加工精度不高的场合,如果想降低这种误差的发生率,应当适当提高成形刀具的精度,或者采用精度高的机床代替。(2)机床的几何误差。普通机床的误差一个是主轴转动误差,另一个是导轨导向误差和传动链误差。在选择机床精度时要选择高于零件要求的加工精度,根据成本条件尽可能选择高精度的机床设备。要提高机床的精度,主轴回转误差主要是控制主轴颈和轴承内孔的圆度误差,如果是滚动轴承应进行预紧消除间隙,采用措施是提高机床部件主要接触面的接触质量,对表面不良的导轨面及基准面进行刮研,增加实际的接触面积,还可以在接触面间预加载荷,消除他们之间的间隙,得以减少误差。(3)工件的装夹误差,是工件在定位加工时定位基准上而产生的定位误差。夹紧误差是由于夹紧力大小不一等因素造成的。设计和制造夹具时,凡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尺寸都应严格控制,在加工时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统一,尽可能用已加工表面作为定位基准,使工件安装平稳减小误差。采用合理的装夹方法,夹具的设计和工件的装夹,都要把工件的加紧变形考虑进去。如加工薄壁套筒内孔时用开口过渡环装夹,设计夹具时让工件上的加工部位悬伸尽量短等。(4)普通车刀的制作误差,刀具在安装和调整时人为误差,频繁换刀误差。使用精度高的刀具,使用标准刀具,在加工时保证刀具刀尖与工件回转中心等高。加工过程中尽可能少安装刀具和少换刀减小误差。对于易产生积屑瘤的材料加工,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积屑瘤,切削速度选择中速,增加工件的抽检密度,防止工件超差。

2.工艺系统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引起变形,从而产生误差

在加工过程中有各种力,例如切削力和惯性力,还有传动力和重力等,在这些力的作用下,从而破坏刀具和工件的正确位置,从而产生误差。(1)切削过程中,作用力的位置随着加工而变化,从而产生的误差。切削加工过程中,系统的刚度随切削力作用位置的变化产生变化,从而使系统变形的差异,零件加工就会有误差。如在车削加工中,在两顶尖间加工直径较大而长度较短的轴外圆时,工件刚度好,切削力对工件的作用就小,工件变形就少,这种情况可忽略不计,此时系统的总误差取决于机床床头、尾架和刀架本身的误差,工件产生的误差为圆度误差。如两顶尖间加工细长轴时,这时工件细长刚度小,切削力使工件弯曲变形,远远超过机床及其他工艺装备的变形,因此,这时机床和其他工艺装备的变形可以忽略,工件的变形成为了系统的主要变形。(2)毛坯加工余量不同,材料内部硬度不均使得切削力变化引起变形。切削力大小变化作用在工件上,产生不同的切削厚度,这种误差是误差复映。工件的毛坯从外形看都具有相同的形状,但它在材料硬度上都有不同,就算是同一种材料,也都有一些差异。毛坯的这些差异在加工时当背吃刀量不断发生变化,切削力的大小也相应变化,工艺系统也会引起相应的变化,零件在加工完成后保留了毛坯相似的形状。减少复映误差措施:在加工时走刀次数越多,总的误差越小,零件的形状精度越高,对于轴类零件则是圆度误差就小,系统刚度越好,加工精度就会高。(3)由于高速度旋转零部件(含夹具、工件和刀具等),会产生离心力而引起加工误差,例如重心偏移问题产生离心力,切削加工过程中在法线方向的力有大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引起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使得产生误差。离心力的作用可引起工艺系统的受力不平衡产生振动,产生加工表面质量和同轴度误差。采取措施消除不平衡,通过平衡实验去除或者增加相应的平衡的重量,同时提高机床回转精度。

3.工艺系统受到温度影响产生的误差

由于温度大小变化,会使工件与刀具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温度的变化分为内部温度和外部温度。其中内部温度是由切削热和摩擦产生的,而外部的温度是辐射热和环境温度。加工中的切削力会产生切削热从而使温度升高,刀具跟工件的摩擦也会使温度升高,这两者是工艺系统的主要的温度来源。所有的这些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这些温度会向空气中散发,使得环境温度升高,还会传给刀具、工件和机床,机床的温度也会升高,使得工艺系统的温度升高。经过一段时间温度就会达到一个稳定,那么温度变形也就会处于一个温度的值,这时加工的零件产生的误差,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从而减少误差,所以精密零件的加工应在温度达到稳定时再进行加工,可以减少误差。还需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切削力,在加工中采用切削液,降低温度,隔离其他的热源,加强散热能力,控制环境温度。

4.工件内应力所引起的误差

铸造、锻造、焊接及热处理等都属于热加工,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温度的变化,零件毛坯在温度作用下热胀冷缩,还有传热的时间差,使零件毛坯表面的温度与内部的温度不一样,伸长和收缩不一致,所以就产生了内应力,零件的厚薄越不均匀,结构越复杂,零件内部产生的内应力越大。减少内应力引起的误差措施:合理设计零件结构,应尽可能简化结构,使壁厚均匀,减小壁厚差,增大零件刚度。采取时效处理,把毛坯或已经粗加工后的零件置于室外,利用自然的温度变化,长时间的自然放置,工件的热胀冷缩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微观变化,逐渐消除内应力。合理安排工艺,工件加工时,将粗加工和精加工分开,先粗后精在不同的工序进行,以减少对精加工的影响。

二、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加工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适当的冷作硬化使表面硬度提高,从而提高零件的耐磨性,但冷作硬化太过将使表层组织过度疏松,受力后容易产生裂纹甚至是成片剥落。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合理的刀具角度,选用较大的刀具前角和后角,降低切削力和摩擦,并在刃磨时尽量减小刀尖角半径。选用合理的切削用量和较高的切削速度,选用较小的进给量,加工时选择合适的切削液。

2.表面残余应力

进行材料切削时,构件外表面受到拉应力,加工时表面温度较高,内部温度低,产生热压缩应力,余应力将影响零件精度的稳定性,使零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变形而丧失精度。降低表面残余应力,可采取如下措施:改善加工的散热条件,降低构件的表面温度,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合理选择刀具,采用合理的工艺结构,时效法消除残余应力,改善冷却方法。

3.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切削热

切削会产生温度,会使得工件的表面产生温升,当温度达到了零件材料金相组织变化的临界温度时,金相组织会发生转变。冷却时表面金相组织将发生变化,使零件表面的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如强度和硬度降低,产生应力,或者出现微观裂纹。在加工中要控制好温度,适当降低切削速度降低温度,合理使用切削液。

4.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加工过程中刀具与零件表面间的摩擦、切屑分离时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以及工艺系统中的高频振动等形成的。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措施:采用适当的进给量,能够有效降低加工表面粗糙度。在进行塑性较高材料制成工件的机械加工中,首先对工件进行正火处理,使零件的塑性降低,可以减少零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合理选用刀具的角度,可以适当的增大前角,增加刀具的锋利程度,降低切削力,使挤压变形和摩擦减小。当前角不变,后角增大,切削刃钝圆半径减小,刀具更锋利,这时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减少,就降低了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增大刀尖的圆弧半径,也可以降低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还应该选用导热性好的刀具,以便及时传递切削热,降低切削区塑形变形。选择合适的切削液,可以在刀具和工件之间形成油膜,使得工件和刀具之间的摩擦减少,带走大量的切削时产生的热量,降低切削区域的温度。切削液还可以冲掉细小切屑,使刀具有良好的加工环境。

三、小结

中职机械范文第2篇

现行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多数使用的是覆盖全国中职学校的统编教材,框架鲜明、理论性强,虽然能反映机械加工专业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却无法顾及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一线机械加工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另外,就目前的统编教材而言,并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使用的与大专院校专业课教材差不多,比如“公差”这门课程,与大学本科生所用的专业课本相差不大,但对于中职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高深莫测”。因此,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必须符合中职学校目前的教学需要,降低适当难度,突出专业实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一般来说,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公共课包括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以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为主,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根据现有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工校本教材,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科学性。

二、遵循编写原则,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体系性

校本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原则,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但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做到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基本原则。以我校为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习的迫切性问题:

(1)新颖性:我国很多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并不适合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

(2)开放性:中职学校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如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这样可以使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以及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

(3)趣味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地体现每个知识点,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做适当层叠或延伸,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以生为本,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建构性

一本教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否则,不论编定的多么理想,终究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大到一幅图形、一个公式,都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参编人员固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更需要一颗工作细致认真的责任心,以保证教材的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准确、科学。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突出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的需要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的特殊需要。首先,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代替者,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能为学生独立学习服务,教材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设计完整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充分依靠自我和小组,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培训法,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中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四、总结

中职机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教学;中职院校;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中职机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技术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以及图片的方式展现机械的结构以及运动形态,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清晰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交互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图片或者视频分享到网站,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观看,降低教师重复授课的时间,提升教学效率;第三,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站拷贝教学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

二、中职机械教学现状

中职机械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忽略机械知识的实际运用由于教学内容具有枯燥性、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分解式机械结构,通过平面图的方式进行授课。而对于复杂的内容,教师通常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进行授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机械教学,受传统教学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无法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机械教学中,通常是将常规的二维图形展现在多媒体技术中,无法有效运用三维立体模型以及视频,多媒体效果无法展现。探究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多媒体技术下中职机械教学应用研究

在中职院校的机械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课本教学方式,由于机械教学相对较为枯燥,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且无法满足学生的素质提升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则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探究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直观性教学应用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仅凭借教师讲述,学生难以有效提升理解能力。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清楚地表达机械原理,将机械传动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机械原理,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例如,平面连杆结构的整体运行过程相对复杂,仅依靠平片图,学生难以有效理解其运动形式,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地引进多媒体技术,将其运用到三维教学中。立体平面图可以清晰地展现连杆结构的运动形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连杆结构的受力状态以及极限位置,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连杆机构的运动形式。中职机械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教学直观性,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难点教学应用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存在较多教学难点,主要是由于机械课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机械零件的结构相对复杂。在常规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讲述以及平面图进行讲解,但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将各结构有机联系起来,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过程中,平面图与实际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学生更难以提升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三维展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各角度深入剖析机械构件,通过三维展现零件的各个角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难点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3.在活跃课堂时的应用

中职机械范文第4篇

1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较传统,教师进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时,仍以相关知识的讲解为主,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且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向学生灌输机械制造的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课程,大部分的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使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

1.2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低。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此专业的教学。但是,部分中职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不足,且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完全地阐释该专业的知识。不仅如此,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提供机械制造专业需求的复杂性较高的教学器材,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1.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部分中职教师偏重于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脱离了与实际生产的要求,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中解决相关问题,相关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实际操作技能较弱,无法达到社会综合型机械制造人才要求。

2优化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进步,市场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在此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根据当下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使机械专业人才质量得到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1转变教学理念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上,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标准。

2.2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制造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科学设置机械制造实践教学课程。教师进行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加与企业的互动,尽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同时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机械制造工厂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多到厂房观摩和学习,对机械制造的原理、常用结构、操作技术等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2.3增强师资力量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并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对此,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支持教师进行科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发展,科学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4运用多媒体技术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较多,理论知识较枯燥,教师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解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专业知识直观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对机械制图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将点线面的投影以及齿轮设计内容制成PPT课件,增加图片或视频,将机械制度的关键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不再需要反复的讲解比较复杂的机械制造知识,无需学生凭空想象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减小了教学难度。

3结束语

中职机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机械制图混合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阶段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投影理论、空间形体的图示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等内容[1]。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机械制图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认知培养方面所处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包括学校和教师在内的教学主体普遍重视课程教学活动的管理,期望通过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感悟、理解和掌握。而在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提升方面,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更加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喜爱。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掌握混合教学模式开展的技巧和方法,将原本偶尔开展一次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转变为常态化的混合教学模式,却需要有充足的经验、坚韧的毅力和足够的智慧。

一、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构的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体系[2]。据此,可以将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为:教学主体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限制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问题,而建构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体系。对混合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混合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学时间、空间问题而建构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聚焦于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课外学习时间、空间的随意性问题的解决,即通过将在线学习融入到教学活动框架和体系之中来拓展教学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更加科学、规范,进而弥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学习成长机会。第二,混合教学模式是稳定的活动框架和体系。与以往教师偶尔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线上课堂学习和课堂集体学习不同,混合教学模式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出发,构建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框架和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明确的遵循。第三,混合教学模式是各环节有序衔接的教学范式。混合教学模式将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在线预习、课堂线下教学、课后混合复习三部分,这三部分之间是一种既独立又相连的关系。课堂线下教学的内容是由学生课前在线预习的情况和结果确定的,课后混合复习是在课堂线下教学的过程中确定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复习活动,这种有序衔接的教学范式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完整统一。

二、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对于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来说,之所以选择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的考虑。

1.混合教学模式适应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情况。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这一地位特点促使学校通常将该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3]。而学校在这一学期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比较多,整体课程教学的任务紧,加之学生安排有专业的实训活动,导致机械制图课程所分配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压缩课程教学内容,并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结果缺乏足够的精力跟踪、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深入接触、了解机械制图方面的内容,对机械制图课程的认知也比较欠缺,普遍存在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偏差以及层次不齐的情况,教师仅靠课堂教学的方式很难达到培优补差的效果。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这种现实情况,使得教师和学生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课外学习条件欠缺问题的教学模式,让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全时空。显然,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恰恰满足了这种教学需求。

2.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混合教学模式的技术难题。受形势的影响,近年来以教学为主要场景的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出了快速、广泛的发展趋势。诸如超星、课堂派、雨课堂、云班课、希沃白板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发的线上学习平台成为教学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选择。并且,与传统多媒体单纯地展示课程内容的应用不同,这些线上学习平台充分结合课程教学的场景和教学主体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在界面显示、功能设置、系统操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为教学主体进行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显然,这种多场景、分布式、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解决了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中的教学平台难题,使教学主体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平台进行混合教学实践。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划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混合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一个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在该环节,教师结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将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以及课程脉络进行系统性、概括性的展示,并将其上传到学习在线平台的“课前预习”栏目中,供学生下载预习。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在预习环节需要重点阅读、理解的内容,并提醒其在预习结束后对课件中明确的2~3个题目进行简单的回答,最后根据回答情况确定学生预习的结果,并对教学课件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题讨论或者指导中,以便掌握更多的学生预习情况信息。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采用线下面授的形式开展,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广泛交流和深度学习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层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以CAD实训室为载体进行实验操作训练。除了内容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CAD实训室的计算机设备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图训练,在训练中检验、丰富学生的制图理论理解和技能掌握情况。课堂面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测试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答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掌握,为其提供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指导。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学重点,强调教学难点,提醒学生重点需要注意的内容。

3.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将课堂面授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内容消化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尤其是课堂测试环节的表现情况,设计出若干道课后练习题目。题目练习主要分为独立作业、班级讨论、教师指导三个过程,其中,班级讨论是同班同学间围绕作业中感到疑惑或者困难的截屏内容和补充性语音或者文字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记录分析或者参与讨论的情况,对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引。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混合教学模式虽然是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长期使用的教学范式,但要想在教学中真正用好该模式,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作用,还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模式应用方法和策略。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对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兴趣。与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需要有兴趣支持相似,教师应用混合教学模式也需要有兴趣的推动。如果教师对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缺乏兴趣,教学模式的应用就会变成重重的累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兴趣、爱好,从内心认同混合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复盘混合教学模式在改变学生机械制图理论与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从实用性方面肯定自己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正确性。当然,教师也需要经常阅读一些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书籍、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充实自己对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认知和实际掌握,让自己的模式应用意识、知识、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以此坚定自己对信息技术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信心。

2.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虽然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抽象地概括为“线上预习+线下教学+线上复习”,但这里的“+”并不是机械性、盲目性地叠加,而是根据学生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的情况进行有序的衔接和科学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线上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对线下教学的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促使线下面授内容契合学生学习实际;在课后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和习题测试的情况,设计针对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显然,这对教师敏锐洞察和捕捉线上预习、线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并进行动态、实时的教学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反馈的比较难的内容标记出来,作为测试题目设计和练习的重要信息参考,这样可以保证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点的准确,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衔接。

3.巧妙创设课程学习场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或者书本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为了在混合教学模式中达到这种知识建构的目的,教师要注意在各个环节创设相应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场景中感知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在讲授机械维修内容时,可以在预习阶段的课件中穿插一些钳工画线加工、机器保养、零部件维修的视频或者图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感知本节课程讲授的主题内容,以及课程内容在现实生产中的体现,使学生感知到课程所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挖掘教材或者课件内容中关于机械维修的知识,并尝试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机械维修知识体系。

4.突出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图学理论、制图标准规范和机械设计常识为理论依据,以仪器绘图、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为基本技能训练手段,塑造学生看图、画图能力的专业课程。衡量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标准应当重点放在学生看图、画图能力的发展状况[5]。如果学生在各环节都表现积极,最终却不会看图、不会画图,则很难说教学模式应用是成功的。因此,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看懂图、会画图为教学的侧重点,避免教学中出现华而不实的情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解答学生预习阶段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为重点;在课后复习中,教师要将彻底解决学生本节课程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结束的依据。

五、结语

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混合教学模式以其超时空、稳定性、衔接性的特点而成为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倾向于选择和使用的典型教学模式。并且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本身的功能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混合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现实性的条件。当然,对于课程教师来说,除了按照线下预习、课堂面授、线下复习的环节依次开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外,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自己对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兴趣,并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巧妙创设课程学习场景,突出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以确保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馥,王楠,尤建祥,等.“三全”育人导向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2(02):118-120+131.

[2]孙婷.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7.

[3]文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0(22):218-220.

[4]武学峰,寇保福,胡晓丽,等.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