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贯穿各门专业课程始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德育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连大学旅游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要求全体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为此,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正确的政治导向、科学的思想路径做指导[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能够体现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时代性,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贯穿课程始终。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特点,构建以学科平台课程为支撑、以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个性化发展课程为辐射、以实践环节为补充的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做深专业课程教育,做精第二课堂教育,做优实践教学教育。

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2.1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从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人才需求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之中,形成“知识传递”和“思政教育”双轮驱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让学生从专业成才达到精神成人[3],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2.2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进行周密、细致地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应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融会贯通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做加法,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遵循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因材施教,恰当嵌入思政元素,避免牵强附会,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把思政元素的“盐”,溶入专业教育的“水”,以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使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水乳交融。

(2)画龙点睛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准时机,见缝插针,见机行事,适时精准导入思政元素,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有声有色,让干涩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让寂寞的课堂变得有说有笑,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水到渠成、油然而生。

(3)以身作则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对学生成长耐心指导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人格魅力能够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礼、有爱的过程。2.3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善于展示、勇于实践。课内,通过讲(教师课堂讲授)、演(学生课堂展示)、论(课堂研讨辩论),让思政元素内化于心。课外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活动[4],通过创(创新创业实践)、做(义务志愿服务),让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用协同等实践育人形式,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

3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操案例

《城市游憩学》是以休闲学、旅游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城市游憩资源分布、项目策划、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个性化顶峰课程。在《城市游憩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教学大纲,梳理各章节知识,确立思政教育目标,设置课堂讲授、课堂展示、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程考核等教学环节,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查找、分析、讨论课程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设计思政教育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在课堂讲授环节,以教师讲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主,配合恰当的知识点、融入思政教育元素[5]。城市游憩产品设计应该遵循社会导向原则(SBP)、资源导向原则(ABP)、市场导向原则(MBP)、环境导向原则(EBP)。在讲到“社会导向原则”时,教育学生应该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市游憩产品的公益性和共享性。在讲到“环境导向原则”时,教导学生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休闲游憩产业实现低碳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跳出教材,将学科最前沿、社会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运用环城游憩带理论进行城市游憩空间布局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休闲游憩产业、关心城市休闲游憩服务质量、关爱城市休闲游憩生态环境,鼓励学生选择理论有意义、实践有价值、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行业自信心。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将全域旅游、文旅融合、非遗文化、城市更新、智慧景区、夜间经济等热词纳入讨论题目中,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点思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对“十四五”时期城市游憩资源开发、游憩产品策划、游憩消费行为、游憩服务质量、市场宣传营销、文创商品研发等领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课后作业环节,针对“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宣讲和解读《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析和思考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如何赋能城市游憩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课程考核环节,将课程思政模块纳入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考核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进行更为全面的道德考量[6]。从人文通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考虑,结合旅游行业发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城市休闲游憩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

4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激励机制、组织支撑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技术与艺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强文化自信、坚守社会责任、坚实综合素养,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光辉、精神光彩、智慧光芒引领学生茁壮成长,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优秀践行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窦群.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支撑与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4):39-43.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4]李雄鹰,冷文君.MOOC背景下大学生跨学科学习模式变革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4):101-107.

[5]崔广彬,郑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7):166-167.

[6]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6):14-16.

作者:郑岩   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