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管理教育转变研究

研究生管理教育转变研究

一、研究生学历教育和任职能力培养向部队战斗力转化的意义

军队院校研究生学历教育,是现役军人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为部队培养“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通过学历教育,研究生可具备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转化为工作技能的先决条件,更有利于其在信息化武器开发研制和部队日常战备训练等重要岗位上攻坚克难。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学历教育能力转化部队战斗力,对部队建设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军队院校研究生任职能力培养,是帮助研究生适应部队环境,满足岗位需求的必要手段,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指挥和管理部队、总结和提升经验等综合素质。通过任职能力培养,研究生可逐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创新潜能、强化军事素养、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更好更快地完成向合格军队干部的重要转变,从而成为生存和适应能力强、转化和提升部队战斗力快的合格军事人才。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任职教育能力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将有效提高部队训练管理效益,加快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

二、研究生学历教育和任职能力培养向战斗力转化的现状分析

(一)军队院校研究生学历教育向战斗力转化分析

近年来,军队院校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深化教育训练改革,突出研究生学历教育向实际战斗力转变的针对性,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了大批部队急需的优秀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的更新还不能紧贴部队发展的现实水平,表现为院校课程教学围绕部队实践需求上下波动,即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超前部队发展,而部分内容却滞后于部队,这种波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规律,但研究生所学知识无法迅速应用于部队实践,延误了战斗力的生成;再比如目前我军院校与部队人才与信息交流的渠道不畅。使得院校组织研究生进行的学术科研与部队实践发展不同步,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应用性不强,缺乏应有的生命力,真正将成果转化为学历教育内容的并不多,能真正用于部队训练实践的就更少了,许多成果研究出来之后就被束之高阁,造成研而不用,研用脱节的问题,这些都阻碍了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向战斗力的转化。

(二)军队院校研究生任职能力培养向战斗力转化分析

近年来,军队院校在加强研究生任职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培养工作始终瞄准部队需要,在保证学员具备相应的科研学术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帮助毕业生应对身份和任务的转变,从而在部队的训练管理中发挥高学历人才应有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不足与缺点,部分研究生学历干部与满足“面向应用性岗位培养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素质”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学历与能力的不统一,具体表现为军事素质不过硬、知识结构不全面、管理方法不系统、操作技能不突出,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和重要岗位要求的人员比例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研究生过高估计学历作用,在面对基层部队相对艰苦的条件和激烈的竞争时,心里会感觉不平衡,产生悲观情绪,而失去工作的动力,甚至追求清闲的工作岗位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严重违背了院校的培养目标,辜负了基层部队的期望,更背离了研究生肩负的使命责任。

三、研究生学历教育和任职能力培养向战斗力转化的对策分析

(一)改进教育的内容,强化研究生的思想素质

第一,强化学习动机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献身国防事业。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绝大部分是为了部队建设的需要而提高自身素质,但也存在为了增强竞争力的“充电说”、考虑改换单位的“跳槽说”、为以后转业做准备的“两手说”和为了不落人后的“面子说”等,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只要能促进学习,这些学习动机都无大错。但是,学习动机与人生目标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学习动机端正才能实现人生的正确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强化学习动机教育,引导研究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军队建设中,不断增强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为国防事业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强化战斗精神教育,引导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通过强化战斗精神教育,严格条令条例和一日生活制度,引导研究生养成实事求是、坚韧刻苦、果敢坚毅、雷厉风行和令行禁止的良好军人作风;杜绝由于专业学习的形式分散而养成散漫、拖沓、漠然、孤僻和自傲等不良心理与作风,以致形成与军队和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缺陷。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的军人作风养成决非一朝一日之功,强化战斗精神培育必须持之以恒进行,把战斗精神培育贯穿到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到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更新培养的理念,扩充研究生知识结构

第一,树立面向基层的培养理念。目前,由于研究生到基层岗位任职的比例逐年增大,军队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担任基层岗位职务的任职指向性日趋明显。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已成为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责任。军队院校必须加强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思考,在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其基层任职能力建设。

第二,树立全面培养的理念。研究生只有科研能力还不够,应该是军人、军官、人才三种身份的复合性综合体,三者的次序不能颠倒。在培养理念上,不仅要着眼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还要紧贴部队需求,在连队式管理中学习领导艺术和管理方法,在竞技性活动中锻造健康体魄,在实战化演练中培养军人作风,让每名研究生拥有适应基层部队特点的良好心理品质。

第三,树立改革创新的培养理念。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部队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军队院校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部队的发展形势,认真研究部队的人才需求,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有利于增强研究生任职能力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三)创新教学的模式,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

第一,军队院校的研究生教学需适应部队的发展,勇于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部队实践锻炼环节,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研究生到部队学习,深入一线,查找自身知识储备、科研学术与部队实际的差距;也可以每年安排研究生代表到部队进行深入持久的调研,调研结束后,院校应组织召开学术交流,由研究生代表讲述部队发展现状、装备使用情况和自身心得体会,达到一人调研,全员受益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院校可以请部队安排经验丰富的军官、士兵,为研究生介绍部队的训练管理动态、装备改进需求等内容,使之了解部队的现实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军事学研究生,院校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其深入基层,代职实习,综合衡量自身知识积累与管理实践需要,去粗取精,存优汰劣,完善能力素质。另外,部队有重大演习训练活动时,应尽可能多地组织研究生到演习现场学习观摩。

第二,探索院校、部队“双导师”联合教学模式。院校、部队“双导师”联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已确定导师基础上,院校可以聘请部队相关专业人员作为该研究生的部队“导师”,并对其进行辅导。使每名学员在完成院校学习科研任务之外,还可以在部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代职学习,深入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每名研究生的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之间要做到优势互补、积极互动,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论文写作辅导等任务。

第三,探索军地联合教学模式。军地联合教学模式,是指军队院校研究生可就近选择一所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考核结果由地方高校出示,并记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结构,为部队教学科研提供新的角度和研究方法。

总之,在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战略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军队院校应牢牢把握机遇,勇于接受挑战,大力推进研究生学历教育和任职能力培养向战斗力转化,促进部队发展建设,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