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教育论文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研究教育论文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注重实验内容的先进性

生物化学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新的知识、技术和仪器不断涌现,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实验内容必须进行适时更新,将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内容融汇到教学中去。在保留经典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应及时删减比较陈旧的实验,适当增添新的实验内容,使学生接触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技术和新仪器,如高速冷冻离心机技术、自控测定操作技术、双向电泳技术、PCR扩增技术、印迹技术、质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这些新的实验内容,除有条件的(如PCR扩增技术)开设实验外,不能开设的则结合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来介绍或通过研究性实验途径来解决。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更新,一方面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应用前景,增强学习兴趣,激励其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注重实验内容的层次性

针对传统生化实验内容单一和偏验证性的不足,根据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将实验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3]。3类实验由于目的和要求各有侧重,对学生的要求和锻炼也不同,因此,在实验设置上,在保留4类生化基本技术(层析、电泳、离心、分光光度技术)中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尽量增设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其中,研究性实验由于涉及到科研实际,其题目一般来自于实验教学改革内容、教研室科研项目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而且需要结合实验室开放制度来组织实施。

3注重实验内容的延展性

生化实验内容大多数都是对前人实验成果的重复和再验证,许多都已被视为经典,如果只是按照实验指导来讲解和操作,教学将显得呆板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应付和厌烦情绪,养成被动实验、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再加工,注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即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V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实验,通常都是测定给定实验材料(辣椒)的VC含量,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上的内容进行操作,实验显得僵化、死板。为改变这种被动情况,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适当拓展,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每组(2人一组)至少做2个样品,而且各组之间样品尽量不重复。不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自己解决,如一些材料的浆状物泡沫较多,不易定容;一些材料的滤液颜色较深,影响滴定终点的辨别等。同时,安排有兴趣的组对同一材料进行碘滴定法测定,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种滴定法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达到了实验目的,而且实验内容丰富鲜活多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一些常见蔬菜、水果的VC含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实验课他们很感兴趣,而且收获颇多。再如,3,5-二硝基水杨酸定糖法实验,这是还原糖定量测定的经典实验,实验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鉴此,可结合实验对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其原理利用了糖还原性,那么还原性糖有哪些?如何鉴定还原糖?还原糖还有哪些测定方法?这些方法优缺点如何等,通过这样的延伸和拓展,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1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的课前预习既是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验的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内容进行认真预习,同时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实验内容和提出的问题,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原理、简要步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注意事项和实验预期结果。预习报告不能照搬书本,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课前交给老师审阅。课前预习相当于在头脑中先进行了一次实验操作,加深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避免实验时手忙脚乱,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求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作为完整实验的重要部分[4],以往一直由教师负责,而实验的准备工作常常要比后续的实验更有锻炼价值和探索性,但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对实验的完整性缺乏了解,得不到应有的技能训练,甚至造成学生上了一学期实验课后连试剂还不会配制的现象,影响学生今后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因此,实验准备工作教师不能包办,学生必须要全程参与。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轮流帮助教师进行实验准备。在准备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准备计划,计划包括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配制、仪器安装与调试、预实验开设时间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各项具体的准备工作则由学生承担,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实验准备过程中特别严格规范预试验环节,因为通过预试验不仅使参与者的实验技能得到训练、熟悉实验操作过程,还能检验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及时发现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实验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帮助其完成实验。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准备非常投入,并能对实验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规范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部分,过去学生都是照抄黑板或实验指导,然后附上实验数据、结果或图表就算完成。这种机械式的实验报告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帮助,因此,必须对实验报告提出规范、科学的要求,使其成为实验全过程的真实再现和学生全程参与的真实写照。我们把生化实验报告按要求将内容划分为3个部分:一是简要概述部分,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器材与试剂、操作步骤;二是实验记录部分,包括实验条件、仪器参数、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记录;三是分析与讨论部分,包括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异常现象、注意事项、实验改进建议等。第一部分要求语言简洁,不得照抄书本与黑板;第二部分要求真实详尽,同时力求体现出实验者的思维过程[5],坚决杜绝为了实验结果随意更改记录,以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的重点,尤其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现象要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实验报告就相当于一篇简单的科研论文,为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4尝试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目前,多媒体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而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很少。实际上,实验课相对于理论课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在讲授比较抽象的实验原理、仪器介绍与使用、操作演示等方面,多媒体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增大教学信息量,降低复杂实验的难度,提高教学效果。通常做法是在老师正式讲解前,展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等有更感性认识,便于教师的讲解和后续操作的进行。另外,把一些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的实验,如涉及新技术和新仪器实验等,也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加以弥补,使学生获得同样的感性认知。由于有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认真预习并参与实验准备的基础上,实际教学中还尝试由学生来讲解实验,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非常受学生欢迎。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微观入手,多重点切入实现高效安全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高效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敲打、锻造、磨合,才能查缺补漏,升华提高。从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研究生生源结构的深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研究生生命、心理、就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结合高校特点,本课题主要从安全教育的重点方式、重点时期、重点问题三个侧面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研究。

1.重点方式———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生安全教育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档案、日常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简化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信息和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档案查询模块、在线留言模块等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性、操作快速性、间接性和方便性以及系统的良好交互性,在实现管理无纸化的同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2)构建信息传达网络,保证安全工作即时到位

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达网络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导师、辅导员、班级联系人等网络渠道的相互沟通,从而将各类安全事故或隐患第一时间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3)建立联络体系,及时获取安全信息

依托手机通讯、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在学院研究生内部建立交叉联络体系,以学科专业、课题组、党支部纵向联结,以班级横向覆盖。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为辅导员和“三助”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便利。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通过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根据研究生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的新特点,应把安全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开设安全教育公共主页,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等进行循环滚动宣传,并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安排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另一方面,在学校网站设置安全绿色通道,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重点时期———感应敏感阶段

保证安全教育有“始”有“终”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与管理计划,把握重点时期的集中教育,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研究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起着成长成才的“导航”作用,必须将安全示警工作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时间植入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教育的行为习惯;毕业前夕研究生由于就业、毕业等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心理和思想处于高能紊态和狂躁期,各部门应加强安全警戒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重点问题———应对“风险社会”,构筑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1)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马加爵事件、火灾事件、校园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研究生应对挫折生命价值观的淡化以及危急时刻必要生存技能的缺失敲响了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少数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抗打击能力的削弱和生命价值意识淡薄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首要罪魁,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攻坚位置,积极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借助榜样模范的带动效应,促进研究生生命价值观的苏醒和重塑。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心理安全教育

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因此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研究生的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有效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有异样的同学及时给予援助,并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3)就业安全教育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就业中呈现出“过度教育”“高学历、低就业”的畸态,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一系列就业安全隐患。传销组织伺机侵入,就业中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就业压力持续负重,从而导致研究生群体中“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研究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意识系统传授研究生就业安全常识,开展“防范就业陷阱”等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其社会风险识别、应对、化解能力,有效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二、结语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重新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重

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实验能力,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按不同学科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模块设置,根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过去我校生物化学共10个实验,30学时,调整后共16个实验48学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4:5.同时,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生物化学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重新整合生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三大板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板块,课时比例3:1:1,构建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2].(1)精选“验证性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在验证性实验板快中,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的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主要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在综合性验板块中,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综合实验的开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应针对教学大纲科学、理性的设计实验,实验题目自拟,要有综合性并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应提出有悬念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4],学生应该充分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热情.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问题,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学生自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仪器的正常供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各组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考评.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行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生物化学实验时间的开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实验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条件影响,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去做事先就规定好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无法发挥学生实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我们对实验时间实行开放管理.采用预约制,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做相关实验[5].(2)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有限开放,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试剂,实验前将方案和指导老师讨论,审核可行后,由学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开放,采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多室实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破各个科室的保护壁垒.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对实验室人事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责、权、利明确,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后,实验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5].

4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更新及管理

(1)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6],现行实验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需要补充一些新规定和措施,用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实验室的操作和仪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制度的功能,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2)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建设,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应该爱护、细心使用,对一些精密的大型实验仪器,应该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记证明”制度,填写使用登记证明.定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3)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更新实验室设施,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性能好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确保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和科研的实力.另外,加强实验室软件投资和建设,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制度、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方式.(4)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促进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管理经费,提高实验室材料的管理经费,加大学生培养经费,强化实验室培训功能经费,协调好培养教育经费.

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学生对实验课成绩评定这一环节,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核办法.在生化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强实验课综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系.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为4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占10%.每次实验成绩细分为4部分:前期预习情况占20%,实验过程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占25%,实验结果与讨论情况占25%.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1传统生化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教育效率.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做试验,这样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科学思维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查阅数据,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实验的学时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广泛的实验后的公开讨论和辩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建议学生把问题和解释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必须给与认真地答复.

2新型生化试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下载学术论文,对传统生化试验方法、材料进行改进,做到试验方法、试验内容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国内外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论坛,如“生物资源网”、“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实验网”“、中国生物化工网”以及各个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时掌握生化实验领域中的最新新技术.(2)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记忆牢固、运用准确.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到教学软件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7].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服从实验教学目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时间,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构建网上虚拟生化实验教学的新体系,虚拟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条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8].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网上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各院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完成对于一些在现实的实验室里难以执行实验计划,如有高危险性的实验、涉及高精密仪器的实验、实验场地及实验材料缺乏等等的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虚拟实验室能够弥补现实实验室的不足,发挥现实实验室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与现实实验相辅相成.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上机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在计算机上对虚拟实验达到熟练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操作就会轻车熟路,大大增加现实实验的操作熟练度和速度,因此虚拟和现实实验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仿真出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引入多种多样先进、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降低误操作的危害与损耗.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刘文博等的研究表明,76.3%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对自己思想道德方面(包括态度、作风、修养)有着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影响。⑥费淑波等的调研发现54.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位居各选项的首位;在解决心理健康有效途径中选择导师关心指导的研究生占23.1%,位居各选项的第二位。⑦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中存在以下优势:导师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被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弥补了学生远离家庭的孤单和无助,导师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实际问题的效果更好,课题组能够带给学生家庭般的归属感。所以,实际生活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和激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减压策略,都能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2.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研究者对辅导员在这项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做了总结,比如要分年级分类别指导研究生应对压力,设立心理宣传员实现朋辈辅导,关注引发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以体现辅导员陪伴和教育的意义。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务必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研究指出,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等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3.团体辅导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黄文倩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试加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团体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团体辅导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多个指标(总均分、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以及感知压力水平显著降低,自我接纳水平显著提高,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4周后效果依然存在。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辅导能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负性症状和知觉压力水平,提高其自我接纳程度。

4.朋辈互助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费淑波等研究发现,在解决心理问题有效途径中选择朋友同学支持的研究生占24.2%,位居各选项之首。可见,朋辈互助对于改善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表明,朋辈心理咨询对于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显著。当前有学者对朋辈咨询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和如何具体开展做了分析,但实践的研究检验还没有看到。

5.系统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危机干预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研究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不断增多,各高校越发关注研究生的危机干预。张莎等通过对天津某高校的研究构建了包括预防、预警和干预体系的危机干预机制。该机制对预警对象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五类预警指标(身体症状、社会功能、情绪症状、认知方式、行为症状),明确了危机干预体系的组织机构和流程。干预流程包括发现、报送、监控、干预、转介和善后等步骤,发现人涵盖了同学、心理健康委员、老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密的重要角色。这一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6.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能明显改善研究生的健康水平

当前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发生机制从理论到实践被不断地阐述和证明。夏祥伟(2005)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归结为缓解焦虑、降低抑郁、缓冲应激反应、改善心境和情绪、提高自尊和认知功能。赵殿军(2004)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精神病性、抑郁、躯体化、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能很好的帮助研究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④李晓武(2011)调查发现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研究生群体普遍对自身健康状况满意、不良个人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研究生心理发展尚未真正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等。该研究认为积极的干预策略是引导研究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尝试开设体育选修课程,使研究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关心和重视起来,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展开大量实践性探索工作。但就如何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泛泛而谈较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较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足,工作忽视

研究生是学校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这些高学历的社会群体往往被人们认为全面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求学期间学校、导师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业状况、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往往忽视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危机状况,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对。因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处理,轻对群体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②所以。当前对少数问题学生帮助和治疗工作方式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功能。

(二)认识误区,工作不力

当前的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多由德育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德育工作者因为受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中,加之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德育的方式很难适应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往往被认为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克服障碍,并努力提高其思想境界。也有些德育工作者主张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这些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

(三)方法体系缺乏创新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已经得到重视,并开始系统性探索,但在教育实施上尚未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没有形成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大多数高校中,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直接采用本科生的教育模式。③有调查显示,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不再是本科生的交往障碍、心理不成熟为主,而更多地表现在由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感。这就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模式上要区别对待,构建符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四)科研有待于深入,研究方法及工具有局限性

当前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阐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等;一类是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来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作用。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少,深入程度低,有许多研究结果还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另由于研究范围、样本容量有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也大大降低。今后应多进行跨专业、地域的研究,尽量增加样本含量,以减少抽样误差。也有研究(俞国良,2008)指出,当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五种倾向: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雷同化。①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存在重诊治轻教育的倾向,心理咨询重障碍、轻发展等问题。因而有研究者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四个原则:教育、发展、预防、主体(楼成礼,2005)。

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关注和重视,但对比本科生的工作体系,还亟待加强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

(一)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生成长发展阶段的必要教育纳入正常的生活、学习中,辅之以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危机干预、文体活动等,建立一个从学生自助到老师关心、人人参与的健康成长体系。首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研究生的自主教育。通过入学教育、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选(必)修课,让研究生学会关爱自己,掌握自我调节和减压的基本技能,应对遇到的困难。其次,高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要针对研究生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分年级、有步骤、阶段性开展心理健康的监控,辅导与咨询,建立重点生档案库,关注问题学生,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德育有机融合。作为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从方法上给予补充,而且两者的结合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融合体现在师资队伍、实践和研究以及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最后,建立学校、学院、班级、教研室四级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和救助体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干预。

(二)优化工作队伍,构建合理的工作队伍体系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高校要构建充分而合理的工作队伍机制。从大规模的普通人群筛查、求助人群的个体化应对,以及师生关系改善等途径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重点建设3支队伍,共同建构系统的应对机制来切实有效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辅导员和日常行政管理教师队伍。高校要依托此队伍关注和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辅导员和研究生朝夕相处,既是德育工作的开展者,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知心人。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务必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高校应该给辅导员提供机会学习相关的心理辅导与实践知识,鼓励辅导员参加地方或者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资格认证考试,全面增强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助人能力。队伍2: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此队伍将针对普测筛查出的重点关注人群进行进一步访谈确认,建立在读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确实需要个别或团体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或干预的个体进行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同时,此队伍还将通过课程教育、团体咨询来开展深入的、针对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队伍3: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本研究特别发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关系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导师的心理健康意识能促使其运用导师的力量来帮助研究生的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因为研究生大部分学习和科研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研究生的各种奖惩评定都需要导师审核。这种息息相关的师生关系使得导师更容易洞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也就更利于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队伍4:研究生社团和研究生骨干队伍。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朋辈辅导的开展会大大延伸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预警能力。在研究生中开展朋辈辅导,首先依托现有的学生团体,比如心理协会、阳光志愿者等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互动性的文体活动等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增加研究生朋辈的接触机会,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①其次,在班级和教研室设立心理委员或者观察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一线学生预警者。最后,界定朋辈辅导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促进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

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人文环境,消除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磨擦和干扰。当前丰富的校园活动仅仅吸引那些感兴趣的研究生,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宅”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加文化体育设施。研究生管理部门需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之中。一方面增加体育锻炼的设施和资源,给没有体育必修课的研究生更多身体锻炼的机会,增强体魄。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组织和导师教研室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研究生全员参与,改变他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模式,促进交流和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模式,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

团委和研究生会在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开展研究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开展如天梯、求生、渡河、背摔等团队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内容,以促进研究生之间互相信任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计划,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游戏和心理实践训练等手段,锻炼个体心理素质、培养耐挫能力。各院、系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设置,实施人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等。

(五)实施学生帮助计划,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学生帮助计划SAP(StudentAssistancePlan)可由学校多个部门联手,共同为研究生设置一套长期的心理支持系统。SAP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帮助研究生成功应对个人素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其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六)加强干预性研究,指导实践工作

研究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亟待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对应行业或领域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增大,专业研究生在从业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影响了从业者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也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贡献力量。但尽管如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仍亟待提升。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一知半解,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道德模糊不清,对如何在工作实践当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不知所措,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的不良效果。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中受功利主义导向严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多数没有过工作的经历,就业是走向社会的重要步骤,然而在择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以高薪、大城市、著名单位等为选择的关键词,完全忽视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实际需要。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表现不尽如人意。存在科研中弄虚作假、在工作接受灰色收入、在教学中对待学生不平等,在会计工作中粗心大意等现象,看重个人得失而忽略整体利益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总之,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职业道德修养着实令人担忧。

(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要大力加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不高首先归咎于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既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板块的不完善,更有工作单位吸纳人才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在职业道德素质衡量标准上的模糊。第一,就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而言,他们相比于其他从业者来说,自身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样,他们大多感觉自身已经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因而无需特别重视。此外,他们清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成功就业的“硬道理”,所以主要把时间和经历投入到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当中,无暇顾及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并未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在其未来职业发展中将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来看,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这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都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机械地照搬和使用,常常把科研水平的高低当成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方面,较少体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没有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独特性。第三,从工作单位的角度来说,工作单位渴望吸纳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往往拘泥于学生简历中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也缺乏清晰准确的标准,从而在外在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视。

(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急需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直接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相挂钩。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路径亟待优化。第一,在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上“,大部分高校既没有开设针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但也局限于形式,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第二,少数在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的高校中,两个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很不科学。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对本科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复,或者二者前后差别较大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会产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失去兴趣,或是因其缺乏连贯性而厌恶学习。第三,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上看,尚未形成以专业研究生导师为主要引导力量,以所有教师为集合力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优化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主要职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更没有及时有效地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他教师则是把教授自己分内的课程为主要任务,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漠不关心,因而造成了教育和引导上的缺失。第四,在从整体的环境上看,至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无论是高校、工作单位还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冲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职业道德观念也容易发生偏差。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精神

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更融入到了每个中华儿女血液当中。传统道德是当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价值向导。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流派当中,儒家极具代表性,“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粹,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重建现代职业道德体系,塑造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要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又要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自觉。第一,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盛行,此消彼长,如果不积极加强国学教育,不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那么传统文化的地位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就会被其他的思想所挤占,因此,必须占领舆论的高地,以自信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普及和文化传播。第二,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的文化传播形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传统文化因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可能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实质内容却永不会过时,因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包装至关重要。第三,要分析研究,对传统道德内容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二)以强化理论和完善课程为基点

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重视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是增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首要步骤亦是基础环节。第一,高校应充分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既是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理论修养的需要,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职业道德的时间,不被其他方面的活动所挤压或占用。第二,形成健全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课程依托。既要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同时也要将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当中,使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既要大张旗鼓又要潜移默化。第三,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设置。既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重叠,同时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脱节,应该做到逐步深化,有效衔接。将通识课、专业课、其他课程中的职业道德内容的分布作出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这样既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又能通过职业道德的完善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为构建全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打下基础。

(三)优化校园氛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建设

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都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主要的生活和活动空间都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其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是我们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第一,应该经常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这些文化活动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开展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知识的问答活动、关于职业道德的辩论活动、举办和职业道德相关的讲座等等。第二,树立先进的榜样,用榜样的模范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引领。既可以选择本校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楷模,也可以选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道德的学生,同龄人的榜样效应是最大的,整体道德高尚,必然带动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把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标准,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学生,从而激发广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四)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

在参与中获得提升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是在从事某种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学校中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的教育,更要为他们创造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岗位中切身体会职业道德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在人生中的价值,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锻炼。第一,高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医院、学校等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相对口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的环境,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只有深入到职业当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所从事职业,形成对职业的热爱,对自我的职业道德确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第二,安排专业的人员,加强在实习过程当中对职业道德的指导。把学生送到单位去实习,不代表把培养和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实习单位,而是高校要安排专业人员及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要准确记录学生在实习中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并纳入学生的总成绩。职业道德表现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与平时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等活动相挂钩,并在就业时将职业道德表现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供参考。这样就从外在约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刻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以强化导师育人功能为重点

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交流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不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科研指导,而且更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导师要通过讲授的方式,把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传递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让他们对职业道德形成基本的认识,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予以及时准确的解答。另一方面,导师要以身作则,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楷模,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精神,因为导师的人格光芒会在与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道德高尚的导师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中道德品质的影响者和指路人。

(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探索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