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精选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现象。许多研究认为,兴趣是人行动的动力。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引起兴趣的事情容易实现,并且有很大的效果,而没有兴趣和强迫进行的学习或工作,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只有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认识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篮球教学与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也要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参于篮球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否则,提高学生篮球学习水平将成为空话。

2、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篮球教学模式都千篇一律,从准备活动———集中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纠错———分组练习———放松活动———宣布下课。这种教学模式被小学、中学、大学广泛运用,但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这种教学以老师的“教”为主,老师与学生的缺乏互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教师的教学思想侧重于“我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而对于“学生怎样才能学会”没有意识到。老师上课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接收器”,不会去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也不能完全的、正确的领会。再次,这种教学趣味性差,枯燥、呆板,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奇怪的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却不喜欢上篮球课的现象。最后,上述教学模式对教学手段要求低,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学校的文化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普遍的今天,但在体育教学领域还没有大范围的使用。因此,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融合,使发散思维的篮球技术、战术理论发展起来,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3、高校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1、美学激发兴趣法

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许多篮球比赛中,能够体会到美感无处不在,而现代大学生又很善于模仿,篮球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会成为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要使学生想产生“我要学好篮球”的心理愿望,应该从宣传篮球的美感上下功夫,这使大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好奇心也会不断增强,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在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NBA的比赛,展示球星科比极具美感各种投篮以及在场上不可战胜的王者气势;超级巨星詹姆斯打球时的自信、超强的身体素质、超高的篮球智商;艾弗森娴熟的运球技巧、精准的投篮,以及恰当的妙传等场景。引导大学生欣赏篮球艺术的境界。这样,大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在无形之中被引导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美学因素非常重要,包括教学环境和教态仪表的美化、讲解时生动形象的语言、示范的轻松优美,都会大大激发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与欲望,培养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欣赏。

3.2、篮球游戏激发兴趣法

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本身具有游戏特点和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爱。高校篮球教学中,进行篮球游戏教学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学生在对某一事件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地去做好。在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学习,可以更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积极主动。即使碰到各种困难,也会想办法努力克服,并产生愉快情绪。因此,将篮球游戏与篮球教学紧密地结合,笑声、击球声不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激发兴趣的教学目标,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青少年喜欢篮球活动实际上是喜欢篮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也通过篮球游戏结交朋友、娱乐身心、享受篮球运动乐趣。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好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习失败的诸多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安排游戏能十分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篮球技术的过程中享受篮球的乐趣,在兴奋中掌握篮球技术,促进篮球教学效果的提升。

3.3、比赛激发兴趣法

采用篮球比赛教学也是一种激发学习篮球运动兴趣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喜欢表现的心理特征,当他们学习了新的篮球基本技术之后,都期待能够在比赛场上展示出来。篮球比赛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篮球基本技术的积极性,也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及活跃课堂气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举行比赛满足了学生心理要求,又不断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巩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意志品质以及提高终身体育意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篮球比赛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兴奋性,使大脑达到良性兴奋状态的作用,使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状态,更加使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兴趣法

生动形象的讲解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情感的讲解是培养兴趣的向导前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准确、生动、简洁、明快、引人入胜和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对于感染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最怕干巴罗嗦的一些套话。所以,不断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就成了每一个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动作时,应力求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通过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概念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我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努力打拼时,轻伤不下火线,为自己也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在篮球教学中,绝大多数的体育教材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在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基础。只要教师运用得巧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技能、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而且也易于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记得牢、想得到,联系得上,兴趣高。

3.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法

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向学生描述教学问题情景,分析教学疑难情景,把概括的疑难情景作为探究的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顺所探究问题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探究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学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留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充分的准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4、结论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2篇

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运用,使很多教师的思想受到文体教法的限制,不但思维受到了制约,还遏制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教师在讲课中滔滔不绝,对于学生来说,只会存在两种情况:优秀生可以接受大部分知识,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方法;学困生只能知难而退,由此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可尝试抛弃课本,利用讲故事的办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学习《梅岭三章》时,就可以这样讲故事:1936年冬天,在梅岭的深山当中,阴云密布,松针都冻成了一根根冰棍,在一棵松树下的草地上,一位年轻的游击队将领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怎样才能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部队围剿?故事讲到这里就完了。为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志现在的位置在哪?他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处于那样的位置?同志的爱国热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教师再依据教学目标,指定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一边自学一边解决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学会了总结归纳,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如果运用讲故事的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当然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那样只会让学生只留心教师所讲的故事,而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所以只讲故事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是故事讲完以后的问题设置。问题设置得合理,就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的问题要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假如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用思考,张口就能回答,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假如问题过难,学生在深入思考后也回答不上来,就会让学生失去自信,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就像人们摘食美果一般,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决,这就是问题设置的最高境界。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怎样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说可以观察云的形态和光彩,有的说可以观察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反应等,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加强课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讲完故事,解决处理完问题之后,即表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就完成了,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这还不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课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学生能够配合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获取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自然就会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了。

四、分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职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职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仍具有较强可塑性,对高职生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高职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针对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纪律松散,上课看小说,玩手机,闲聊,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甚至缺课、逃课。

其三,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高职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职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养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高职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接受基础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生既可能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他们在人格方面的这种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高职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生在上中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高考晋级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职业规划的迷茫。因此帮助和指导高职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就可以使他们变得积极向上。班级管理中,我们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教育指导,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导,培养健康情感情

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态度、情绪、感受以及信念等等,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情感发展的过渡期的高职生,其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而矛盾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喜欢与人交往,但又容易自我封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这些矛盾很容易造成高职生情感方面的极度苦闷。而许多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结交不良伙伴,染上不良习气。一些高职生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心理受挫,不能正视自己,易患失眠、心烦意乱等身体不适。针对高职生的这些心理困惑与障碍,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网络、板报等渠道,针对高职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不良情绪疏导,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学会交际,增长知识,磨砺意志。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篮球;篮球学习;教学方法

一、引言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富足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却也带来了健康问题的困扰,因此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健康与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着健康的身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教育大多以职业教育为主,在这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篮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如今在体育教学中,篮球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运动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篮球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但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的推进,其课堂的有效性开始受到学校管理者的关注。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篮球是一项大众热门运动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篮球运动,但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篮球运动仅仅是因为兴趣爱好,因而对篮球运动的相关专业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比较缺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加入篮球的运动和学习,学习基本运动要领和技巧,提高篮球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效果。

二、高职篮球学习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高职教育以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为主,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程才是学校的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极高重视,而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不合适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学历相对专业教师比较低,教学改革的进行,高职学校也聘请了一些体育专业的高学历教师进行授课,但是这类教师还是比较少的,具有本科文凭的体育教师所占比值较大,但无论如何,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都在提高,对教学质量的优化发挥促进作用。在篮球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敷衍,只简单讲解规则和演练技能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不仅没有及时督促,也没有针对性地展开设计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团队的建设是体育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学团队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得不到改善,篮球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会受到不利影响。

(二)配套设施。篮球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器材和场地的支持,如高职院校缺少资金购买体育器材和建设体育场地,再加上旧器材长期使用,没有及时更新,器材不仅质量差还缺乏,因此对篮球教学的开展产生影响,也降低了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在篮球教学课堂上,质量不高的篮球器材会让学生在操作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对课余时间的篮球运动效果也有不利作用。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认知不够,学生的体育锻炼难以进行,基础设施都得不到完善,也阻碍了学生掌握篮球锻炼的技能。

(三)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反映,这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密切关系。很多高职院校的篮球体育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课堂上早已习惯理论灌输,学生的实践练习受到忽视,课堂上只是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些动作的要领,再给学生演示几遍,然后就让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动作要领记不牢而没做对动作,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教师也不能做到规范每一位学生的动作,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学过这门课后并没有掌握课程的精髓,在体育锻炼上达不到目的。有些老师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大部分课堂都留给学生练习,却忽略了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这一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轨导致了篮球教学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几乎一周两三节,而且都比较集中,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而且篮球体育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很多学生因为选不到其他体育课而被动选到篮球课,这也是学生对篮球课兴趣不多的原因。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效果不明显,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落后,都是阻碍篮球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走出落后教学模式的困扰,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至上”的思想已经成为师生们的学习理念,教师开展教学时结合了考试要求,学生在篮球教学课堂中更加注重考试内容,并为了应付考试,而按照考试要求练习,本身对篮球的兴趣并不大,学生在课堂上也是应付式学习。比如有的高职院校篮球课程考试只考投篮,那么学生练习较多的就是投篮,对运球的方法、攻守之术等技能的了解比较少。篮球这一项运动有竞技性,很多学生在练习时也会比较偏向比赛或者游戏,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在竞技中提升,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这些会影响自己考试内容的练习,因此在训练中竞技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教学内容枯燥而且缺乏理性,得不到及时更新,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高职篮球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是提高篮球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因而学校在聘请篮球教师时应注重人才的专业资质,或者与体育高校合作,聘请专业性更强的体育教师到本校教学。对本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忽视,学校需要定期对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篮球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让他们保持良好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对篮球教师的专业化进行定期考核,并监督教师们根据时展要求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从而为篮球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教师还要做到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并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篮球,并加强篮球锻炼。

(二)加强篮球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篮球和篮球场是篮球教学课堂的主要器材和场地,在这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加强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给予资金投入的支持,更新体育器材,在体育器材的购买方面还要注意其质量。高校设置的运动场地是比较多的,但是在学生们的自由运动下,并不是所有的场地都发挥了相应运动项目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占用了篮球场地进行滑板、跳绳、太极等运动,这就让想进行篮球运动的同学没有场地练习,甚至导致篮球课的训练场地不够。因此学校要加强运动场地的管理,规范篮球体育场地的使用,以保证篮球教学和篮球锻炼顺利进行。

(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篮球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教师需要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趋势,并强化教学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科学依据制定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在教学要求中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还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本观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形成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锻炼意识。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突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采取比赛或者游戏的方式上课,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练习,而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及时更正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于学习薄弱地学生,教师应该多鼓励多指导,让学生树立篮球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积极提出篮球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自己产生的想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篮球考核。很多高职院校的篮球教学都是通过简单的投篮进行考核,并按照考核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无趣,而且对学生的篮球课程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良好影响,还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各方面的训练态度纳入考核内容,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总分。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加分项,比如在课堂上开展竞技比赛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加分,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更注意课堂表现和课堂纪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锻炼环境,对学生的竞争力和兴趣的提升有良好作用。篮球这项运动项目是灵活的、不确定性的,如果教师不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就会对篮球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阻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简单的动作,教师稍加示范,学生就可以理解,比较复杂的动作就需要教师耐心示范并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应用启发式教学,先讲解并示范篮球的投球、运球的动作要领,再让学生反复练习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让学生自主训练,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从而实现篮球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学.高职体育课程篮球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0,10(6):86–87.

[2]谢哲.新时期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基于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视角[J].山西青年,2020(8):123–124.

研究性学习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协作学习法;能力培养

在过去的十年中,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正如同志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时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起推动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因而十分有利于不同学校和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它的缺点是学习内容不系统,且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如何在保持选择性的同时体现适当的序列性,这是需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我们是门新设的课程,其实这项课程重在全员参与,研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师的职能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人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果真如此吗?请看《学会生存》一书中的相关内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除了此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以往学科分割的情况较严重,强调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感到,在单科课程学习中,如能强调本学科内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的综合性,也是重要的。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将会更深切地感受?quot;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起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广泛猎取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学习。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怎样评价?它与高考的关系如何?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认为,"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应有很大的不同,它应该重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重温发明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此相应它的评价也就重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运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创造实践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不能、也不可能与高考挂得很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与今后高考实现"三+综合模式"中的综合部分考试又是有关联的,我们期望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来推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通过实施研究型课程,将真正地赋予学生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是高考无法体现的,但是它的价值却是人所共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当作我们的责任。

三、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2、推行协作学习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协作组织结构。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只有首先掌握了信息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研究性学习。

3、"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健t谘芯啃匝爸校康餮闹魈逍裕蟪浞址⒒友谘芯抗讨械闹鞫浴⒒院痛丛煨浴q豢醋髦督ü构痰幕斡胝撸暗男矶嗄勘旰腿挝穸家鞫⒂心康牡鼗袢〔牧侠词迪帧=淌χ皇谴斯痰闹傅颊撸淌φ闹傅甲饔每梢允寡芯抗谈佑呕茄芯炕疃兄匾囊换贰?

4、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5、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同时,我们还利用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状况,为学有困难者指点迷津或作出示范操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促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帮助自己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6、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它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层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然后,我们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从这样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去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让人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将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溶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