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大学生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教育管理新的任务和要求。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分级分类教育管理的内涵,分析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的科学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新时代教育背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路径进行探索,创建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体系,对处于大学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和有所侧重的管理方式,给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分级分类教育管理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知识储备丰厚的青年群体,是担负时代重任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性格、需求、家庭环境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给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者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不同需求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在新时代教育体制背景下创建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1]。

一、分级分类教育管理的内涵

(一)分级教育管理。从广义上讲,分级教育管理是指将灵活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作用于不同层次、特点、认知水平的学生群体,结合学生实际成长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从总体到个体、从共性到个性、从结构到功能。从狭义上来讲,分级教育管理即对处于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学生群体在该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有所侧重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具体来说,分级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对不同年级实施不同的教育管理标准、内容和考评标准,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品德好、专业能力强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个性化人才。

(二)分类教育管理。分类教育管理是基于类型学(Typology)的理论基础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某类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情形将其分组归类,并建立关系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在进入大学前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个人需求也不同,受此影响,大学生群体逐渐呈现出分化趋势,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将目前大学生按照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家庭条件、就业能力进行分类[2]。具体来说,分类教育管理主要针对特情学生,要遵循准确把握学生共性、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导向性、教育管理过程实行差异性的原则,切实帮助各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分类教育管理措施的实效性。

(三)分级分类教育管理。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在分级教育管理和分类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方式结合,形成嵌套型的模块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在大学生分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把对学生的分类教育管理合理嵌入,有效提高了分级教育管理和分类教育管理单一实施过程中的针对性。特情学生管理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创建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做好特情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3]。

二、新时代背景下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的科学意义

(一)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适应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结果。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建设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结果。

(二)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三全育人”就是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总目标。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要求所有教师积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职责,实现全员育人;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从时间跨度上看,覆盖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整个时期,实现全过程育人;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家庭条件、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分类全面、细致,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实行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阅历浅、思想尚未成熟,不能完全做到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和认识世界。现在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批量、单向的知识和思想灌输,已不适用于当代青年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转换思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从严格教育到服务育人的转变。面对新时代青年群体,分级分类教育管理是一种新的、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模式。

三、分级分类教育管理实施路径探究

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类型划分,将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有机融合,按照目标层次、服务对象、类型特征,创建分级分类教育管理的全新模式。具体来说,在分级上,将大学生从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在分类上,根据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家庭条件、就业能力将大学生分为不同类别,不同阶段不同类别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实施教育管理工作各有侧重。分级分类之间形成联系紧密、相对独立且重点突出的模式体系。

(一)启蒙期教育管理。大一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活的起点,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且富有挑战的。一方面,应在所有大一新生中开展全方位入学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纪律和集体意识教育、专业导航教育等,引导新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状态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新生调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重塑大学奋斗目标,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另一方面,针对大一新生采取分类管理的措施,家庭困难新生除了物质方面的帮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性格内向、偏激和冒进的新生要实行动态关注,做到以真情换取真心;心理特情新生可以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训练、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逐步缓解其心理压力;学业困难类新生以组织建设为抓手,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发挥朋辈模范作用,以高年级优秀学生帮扶新生学业。

(二)活跃期教育管理。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模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开始出现群体分化的现象。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分类教育管理,要更注重共情,深入学生内心。对于家庭困难类学生要关心其兼职或者勤工助学的进展,继续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对于性格问题类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个性引导教育和情绪控制教育;对于心理特情学生,疏导方式可以偏向柔和,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要加强考勤管理,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组织“一对一”帮扶指导;对于发展迷茫学生,积极指导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引导学生找到目标和方向。

(三)稳定期教育管理。大三是两年积累后的收获时期,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各方面趋于稳定。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分类教育管理,要尤其重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拓展和成才教育。对于家庭困难类学生,要继续强化知识创造财富的理念,适当推荐合适的实习岗位或者提供专业素质辅导;对于性格问题类学生,要不断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趋于成熟稳定;对于心理特情类学生,要动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帮助他们梳理思绪,加强鼓励和肯定;对于学业困难类学生,要加强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竞赛、考取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等;对于就业困难类学生,通过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召开就业动员会、开办就业指导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渠道、求职技巧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四)成熟期管理。大四年级学生思想和心智水平趋于成熟,但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各方面的压力会集中在一起。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分类教育管理,应以就业指导为主,毕业离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为辅。对于家庭困难类学生,要强化感恩教育,推荐合适的就业单位,帮助他们树立走向社会的信心;对于性格问题类学生,继续采取动态关注的方式,可以通过定期的谈心谈话稳定学生情绪;对于心理特情类学生,针对集中爆发的考研压力、就业压力或恋爱情感问题等,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缓解;对于学业困难类学生,要及时与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其学习状态,着重帮扶其达到毕业要求。对于就业困难类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引导他们积极就业,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重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刘书博.民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级管理模式探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156-157.

[2]李鹏,张江昆,宁子森.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分类界定[J].管理观察,2016(6):150-153.

[3]王平,王永辉.高校“特情学生”动态分类分级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7-112.

作者:齐鹏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