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研究

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形势下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根据当前具体的实际情况,我国中小学精神文化弱化,体育教育思想理念单一化,德育未生活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出现困惑,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素养需得到更新。根据这一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体育教师是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构建的主力军,加强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让体育精神育人价值生活化。

关键词:

体育精神文化;中小学体育;生活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人类行走的方式受文化的引导,文化影响着生活,同时也指引着生活。体育一直在发展,一直被认为是“强健体魄、增进健康”的作用。但体育“育人”精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现象来诠释其体育精神文化的“育人”价值,让体育“育人”的思想理念成为指导中小学生人生理念的一种精神文化。实际的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业、生活和人生,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上,促进中小学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基础教育抓起,坚固中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文化强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当前形势下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互联网检索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重要精神。并对此进行整理,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支撑。

1.2.2实地考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置身于贵州省、湖南省地区的大、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并对学校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家长及学生进行访问、交谈,获取真实的数据和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

1.2.3逻辑推理法

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和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当前形势下中小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情况进行推理和分析,并对目前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如何生活化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中小学精神文化功利化、个人化程度偏重

如今家庭、学校都将物质条件看得更为重要。家长为孩子准备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学校更为注重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完善。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看到的是我们的家长用手机、电脑和网络。刚刚懂事时就有不停的作业、补习、培训,从他们刚刚认识世界的时候,似乎就觉得有比运动更让人快乐的存在:手机、电脑和电子产品,还有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学业。甚至就已经给孩子刻印“我该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让教师、父母都喜欢我,承认我的人生理念”。因此,如今的中小学课上课下玩手机的现状并不是出现在高校里面,而是在中小学就已普遍存在。再则就是学校、家长的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高分教育、荣誉教育,阶段性的目标教育,即努力考上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只要达到那个目标,人生就会变好。关于责任心、使命感、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却偏弱。因此,如今的中小学学生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不足,缺乏公平意识和正义感,个人主义盛行。这样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盛行到学校、社会,并影响着这个时代。

2.2体育教育思想理念单一化、德育生活化薄弱

对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觉得体育课好玩,能锻炼身体。极少部分的孩子会举例说明体育对他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玩。在中学,大多数的学生都将体育的意义定义为能结交朋友、能为中考体育考试奠定基础,即为了更好的应付考试,获取高分,排解孤独。因此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育人的精神理念并没有灌输到学生中。到大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看法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应付体质监测。并没有让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成为如今大中小学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理念。

2.3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出现困惑

当前形势下,由于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的现实情况,高校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导学生毕业之际如何更加顺利的找到工作,对如何去教育更加健康的孩子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困境。因此,工作压力早已覆盖了自身的使命,即工作之后是为了培养国家人才,是为了培养祖国的花朵。在当今形势下,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职称、自身的工资待遇、自己的家庭问题等。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体育“育人”价值的发挥。体育教师是一个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传递的主角,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的缺乏也导致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得不到切实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化不够,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更加突出学生的升学率,忽视基础的精神文化教育影响终身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和更新,体育教学中真正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的较少。社会认识对体育精神文化的认识较为单一,更多的是认为体育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思想理念。

3.2建议

3.2.1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养的建设和提高

体育教师的培养是从体育院校开始。在当前形势下,体育院校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使命。体育院校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角,因此,体育院校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另外就是在职体育教师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在我国许多农村连专职的体育教师都没有,只是让喜欢体育的教师去教学生,因此,给学生们留下的体育课印象就是玩。而体育便成了许多中小学学生、教师观念中仅是“玩”的思想文化。体育育人的价值在中小学无法体现,更无法实施。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精神文化境界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若能抛弃自我的利益,真心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真心为了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明天考虑,体育教师又怎么会懈怠在体育教学中的责任。体育精神必会通过学生的生活和人生体现出来。精神萎缩、体质下降、手无缚鸡之力的悲剧也不可能再重演。因此,国家应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

3.2.2让体育精神“责任心、使命感、民族感、爱国主义等”生活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健康的体魄?有力量?今天的家长、教师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是为了防止疾病,不受病魔的痛苦和折磨,为了过得更加幸福美好。这样回答看似十分正确、合理,仔细一看,却都是为了“自己”,即只要我好了就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体育教师、家长强调得有力量,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肌肉有多美、比别人强,而是有力量去学习、去帮助别人。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了长大后更好的服务家人、奉献社会、献身于国家,从而振兴民族,繁荣国家。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有了我们的国家,才有我们的小家,也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如果国家精神不能振奋,那么我们的健康也显得毫无意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必会具备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情。不会因为考不上大学,得不到家长、教师及他人的承认而选择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甚至是自杀。而是心怀使命,无论艰难与否真的要为了家庭、民族和国家奉献而不断奋斗。倘若这样的体育精神文化在校园兴起时,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成功后被人承认,是看到自己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有理由学习。不再看到同学是我的竞争对手,而是看到同学的优秀不是我们嫉妒的对象,是我们值得欣慰的事,因为他们是和我一起携手共建美好祖国未来的同工。我们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前行的人。这样的体育精神文化要成为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运用到生活的点滴当中。

3.2.3加大校园体育精神的宣传

在教室、校园的宣传栏上不断更新体育明星、体育名言、体育新闻和图片。让全体师生每天都能刻印心中的体育文化。让体育是美、体育是正义、体育是勇气、体育是进步、体育是和平真正的生活化、文化化。

3.2.4中小学校领导应重视校园“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

体育精神文化属于“软件”设施,体育软件的发展需要硬件的支撑。因此,在当前中小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精神陨落的形势下,中小学校领导应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制定促进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配备相关体育器材、完善校园体育建筑物,加大校园体育经费的投入,让中小学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成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王利国,程传银.生产还是生活:论学校体育之“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5(7):33-36.

作者:彭丽英 何祖星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