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及应对措施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及应对措施

精神文化需求的贫乏不可能孕育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会造成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只有用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装广大农民,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保证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层次是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构建的重要保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多样性,只有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市场、法律水平和综合素养,减少其精神空虚、麻木、堕落,文化自卑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规更加合理化,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的建构。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

(一)主体的双面性农民既是农村文化需求的主体,又是个人文化行为的主体,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参与者。这里所指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一个多样化的农村社会群体。不同类型群体的经济基础及思想文化基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相应发生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农民富裕后的迫切需求。

(二)需求的多样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不但有内在的渴求,而且其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读书、看报、打牌、上网、健身、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致富的新手段等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

(三)来源的多元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农民接收外部信息的途径在不断扩大,如“村村通”工程使农民通过有线电视了解到了更多的国内、国外信息;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机械化的普及而出现的大量闲置劳动力走进城市,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对精神生活的标准有了具体的参照。

(四)资源的短缺性现有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种类、内容等方面均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面的农民的需要,亟需改进与完善。如农村图书室因缺少农民有用和感兴趣的新书,大多处于闲置的状态。

(五)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素养的农民都有着不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所有这些,是我国农村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基础,也造就了广大农民多种审美情趣和多种文化需求。同时,不同层次的农民,其文化需求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层次的农民,其所热衷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摆脱单一模式,必须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

三、农民精神文化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民的主要文化活动方式的集中度相当高。有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9%,高于城市居民;但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城市居民喜欢的文化活动的种类要高于农民。二是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许多农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牌桌上度过的,尤其北方农闲时节,有些农民甚至上午就开始围坐在一起打牌。男人,女人打麻将,成了较普遍的现象。

(二)农民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足年人均收入的10%。年轻农民群体表现稍好一些,但就整体而言,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仍然比较低。虽然总体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开始出现,农民也逐渐意识到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但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并未“富起来”。

(三)忽视对农民进行分层教育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建设,按经济水平不同,农民可以划分为富裕型农民、一般型农民和贫困型农民;按文化水平不同,可以大体划分为有文化农民和没有文化农民;按工作、居住地不同,可以划分为主体农民和外出打工农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类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标准,其划分结果都是有差别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应在理念更新、鼓励创业、思想引导方面给予不同的教育。

(四)文化知识严重匮乏缺乏文化知识是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难以走出贫穷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部分少数人群,更多地开展扫盲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市场经济观念的熏陶教育、脱贫致富的思想教育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充分利用那些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农民,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做教师,把他们所具有的和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不容忽视,即外出打工农民工群体。一方面发挥已走出去的那部分人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做好回到农村的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和技能培训教育工作,争取让他们留在农村。

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

(一)政府及社会层面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县(区)、镇、村三级农村文化服务的目标责任制,文化、卫生、政法、教育、科技、广电等领域和部门齐抓共管,共建共享。

2.适应农村文化需求,开发精神文化产品当前,大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农村群众享受现代生活的主渠道,但是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成为这类活动的瓶颈。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精神文化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有关部门要鼓励、扶持农民发掘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此类文化产品,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3.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造血”不足。而进行此项投入主要是通过基本上“吃财政饭”的区(县)、乡。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基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而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除了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和致富的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冠名赞助、联合开展活动等形式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当然对于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农村文化工程建设也要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以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农民自身层面

1.针对农民的特点,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首先,要在农村社区全面地进行共同富裕理想的构建,做好科学文化、思想认识与精神道德方面的熏陶教育,使他们具有积极、进步、开放、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道德追求;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农业新技术与新理念的灌输。其次,要宣传、普及党的农村政策,重点是要农民知晓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那些惠农政策。除此之外,要采取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如计划生育政策等。第三,要宣传文化建设的意义,农民自身要认识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而使广大农民关心和支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

2.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那些留守农村的民间老艺人就是当地民间文化的能人,他们熟悉农村生活实际,能够吸引和带动身边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把他们发动组织起来,开展文化节和相关活动,挖掘他们的组织和辅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从而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面。这样,那些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就可在农村开花结果,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文化追求。民族民间文化还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利用,对于新农村经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定期维护古迹、申请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加大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等手段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凝聚人心。

作者:包艳宇王晶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