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建构体系及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建构体系及技术

摘要:我国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正逐步转变为围绕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全向型综合客运体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在转变传统交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站内客运流线由传统的“等候型”向“等候与通过并存型”转变,并最终实现“通过型”的客运流线模式。以“零等候、零换乘”的设计理念为核心,依托多样化的功能布局、立体化的空间叠层、便捷化的交通换乘、形象化的地域特色、高效化的运营管理、健全化的后期评估,共同构筑起其特有的建构模式;结合国内新型铁路客站枢纽的设计建造予以分析研究,通过其单一型客运模式向综合化客运枢纽的转变,包括其所特有的交通内涵、人文设计、空间构筑、运营管理,以及在建设完成后的相关使用后评估和对周边区域所带来的效应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措施及更新建议,有助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站点邻近街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未来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体;模式转变;协同规划;使用后评估

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区框架逐步扩展,以功能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空间一体化、建设层级化、人文特色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纷纷涌现我国各大城市。其既涵盖了城市交通方式的综合换乘,又紧密结合市区商业服务。相关交通站点的建设将便捷高效的交通出行引入城市空间,形成了持续的热度效应,加速了站点周边街区的商业开发,并借助站点的便捷化交通和街区的商业影响力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活力节点。而伴随城市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区功能日趋复杂化,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因而,发展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综合体,在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及使用后评估改善、疏导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整合城市分散的功能区域、协同临近街区商业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建设、构筑城市文化与生态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促进作用。

2新型铁路客站枢纽设计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各大城市的新型铁路客站建设也逐步展开。不同于传统的铁路客站建设模式,当前国内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定位已从单纯的铁路运输服务向复杂化的城市综合交通客运枢纽转变。新型客站在设计上注重与场地环境的相互协调,力求与周边城区实现“无缝对接”,使其完全融合于城市空间之中,提升自身特有的城市属性以及交通影响力,进而带动临近街区的商业开发和投资建设,与城市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新型客站强调与城市交通系统之间的综合换乘,以“零换乘”的设计理念构筑枢纽客流模式,使站内客流逐步向“通过式”模式过渡,缩短旅客在站内的停留时间,保障到站旅客短时间内的快速通行和换乘。同时,新客站注重立体化的多重空间复合设计,在同一空间内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功能服务区,满足旅客出行需要;站厅空间明晰通透,装饰风格简洁明快,符合大型公共交通空间设计的审美要求。客站运营以服务广大旅客为核心,提供便捷周到的车站服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此外,在客站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相关建造技术的创新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通过构筑复合式的建筑空间,节约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巧妙利用功能分区和标示引导,科学合理的疏导站内人流。在新客站的形象设计与装饰中,以塑造“城市门户”“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采用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凸显建筑内涵、展现城市文化。而在新客站建成投入使用后,针对其实际的使用情况和反馈信息,及时开展相关调研与评价,进行各类样本的采集和信息数据的分析,改善和整治现有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新型铁路客站的规划和更新提出建议。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发展情况: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铁路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其国内的铁路客站逐步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转变,客站注重与多样化的城市交通方式结合。在交通流线的设计上,对外注重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全面对接,对内则力求实现站内轨道交通的快速换乘,体现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优越性和便捷性,而便利的交通出行环境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促进了站点区域的产业建设与资源互补,推动了周边城区的商业开发。例如德国柏林火车站,采用现代化的机场航站楼建筑结构,进行车站建筑设计,巧妙复合空间层次,整合空间功能区域,分化不同方向的线路和列车,利用良好的标示引导系统指引旅客通行,提高了车站的安全管理和运营效率;同时,对展厅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设置汇聚众多商铺店面的商业区域,增强了车站商业设施和服务功能,迎合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节奏,符合车站发展及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内发展情况:2009年建成的新武汉火车站采用叠合式空间布局,强调“零换乘”设计理念,实现站内旅客的快速通行,提高了车站运作效率,站房建筑利用“站桥合一”的建造结构,融合了桥梁结构和建筑结构,填补了国内公共交通建筑在“筑桥一体化”方面的空白;优美的建筑样式彰显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与地域风貌,增强了车站的人文艺术特色。2010年建成的新苏州火车站则是采取“等候式与通过式并存”的车站建筑设计,在原有站址上重新设计,对原有的城区格局和交通节点予以继承,体现了综合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和影响力,重塑了城市空间与门户形象。而同年建成的上海虹桥站则是国内首座与机场、汽车站、公交及地铁相结合的大型铁路客站枢纽,标志着城市铁路客站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在其建成后通过的相关使用后分析评估,虹桥站的设计和规划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建设中的成都东站、西安北站、郑州东站等铁路客站树立了示范效应。

4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枢纽的建设及使用后的反馈与评价,当前我国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并对其予以解决:(1)促进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完善。复杂化、大型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重新定义了以往交通客站的站外空间、站房建筑、站内场地之间的分布和布局,而“零换乘”的交通出行理念则打破了传统交通运输“各为其主”的运营模式,以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整合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实现复合空间内的多样化交通换乘,提高了客站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临近街区的发展建设。(2)推动站域空间及周边城区的发展。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迎合了城市发展的建设需要,使其特有的城市属性更加鲜明,交通枢纽既要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需要,还要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带动临近街区的商业开发。通过拓展站内空间和站外街区的商业开发,为客站带来充足商机和高涨人气,带动周边城区的更新和发展,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区域。(3)促进科学管理、改善运营模式。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发展,意在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局限性,实现现实空间内的资源融合。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改变以往封闭的管理方式和不便的运营模式,通过空间一体化的站厅设计,结合“多点汇集”的功能布局,使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得以融合,着重提高客站运营模式的通过性和功能、空间的导向性,使客站向着快速、便捷、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和人力资源。(4)提升城市形象、凸显人文特色。大型化的轨道交通枢纽既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又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其设计重点在于追求现代铁路客站的功能内涵与地域文化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客站形象具有突出的可识别性与标示性,通过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生态环保的景观水系、优雅别致的景观小品等,构筑起展示当地文脉的“城市门户”,有助于增强车站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形象、彰显人文特色。(5)跟进相关评估,提出改进策略。客站规划后及使用后评价,是对轨道交通综合体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相关客站评价的指标体系,从交通功能协调性、运输需求适应性、城市功能协同性三个方面,对已投入使用的大型客站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以多维尺度视角对与客站相关的要素进行排序和评估,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规划和更新提出建议,完善未来客站规划的模式和策略。

5结束语

以多样的交通方式、便捷的交通换乘、立体的空间构筑、科学的运营管理、人性的功能服务、健全的评估体系所构筑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方向,对于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中伟.当代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基于城市综合换乘的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设计关键[J].建筑学报,2009(04):72-74.

[2]沈中伟.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设计的核心问题[J].时代建筑,2009(05):27-29.

[3]崔叙,沈中伟,张雪原,等.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研究———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规划后评价的实证分析与解读[J].南方建筑,2017(01):91-94.

作者:靳聪毅 沈中伟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