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冲击着大学校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博弈中,理论联系实际,善用新媒体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网络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现代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的信息、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贯穿于各个方面,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及文化,既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为大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又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无节制的张扬个性,在信息素养缺失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发表言论,都成为了公共媒体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降低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约束力。还有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伪科学言论及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强化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加强引导,做好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多层面已被弱化,但网络教学模式还过于单一,教学课件内容的设置,还是依据教授者自身的经验和教学安排进行。陈旧的思政教育模式,很难吸引学生,高校思政教育还处于固步自封、自我循环的窘状,不能与学校的各项工作融合在一起,更谈不上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契合。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广泛的共享性,使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内容又受到学生质疑。因为大量的网络信息入侵,学生们不再绝对地、纯粹地信奉老师的教学内容。游离的思想状态,加之没有形成独立的辨析能力,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混乱,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而动态多变的网络环境,也使大学生的关注对象呈个性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老师很难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面对现实与虚拟环境的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有转型才能发展,既把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有效兼容,又把现实与虚拟的学习生涯统一融合,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才会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步出泥泞。

(三)网络思政教学与传统思政教学之比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与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是一种融合现代多种新媒体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教育信息资源广泛的共享性、多向互动性、教学课件更具直观性、老师与学生平等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实现了网络的双向交互,使任何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从而使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时因信息占用量的不同,产生角色的错位变化,教师的课程设计也实现了从“怎么教”到“怎样学”的转变。同时也拓宽了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微博、微信、QQ等现代网络交流工具能随时且真实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并有效地布置相关工作;而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还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中学生的心理表现,老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服从,在教与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然而,传统教育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能面对面地从认知理论、学生心理、语言习惯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有其潜在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状况,这种直观性更便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规范网络行为,加强舆论引导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一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非理性”表达。“社会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参照群体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首次创造,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间接互动观点,即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而是以参照群体(榜样)的价值和规范作为塑造自我价值和行为准则的依据。这一理论强调榜样的规范和比较作用,旨在通过模范和典型的强大感染力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思政工作者在学生中要有意识的培养政治素质高、能力强、客观理性、有威信、有担当的同学充当虚拟社会里的“网络领袖”,利用“网络领袖”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来正确规范学生的“非理性”表达和网络行为。二要建立健全学生网络行为的法规约束机制。完善学校的网络管理制度,构建正当合理的网络行为违规处置程序和网络监控体系,明确网络不良行为边际,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舆论引导机制及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制,从制度上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三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建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文化评价体系,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以保证学生思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健康发展。四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舆论宣传阵地作用。不断丰富校园网站的内容,通过建立网上论坛、开设微博、设立学生自主网页等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强化正面舆论宣传导向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拓宽思路,创新教育模式,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原有教育体系基础上加入中国国学思想教育,从而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重塑正确的历史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御网络中的低迷和庸俗,彰显新时代青年飞扬的青春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创建融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借用网络的隐匿性,做好学生心理的网络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升学科层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教育者本人的信息素养,真正利用好网络这个教育平台,在快捷方便的教学互动中,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注重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围绕“以学生为根本,服务为宗旨”的思政教育理念,不断细化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内容和服务措施,加强思政队伍的内涵建设,定期进行以网络信息技术及师德师风为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思政教育者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激励考评机制,以强有力的保障制度和措施,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将自身的学术积累与网络上的有用信息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上最前瞻的信息素材引导教育大学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搞好校园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活化网络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形成合力,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王荣发.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史铁杰.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05).

[4]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7,(27).

作者:边香玉 李思卓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