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范文精选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概念;程序

随着经济的日益国际化,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加工技术、相同的产品功能要求,使工业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会很大程度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引发激烈的价格战。面对产品同质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既重视吸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最新成果,又重视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传承和发展。学科整合、系统集成创新,使工业产品不仅体现出相同的实用美和技术美,而且还表现出本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产品创新设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制造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工具和用具,作为人造物,必然体现出人文价值。产品人文价值包含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抵抗严酷的自然延伸自身生存与生产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而对工具与用具进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产品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文化创造,即一种物质性的文化创造。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所以,产品设计作为文化创造活动,自然是一种符号现象。产品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传达系统,发信人是以设计师为代表的群体,其背后还有以委托人为代表的产品项目提供方。产品设计符号收信人是广大的使用者群体。产品设计符号的信道是一个产品的大批量生产、销售的渠道。产品设计的符号是由功能、结构、机构、材料、人机和数理(比例与尺度)五要素组成的。因此,产品设计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综合过程。现代制造业产品最终必须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所以,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信息,通过吸引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达到经济目的。根据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把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概括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产品文化创新设计、产品人本创新设计和产品人机创新设计四个方面。

1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技术是构成产品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的必要手段,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在产品包含的技术上不断创新,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常采用技术分解、改进、再重新构成这样三步走的方法,被称之为“技术构成”的方法。技术的发展有着时代的潮流与趋向。当通过技术构成来实现产品创新时,既需要掌握传统优良技术成果,又需要把握产品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当今,产品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浪潮,可能会在信息、生命和纳米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交叉之中涌现。

2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形式是产品人文价值的综合体现。产品形式无疑需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但产品形式又不能唯实用功能而定。产品形式的精神功能(文化表述),同样是不可忽缺的。因此,产品形式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必须兼顾其实用功能需求、形式之美和文化之美。产品文化设计的研究称为文化构成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文化构成设计,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中外文化的内容与特点。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沉淀深厚、内容丰富,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藏:有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以强调轮回、因果辩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管这些传统文化常常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尽管近代承受过“西方文明”百年凌辱史,但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并没有没落,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我们应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象中,含蓄大度、自然和谐、劝人为善的造物原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产品设计者首先应当努力发掘本国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充分应用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去。同时,由于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必须了解产品面对人群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产品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3产品的人本创新设计。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这种趋向可以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使产品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产品人本创新设计,是顺应时展,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设计者通过把用户市场进行不同地域及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以及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用户需求的认真研究,充分挖掘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个性特征,设计出满足用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这是产品实行高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高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还将为个性化新产品与网络化营销的结合开辟广阔前景。

4产品的人机创新设计。产品人机创新设计有两个目的。(1)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机交流是产品的人机界面,充分了解人与产品进行交流互动的操作方式和认知方式,力求人操作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努力提高产品使用效率。通过绿色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通过研究人的形态与反应特征,仿生设计,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和人本创新设计提供元素。

二、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可以概括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设计和产品营销设计五大步骤。

1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概念没计首要任务是产品调研。产品调研是收集产品创新设计元素的过程,是产品定位(产品概念形成)的必要过程。

产品调研具体内容有消费者需求、产品实用功能,结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市场信息、艺术造型规律、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消费者需求调研,是产品人本创新设计重要依据。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是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产品实用功能、结构调研,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的解构,是产品技术构成创新设计(实用功能设计)的必然过程。产品实用功能调研内容主要是指产品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功能的识别、使用、操作难易程度等。要求设计者了解从接触产品到使用、评价整个过程中的消费者感受,以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以便自己在做设计的同时避免那些已经出现的错误。产品内部结构虽然不能决定产品形态,但是产品内部结构能决定产品形态不能是什么样。一方面,结构影响着产品的实用功能,即使用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工艺性,这里所说的工艺性是指能否用合理的成型方法生产制作所需的形状、尺寸、精度,即工艺的合理性。材料与工艺调研,是产品创新设计物质化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材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材料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产品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在构成产品造型的形、色、质三大感觉要素中,色彩和质感都与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材料在赋予产品、体现产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方面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为下一步设计当中充分利用生产工艺特点做准备。产品人·机·环境关系分析,是产品人机创新设计确保用户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市场信息调查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市场信息的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产品。除了承载着固有的物质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品牌文化,对自身品牌及竞争品牌作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进而帮助企业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及产品研发计划。艺术造型规律调研,是对产品自然发展史的文化解构,是产品文化构成创新设计(精神功能设计)的必要参考。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调研,是产品商品化的必要手段。

产品定位,即产品概念设计的定案。产品定位往往不是唯一的,但作为一项设计任务,一个最终的产品却是唯一的。因此,产品定位的台理化决定整个产品工程的成败。产品定位必须遵循实用,经济、美观、舒适安全、绿色、文化认同等美学原则,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产品调研报告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判,确保产品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定位;同时指导确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任务书。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主持,并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各类人才和消费者代表的通力合作下完成。

2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方案设计是按产品定位的既定目标,对产品进行形态设计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功能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功能设计具体为产品实用功能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实用功能设计是产品技术的重构和创新,主要属于工程设计的范畴;产品造型设计是对产品所有创新元素的集成创新,主要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产品创新设计成果最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形态中,所以,产品方案设计是产品创新设计必不可少的途径。方案设计是在产品符号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编码的基础上,即满足实用功能最基本的结构、机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价格等因素的制约,按产品语义学和产品语构学规则,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编码。方案设计在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面对实用功能;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该类产品造型规律所昭示的趋势,正确面对特定使用群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人文艺术因素的制约。该过程中,必要时还需制作草模型(概念模型),协调理性与感性、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人机界面设计在不破坏整体造型风格的前提下,须充分满足实用功能、安全、经济、环保、人文识别、企业形象等因素的要求。针对不同产品,创新设计的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在保证产品合适的实用功能前提下,消费品制造业更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造型设计,设计追求品味和流行时尚。装备制造业则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工程设计,其产品造型设计有别于消费品制造业,主要特征表现在:1.物质功能明确,不刻意追求艺术表现;2.受技术与成本因素制约,造型可变空间小(由于产品批量小,材料以金属板材、型材等为主,加工工艺以铸、锻、焊、铆、折、弯、剪切等冷热工种为主,造型不像塑料制品那么自如);3.由于产品一般体积大、工作强度大,对产品操作的人·机·环境协调性要求很高(尽管我国企业对此仍不太重视)。

方案构思初步阶段,工业设计师一般徒手绘制产品方案。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业设计师会用相关CAD/CAM软件在电脑中虚拟产品方案的三维效果,结合草模型进行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最终方案一般须制作设计评价模型。设计评价模型制作,视产品具体情况确定。体积较小的产品,采用原型制作方法。原型制作是严格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样品的过程。装备制造业产品一般体积较大,常常采用仿真模型制作方法。仿真模型制作是尽量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等比缩小样品的过程。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面对产品最终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型,围绕产品材料与工艺、人·机·环境、生产成本、精神功能、可持续性等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评议。方案认定或修正之后,必须绘制精确的外观三视图,作为产品结构设计的出发点。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全面负责完成。

3.产品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对最终构思方案的实用功能和形态进行技术规划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验证的过程。如果说方案设计是处理产品系统与外部要素关系的过程,那么产品结构设计就是处理产品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过程。产品实用功能和形态已经确定,结构设计须实现其实用功能,并充分体现其方案艺术设计的成果(除非方案被证实有违技术规范)。由于工程技术的可选择性,产品内部结构、机构和用材都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有限元等现代机械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该过程须绘制产品总装图、部件图和零件图设计,并对产品外观形状进行理性分析和微观调整。这部分工作在工业设计师的参与下,由结构工程师全面负责完成。

创新设计范文第2篇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和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我们在日本考察时,看到许多新的环境设计反映了日本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处处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装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处处环境美,处处有设计”给每个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个性化

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性。

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创新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材质创新设计现状改进

服装材料是服装的基础,为服装设计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服装材料的演变与发展和服装一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我国纺织面料的科研工作,由前一阶段以增加产量为主题,逐步转向以优质、新品种为中心的课题研究。随着对服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日益重视以科技进步调整服装材料结构,深化对服用性能的研究,尤其是对科技含量高的功能性研究。

目前,服装业已进入了一个以材质取胜的时代,服装的流行变化将以服装材料的创新而发展变化,它是提高服装档次的重要途径,也是追求服装高附加值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服装的消费水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们更加崇尚与追求舒适、健康、安全以及自我体现,在这种形势下,服装材料已突破了保暖、遮羞、装饰的原始功能,进而指向了功能化与智能化,追求触觉风格、视觉风格与功能化设计。它们的出现,既可增加纺织服装企业的效益,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一、我国服装材质创新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服装年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一。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创汇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额的1/7,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1/4。我国服装出口中有一半属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每年进口面料约60亿美元,出口服装国产面料自给率较低,仅45.18%,而且内外销服装采用进口面料的比重逐年增长。现代的中国服装,虽然产量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低附加值、高劳动强度、恶性竞争等隐患,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支优秀的设计队伍和一种品牌营销氛围,导致服装材质与服装设计的脱节或不平衡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统观念抑制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1.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距离,往往忽视了设计的创意所在。

2.部分教师和学生过分夸大服装设计的艺术性

正如贾京生说:“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

3.服装教育中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

第一,由于服装教育的历史原因,有很多老师都是从纯艺术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转行而来,有的是在艺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但对其他领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背景不熟;有的虽有相关的人文和科技知识积累,但对服装本身的艺术性不屑一顾。这两种倾向均可能导致老师教学心态出现偏差,从而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第二,由于高校扩招,艺术生的整体数量在不断增长,而真正从小立志于艺术设计的学生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下滑。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都是将服装材料课和服装设计课严格区分开来的,服装材料课重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研究,课时量很少,理论性强;而服装设计课重视款式,尤其是造型设计的外观效应,课时量很多,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

第四,由于种种原因,服装面料设计师的队伍已严重萎缩,他们的地位与服装设计师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造成大量人才外流,而各类院校因为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便纷纷停招或撤消面料设计专业,或将其并入服装设计专业,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因为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而较难在第一线胜任面料设计工作,面料设计人才出现空前的断层。

(二)淡漠服装品牌意识造成与市场的脱节

1.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在构思材质设计时,很少有人去真正地体会生活、体会历史,而是闭门造车,寻求虚无缥缈的设计灵感。一方面,现在的高校由于扩招,经费普遍存在不足的现象,原有的采风、实习都被各种理论课所代替;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市场节奏的拖动,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做长时间的生活体验和调查,设计构思来源只能是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推理,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现在国内的服装品牌也很多,虽然有一些设计师能把握市场的脉搏,设计出既能体现自己的理念,同时又能体贴消费群体心情的作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有许多作品和品牌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压力下,缺乏认真思考、缺乏仔细的调查、缺乏自己的个性,不具备和其他优势产品竞争的实力。

3.配额制的取消,让中国的纺织品与其他国家共同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由于利益集团过于强调利益得失,造成中国纺织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无品牌服装或贴牌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优势领域,档次不高,价格低廉。因此,服装业缺乏优秀的服装研究开发能力及对服装材质的创新设计意识。

(三)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了设计潜力的局限

现代的设计与科技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我国的面料生产尽管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新型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的再生,新型整理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虽然电脑设计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寻找新的设计灵感提供了更灵活、更丰富的设计平台和手段,但我国服装设计师的理工基础普遍较差,从而导致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设计舞台,而擅长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又往往缺乏对时尚的审美能力。

二、现状的改进及构想

(一)以素质教育为源头,改进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以往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国际设计的平台上,拿知识经济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作出相应的改进。

1.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2.重视服装专业人才感觉的敏锐性

作为设计师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千姿百态的服装形态中适时敏锐地提取影响服装变化的因素,学会分析不同服装各自的特色,理解其独到之处。培养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要求设计人员具备极为敏锐的嗅觉,在浩瀚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抽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需有一双能操纵现代化设计工具的双手;在确定设计构思时应具备前瞻性的市场眼光。

3.加强《服装材料学》教材的编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服装材料学》基本上仍属于《纺织材料学》框架结构,从纤维、纱线到织物,以结构与性能为主体,而在结合服装、服饰等专业特点的深度上显得单薄。因此,如何与服装设计、制作工艺、服用性能、市场预测、流行色等有机结合,改变目前服装教育中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形式化与服装材质应用重视度的不平衡现象,应是21世纪《服装材料学》教材编写的重要课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服装材质的理性与服装艺术设计的感性结合起来

综观近50年内我国服装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服装生产和出口连续名列世界首位,又是世界最大服装消费国,其中服装材料中的纺织印染制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是“以量取胜”的服装出口大国,同时存在低档面料出口、高档面料进口的现实,客观上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服装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服装设计师重视面料的表观再设计”,“服装面料设计师重视面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再设计”,没有将服装材质设计的理性与服装艺术设计的感性结合起来,很少有合二为一的思想。在此笔者呼吁,在设计院校中要尽快恢复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完善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在重视服装设计的同时,必须一视同仁地提高纺织品设计师的地位,逐渐恢复、壮大他们的队伍。

(三)借助科学、艺术、技术的联盟为服装材质的创新设计提供平台

1.借助计算机智能模拟创作系统,可进行服装材质视觉风格的创新设计,它速度快,修改方便、容易,能利用“文件库”“工具箱”中的各种素材及技法进行处理,可以启发、丰富设计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配色效果好,可为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利的技术、物质保证。设计师可在图案、色彩、肌理的处理、创新方面开创无限广阔、自由的新天地。

2.网络的普及为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奠定基础,设计者可从网上获得各种资料与信息而丰富自己的设计灵感,还可以把某些作品发到网上,与网友交流创作,这种互动式、共享式的交流方式活跃了创作的源泉,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一举多得。

3.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在总体原则上,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在服装材质异变的创新设计中,以中西方艺术历史为资料背景,设计师对空间造型艺术、色彩搭配艺术、图像的感知艺术等的领悟能力不同,就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奠定它的创新性。

4.手工艺成为服装材质再设计的要点,在后工业时代,对批量化、规格化、非个性产品的厌倦,使人们重新呼吁设计的人文精神和高情感价值回归。现代人对手工工艺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需求。约翰·加利亚诺说:“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有一股力量驱使人们转身追求手工细节和工艺手艺。”作为迪奥高级时装的首席设计师,他为该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在手工裁剪、手工缝制、手工修改的流程外,又在面料上追加各种装饰细节,精雕细刻,耗工费时,为服装设计增添了神奇性和魅力,并增加精神文化的价值,显现出另一种服装设计理念。

三、未来服装材质异变创新设计中的几个代表性方向

21世纪的服装材质是随着应用领域的需求变化而发展的,“以人为本”是其设计宗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审美的要求,对服装材质的讲究程度也越来越高。综观国内外服装材质设计的现状和国际贸易的运行趋势,我国未来服装材质异变创新设计的代表性方向有这样一些特点:自然化、艺术化、多样化、仿制化、轻薄化、功能化、环保化。

结语

材质创新是现代服装艺术中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传达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哲理、一种理念、一种潜在意识。科技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流行与交融,为材质创新提供了创造源泉。材质创新设计方法引导着未来服装设计的方向和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已从以往追求款式的多变转变为追求面料的个性风格。服装的流行、服装的造型都将以面料为先导而发展变化,使用创新面料是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服装面料的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今服装设计的关键,谁能把握准确、应用到位,谁的产品就能领先于世,创造新时代的服装风范。意大利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迪奥服装公司首席设计师费雷于2001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服装博览会服装论坛上曾说:“目前以及在不远的将来,服装在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款式设计上开发的领域将越来越窄,而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是将新材料的开发、不同面料的组合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时装。”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主编.服装新材料,中国纺织出版社

[2]陈燕琳,刘君编著.时装材质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服装设计与工程编写组.服装设计与工程,东华大学出版社

创新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曲;舞台服装;创新设计

对于舞台表演来说,服装不仅仅是舞台布景或服化装饰的一部分,更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甚至完善剧情的重要环节之一,放眼国内外的戏曲、戏剧等表演形式,即使不需要舞台背景搭建,但也绝对离不开舞台服装的设计搭配。随着我国戏曲文化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戏剧,都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与理念,因此舞台服装设计的方式、理念、类型、选材也有了相应的创新和发展,这其中不仅需要提升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工作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也需要丰富其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对服装设计以及戏曲的背景、剧情和人物有自身的理解,为舞台表演增添色彩。

一、戏曲舞台服装设计的途径

(一)熟悉戏曲剧本

剧本是戏曲表演一切环节的基础,也是一切相关工作进行的必要依据,无论是演员的表演、故事的情节,还是舞台的搭建和服装的设计,剧本都是根本出发点。在戏曲舞台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剧本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以及人物设定和性格特质等,这些都是应该考量的因素。戏曲表演的服装需要符合剧情以及人物形象,提升舞台表演的完整性,同时也帮助表演者和观众更好地进入剧情中。

(二)针对演员特点

结合上一点所提及的,服装设计不仅需要建立在戏曲剧本中的人物设定上,也需要符合表演者本人的外形和气质。不同的表演者对于同一个角色的呈现可能大相径庭,他们所呈现的舞台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师应当针对演员特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风格,从而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

(三)了解导演思路

对于舞台表演来说,导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戏曲导演会对戏曲表演的整体设计进行思考,并确定戏曲表演的基调,有了这个框架和理念,就能够为接下来各方相关工作的进行提供准则,并最终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因此,戏曲舞台服装的设计应该在导演所确定的大框架和方向下进行,与背景、人物以及舞台灯光和道具等共同配合。同时,随着我国戏曲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戏曲导演的创作理念也在更新完善,而理念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即戏曲表演中的服装设计等工作需要围绕着导演的思路进行,才能够将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故事与情感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四)突出表演效果

戏曲舞台服装与日常着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曲舞台服装需要考虑到表演者穿着之后对戏曲舞台效果的呈现。这不仅需要舞台服装设计符合人物形象和特质,也需要考虑到是否方便演员展现舞台动作;同时还应当选择适合进行舞台表演的服装面料,比如色彩饱和、耐磨、不易起褶皱的涤纶等具有弹性的面料。

(五)分析情节环境

戏曲表演的情节环境指剧本对剧情、场景、环境和人物情绪的设定,其中包括情节中人物自身或与其他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人物所处具体环境下的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安排等。情节与环境是戏曲舞台表演的核心,是体现人物个性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推动剧情发展、引出冲突纠葛的动力。服装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人物的生死浮沉、喜怒哀乐而贯穿戏曲跌宕起伏的全过程,因此应该分析理解情节和环境所要突出表现的人物特点,与各方面达成相互作用的效果,以完善舞台的整体表达和价值传递。

(六)结合舞台设计

舞台服装作为戏曲舞台表演的一环,需要与其他环节配合协调,包括舞台布景、表演道具、舞台灯光等。例如舞台布景的色调、表演道具的选用、舞台灯光的设计是否会影响服装的外在表现等,这些因素会从不同方面影响服装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因此,戏曲舞台服装设计需要结合整个舞台的设计风格,通过彼此呼应或反差的方式共同完善舞台效果,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达到最佳的艺术呈现。

二、戏曲舞台服装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俳优歌舞活动就已经显露雏形。而在戏曲表演的呈现中,一方面需要依靠戏曲演员的功底、姿态等,另一方面就需要借助服化道。因此,戏曲舞台服装在历经千百年的不断演变和丰富后,已经形成一种通用的舞台艺术。《史记·滑稽列传》为我们揭示了戏曲舞台服装的早期发展状况,优孟为模仿孙叔敖而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装扮,且不断回忆并练习孙叔敖的言行举止,没过多久就将孙叔敖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旁人难以辨别,楚庄王都以为是孙叔敖再世,邀请优孟继续担任相职。这也为之后通过模仿扮相,即根据人物设计服装,提供了历史经验。再到唐代时,由于戏曲文化在先秦两汉的发展下已经日益成熟,如科白戏与歌舞戏的兴起,所以戏曲表演中的服饰装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服饰设计更加注重以戏曲剧情的时代背景为依据。例如在参军戏中,参军经常模仿和戏弄各级官吏,往往偏好绿色服饰,苍鹘则多穿着滑稽随意。渐渐地,参军和苍鹘便发展成了固定的角色,拥有了特定的形象和装扮。接下来便是两宋时期,剧坛兴起了杂剧和南戏,并且杂剧发展至元代达到了鼎盛状态。杂剧的戏曲表演服饰基本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会在演员的妆容扮相上进行夸张化的表现。而南戏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经过各种改良,比如明朝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良,吸取了南北各自的特点,逐渐演变出昆曲等戏曲形态,而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和制作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以做工精良、质地华美为风格。戏曲舞台服装在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因为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广为人知,渐渐不完全遵循史实,而是依照从古至今形成的形象定式来呈现。明代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即行头四箱的服制。精湛的制作工艺大大丰富了戏曲舞台表演的表现力,产生了立体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服装在历经不断的演变和丰富后,能够更加贴切鲜明地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为角色表演和整个舞台增色。

三、对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工作的要求

(一)设计手法

作为戏曲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台服装需要满足人物性格、外观的需要,这对设计工作者提出了多方要求。戏曲舞台表演讲究扮相,不仅需要扮,也需要突出人物的特征,所以戏曲舞台服装往往就成为舞台准备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不仅能够帮助表演者塑造人物,也可以让观众通过表演者的服装了解人物特点、进入戏曲情境。同时,华美的服装可以表现戏曲的舞台魅力,增添表演的美感。因此,戏曲舞台服装设计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需要设计工作者认真对待,从而增强戏曲魅力,完美呈现舞台效果。一般来说,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师会通过拆解组合、要素增减、取材现实等手法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将原有素材进行拆分重组;以现实自然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创作,突出自然朴实的魅力;通过对素材进行增减,以达到华丽或简朴的表达目的,但同时保留素材原有的特质等。

(二)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戏曲表演在人们的文娱生活中愈发重要,戏曲舞台服装作为戏曲表演的一部分,其设计和制作过程都离不开理念的支撑。理念来源于实践,但同时也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戏曲舞台服装设计者需要对戏曲作品所设定的时代背景、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把握时代特征,将表演与服装相结合,以充分融入时代。同时,也应当具备服装设计与制作、面料挑选与剪裁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并培养创新思维,不断地在时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最好的服装设计,从而促进舞台效果的提升。

(三)剧本阅读

对于戏曲舞台服装设计者来说,不仅需要有服装设计和戏曲舞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有对戏曲剧本的理解研读能力,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分析提炼出对戏曲舞台服装设计有帮助的时代和人物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构思。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青年剧作家,他们独特新颖的创作角度和思路完美贴合了当代市场的需求,因此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师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理解剧本,并与自己的设计相结合。

(四)深入表演

除了深入剧本内容之外,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工作者还应当融入戏曲舞台表演的全过程,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参与戏曲排练,与戏曲舞台导演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导演的需求和思路,以确定合适的戏曲舞台服装风格和设计理念,同时也能够提前熟悉表演者的外形、气质和个性,还能提前考虑各类突发状况,在遇到服装出现破损或因临时更换演员导致服装不合身等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修补和应急措施。

四、总结

由上述文章可知,戏曲舞台设计在创新改进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戏曲服装的创新,因为服装作为戏曲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戏曲服装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戏曲剧本作家与戏曲舞台设计师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同时,还应当注重舞台设计者、表演者及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此外,戏曲表演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创新与协调,在确保整体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各方人员合作沟通,以极大程度上促进戏曲舞台设计创新,同时充分发挥剧作家、设计者以及表演者各方的作用,呈现完美的戏曲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1]陈欣.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0,486(21):95-96.

[2]戴林梅.谈戏曲舞台服装创新设计[J].戏剧之家,2020,(12):39.

创新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闽南古厝;文化因子;民宿空间;室内设计;创新

引言

“厝”是指闽南语中的住所。闽南古厝不仅是闽南的传统民居,也是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闽南古厝没有明显的风格,但在砖石墙的装饰和美化上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一段时间以来,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地位,甚至出现了轻视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针对这一思潮的冲击,在提出文化自信命题的前后,更加强调推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1]。而闽南古厝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年代的原因,一些建筑精美的闽南古厝散落在农村不为人知。更为遗憾的是,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渐消失。保护和利用建筑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加强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更是具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保护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应当单从维护保存它的形式形态入手,更应当继承和发扬它所表达的观念和意义,用设计手段将闽南古厝的特征特点以及文化符号等融入到民宿室内设计当中,通过现代设计方法将闽南古厝元素打散重组进行再创新创造,使得闽南古厝文化再度焕发生机。

一、闽南古厝特征分析

(一)闽南古厝概述

闽南通常指代福建南部使用闽南语的地区,文化影响辐射至台湾、东南亚、海南等地区。闽南古厝整体建筑结构以“官式大厝”为主,又有说法称其为“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二)闽南古厝的外在显性特征分析

1.平面布局分析。闽南古厝的平面布局蕴含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等级观念,由于现存的闽南地区古建多为富商或华侨建造,家族观念浓厚,建筑多以中轴线为中心横向或纵向拓展建造而来,最终形成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同一院落的建筑依据等级大致分为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室外院落三大区域,且定位严格,不会有丝毫的僭越。主体建筑即“大厝身”,各落与榉头相连,围合而成形成建筑群落的主体内容;附属建筑包括有护厝、回向、铳楼、突规房、埕头楼共5部分构成,坐落拱卫于主体建筑的四周[2]。同时在院落的周围由室外院落组成,包括埕、后界土、侧院,这部分同样是家族建筑群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闽南古厝名称图示见图1。2.装饰分析。闽南古厝装饰以题材多样,精致考究著称,外观上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闽南古厝的装饰遍布建筑内外,屋脊、墙面、木构件等都能看到华丽的装饰,装饰手法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装饰题材上丰富多彩、比例和谐,多以艺术演绎的方式表现闽南百姓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吉祥的愿望,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和宗族意义,因此可见一些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题材的装饰,总而言之,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植物花卉类、人物神仙类、文字几何类、飞禽走兽类、日常器物类[3-4]。3.色彩分析。色彩是空间中最易给人留下印象的显性因素之一[5]。闽南古厝在色彩应用方面地域特征强烈,与传统中原古民居的白墙灰瓦形象差异较大,风格艳丽活泼、大胆奔放,这是由于闽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而成,一方面远离中原地区,另一方面受舶来文化例如南洋、欧洲的影响较大。闽南古厝的色彩源自本土材料的自然原色以及人工色共两种方法,其中,本土材料原色例如红土烧制的红砖,木材原色,花岗岩,都是本地天然材质原色,质朴雅致;而人工色彩包括彩绘、矿物质颜料等用于涂抹装饰部分的表面,视觉上具有对比强烈、鲜明饱和的特点。4.材料分析。闽南古厝的建筑材料多来自本土,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元素[6]。最具特色的当属利用本土特产的富含氧化铁的红黏土烧制而成的红砖和红瓦,被大量运用至建筑外墙的堆砌建设中;花岗岩经过开采和人工打磨后被广泛应用至建造过程中;牡蛎墙由产自福建沿海的牡蛎壳黏合堆砌而成,在阳光下泛金属光泽;陶瓷多用于建筑的局部装饰,具有不易褪色、饱和度高、方便修复的优点,适应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潮湿炎热的气候特点;木材被应用至建筑承重构件与花雕陈设中,是最常见的材料之一,这是由于闽南森林资源丰富、开采便利。显性文化因子提取见表1。

(三)闽南古厝的内涵隐性特征分析

1.传统地域文化分析。闽南人民的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都曾十分繁荣,使得闽南地区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绘画,闽南文化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闽南众多文化中,闽南特色建筑一直更受人们的关注。红砖赤瓦、燕尾山墙,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装饰等,这类建筑反映着闽南地区的风格特色,造就了当地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早在宋朝时期,这种建筑风格传遍福建南部。在古代,红色通常被称为宫色,是普通人不允许触摸的颜色,但它在闽南的民间地区被广泛使用。这与闽南人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积累了巨大的民间财富和追求排场的民风有关。另一个原因则是福建沿海地区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缺乏管制,加上闽南人天生“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使得闽南建筑外形富贵且大量采用红色,“官式大厝”这类在古时看来违禁的红色建筑也悄然兴起。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方面。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闽南人的骨子里就有敬仰神明信奉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民俗元素不仅影响了闽南古厝的整体建筑风格,也影响了许多小细节的装饰。例如石敢当,常嵌在老房子的外墙或街道入口的石墙里石雕。因为碑上刻有“石敢当”的字样,故名之,在闽南人心中有辟邪、镇宅的作用,与之有相同作用的还有风狮爷,是设立在闽南古厝的门或屋顶、村落高台等处的狮子像,同样用来辟邪镇煞。又如滴水兽,闽南房屋外输水管道一种常见的雕饰,这些都属于镇宅石雕的类别(见图2)。同时,闽南建筑的搭建方式也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由于沿海地区基础石材难以获得加工,于是眼界开阔、勇气十足的闽南人石块、红砖和各种形状的瓦砾的堆叠使墙壁更加稳定和耐腐蚀。闽南的红砖建筑不仅承载着中原文化,还蕴含着海洋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南风古建筑是闽南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支柱。2.舶来南洋文化分析。闽南文化的文化属性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辅以多元文化形成的。换而言之,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它吸收了东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西方因素。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闽南人落叶归根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骨子里,这促使许多华商返乡、花钱买地、修缮祖宅,随之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南洋材料和西式的审美风格,再加上闽南雕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装饰风格,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形象。南洋文化对于闽南古厝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些影响集中在闽南古厝的雕刻、天花、花砖等装饰上。尤其是花砖曾是福建南部身份显赫与衣锦还乡的象征。当有一番成就的华侨回国后,首先便是构建栖身之地,而花砖作为一种舶来品则成为了装饰的首选。花砖的拼接透露出属于中国文化的浓郁对称之美,在图案上又尽显南洋风情,例如番薯叶、万字框、海棠花、八角花等图案都是闽南古厝地面装饰的常客。水泥花砖不仅耐磨还防潮,同时能够适应闽南相对湿热的气候,不易脏且越用越有光泽,20世纪80年代初,花砖由于其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在泉州大受欢迎,但由于颜色多样,形状复杂,无法完全自动化,导致了其产量低下,在工业生产的大背景下闽南特色花砖在市场上逐渐处于弱势地位。闽南文化具有既有对本土中原文化和海洋船舶文化的吸收又有对外输出的特性。如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使得闽南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传播,而闽南设计风格也同样随着地域和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适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隐性文化因子提取见表2。

二、民宿室内空间特征分析

(一)民宿概述

不同的地区对于“民宿”的定义不尽相同,台湾将民宿定义为住宅空房重新利用与旅客的旅游住宿,注重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合,以家庭副业的方式经营[7]。英国称呼民宿为“Bed&breakfast(BnB)”,即供应休息和早餐服务的场所。民宿与酒店的差别定位较大,民宿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的交流融合,且多为住宅空房,具有人情味和温馨感,具有地域特色,缺点是服务与设备不如酒店规范到位[8]。国内的民宿目前缺少统一的管理与标准,且对于自身定位不到位,多表现为千篇一律的风格,缺少挖掘本土文化与周围环境相联系的创新意识。因此,结合地域传统文化的民宿将提高旅客的入住人文体验,弘扬本土文化,刺激地区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综上,本研究将从功能特征、文化特征、精神特征三个视角来探讨我国民宿的空间特征。

(二)功能特征

设计闽南古厝风格的民宿不光是要在文化和内涵上继承其风格,同时也要在功能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与创新。如在材料上,民宿空间常面临着室内墙面或装饰受损需要更新维护的问题,而闽南古厝常使用的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运用在室内之中具有良好的耐磨和防腐蚀性,经过现代技术打磨抛光处理在室内昏暗的环境中也有独特的色泽。“光厅暗屋”是闽南古厝建筑布局的特点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光影明暗的变化来分割空间,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如闽南古厝的厅堂大多明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供奉先祖,其次作为贵客到来招待的场所。而闽南古厝的主要居室则故意营造昏暗,房门处常悬挂布帘遮挡阳光,通过屋顶设计的窗作为主光源。在民宿室内空间则少有通过光影明暗变化进行空间划分的设计手法。将闽南古厝明暗分割人为制造空间视觉差的手法引入民宿设计当中可以有效增加民宿的趣味性和层次感。与此同时,闽南古厝居室从屋顶采光的手法也可以与常规的民宿阳台进行融合,这一手法可以定向控制室内采光增加客户的隐私,制造闽南风格民宿独有的特色。

(三)文化特征

民宿区别于酒店的重要依靠之一为当地的文化,除了基本功能与服务外,也是文化载体。在进行民宿设计时,要多使用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符号,以直观的方式给予旅客视觉上的冲击,这样首先有利于旅客的整体体验前后的一致性,回到房间休息仍然可以感受到本土的文化氛围,获得全方位的体验感受;第二,区别于其他民宿,获得行业竞争力,摆脱普遍的同质化现象。设计规划过程中,由宏至微的体现文化因子,大到空间布局,小到装饰陈设,都要选择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的因子,同时注意整体需要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在保证体验品质的同时尽可能帮助旅客体验文化特色。

(四)精神特征

精神层面的享受是高于物质享受的存在,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民不满于物质与生理层面的享乐,而开始转向对于精神享受的逐步追求。民宿的价值不仅局限于给旅行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休息空间,更是提供一个独享清净的天堂,工作旅行劳累之余的放松场所。

三、闽南古厝文化在民宿室内创新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一)装饰层面的应用

装饰可分为硬装饰与软装饰,应当做到两者的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这样设计出的整体空间=统一协调,各物件、家具、陈设品之间相得益彰。硬装饰上,首先,地板的纹样选用海棠花纹以表现浓郁的南洋风格,几何纹样具有丰富多变、节奏感强、整体统一的特点,线条绵延呈二方连续的方式铺展开,南洋因子与传统因子在空间中产生碰撞,具有强烈的中西结合的异域风情。第二,墙面选择花岗岩砖与红砖进行搭配铺装,铺装强调节奏的把控与整体区块的稳定,红砖色彩较深,因此放在最下层以奠定整体墙面,并选用大小不一的砖块进行艺术拼装,表现出层次分明,节奏轻快的特点;米色花岗岩处于中间层,白色位于最上层,由下至上的色彩明度渐变富有韵律、对比强烈,符合形式美法则。第三,床头的红瓦进行去色处理,以灰色与背景墙相融,整体中寻找变化,墙面装饰见图2。软装饰上,陈设品与日用品选择闽南本土出产的红陶与陶瓷作为点缀,增加整体空间的精致程度与耐看程度。墙面石雕的融入增加了空间的历史感,形成视觉中心。

(二)色彩层面的应用

在保留闽南地方特色的同时在设计上也增添了东南亚风情和色彩,色彩鲜艳耀眼、对比强烈、桃、橙、蓝、绿等颜色与独特的热带情趣交融。就如东南亚的气候,炎热、奔放和宣传。与之配套的床、椅子和沙发采用藤曼。这种藤曼被称为海藻藤。整体呈现棕色,质感结实且粗糙。内衬黑色靠垫和木质橱柜。起到整个空间安稳的作用。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以营造温馨如家一般的环境氛围,大面积的淡雅浅色搭配小面积的深沉红色形成整体的配色意向。浅色为主的环境避免了压抑狭小的氛围,同时具有开拓空间感的作用,小面积深色如原木色与红色的导入增加空间的活跃度的同时避免了窒息感的产生,色彩的碰撞带来更多的活力,使人心情愉悦积极。天花由原木色的木材构成,是常见的中国传统色彩与材料,与南洋风情的白瓷地砖一阴一阳相互融合,同时低饱和度的深木色具有调和压制明度过高的整体氛围的作用。经过现代设计方法的简化,清晰其结构再设计。使得空间适量减少精细的图案和人工痕迹。除了花盆和树木,装饰大量采用当地材料展现其独特的地域色彩。使其氛围简单、野性、自然、直截了当,散发出海洋和森林的气息。

(三)材料层面的应用

材料的选择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空间的质感,不同的材料可能颜色相似,但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其次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气候环境、质量、环保与否、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材料的质感与其他属性以最大程度体现与空间功能相符的质感与空间实际需求。传统民宿的地板多用木地板来体现温馨雅致的空间氛围,但福建地处沿海,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潮湿,地面易积水与雾气,导致木材变形腐烂,而瓷砖具有抗压、耐腐蚀、防水的优点,因此该方案选用瓷砖代替常见的木材地板,同时也增加了南洋风情,地面瓷砖材质表现见图3。墙面材料多为闽南本土特产的材质,红砖具有色彩明艳,易烧制加工的优势,花岗岩则具有坚硬抗压的特点。天花选择传统木材形成整体和谐的整体。民宿室内整体空间效果图见图4。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