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实践

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更好地实现我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目标。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创业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导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进行训练、规划、设计以及统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之间、与导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

一、基于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的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努力完成某项项目或者是创新项目的所有过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准备、实施以及成果交流等。这种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主导和努力来完成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步人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另外,这种基于导师制的创新创业,还能够帮助学生申请一定的项目经费,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但是,在当前的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很大一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抓住重点,教师没有从根本上出发,普遍存在意识、认识偏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所以很多学生对这方面仍然缺少理解,甚至不知道是怎么运作的,导致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践教育中,大部分导师只注重项目的实践和最终的项目研究成果,而没有对教育工作足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出“导师”的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项目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整个项目的研究和创新比较了解,却对创业不够了解,创新创业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与教育部所制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宗旨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相违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一,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需要长时间的申请,而在申请的大部分阶段,学生都不能开始项目的实施,这就导致学生们没有充足的实践,容易出现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的问题。

第二,在对经费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困惑,无法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用。

第三,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创新项目可以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结合,而创业项目,却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因此,在当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中,几乎不存在创业项目,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四,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在整个创新创业训练中,只注重研究的进程和最终的研究成果;在整个项目的进行中,教师不会话太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成长造成影响。

(三)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无论是对导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若想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有效开展,就需要对其进行高效管理,而在当前的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的实践教育中,却存在较为明显的管理问题,影响其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对信息存储没有进行分类、系统性的保存,е麓罅啃畔⒉荒艿玫接行Ю用,降低了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对项目导师进行有效管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导师是重要导向,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最终实施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支撑力量,而实践则作为导向,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校方还应该加强对导师的管理,确保在教育实践中导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学校都没有对导师进行管理,任由其自由发挥和引导,这也就导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导致只注重最终结果,而注重引导和教育,无法确保最终的教育实践效果。

二、提高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将教育与实践进行统一

在导师制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而不能只注重最终的研究成果,要与实践进行相对应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训练计划的意义。“项目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要项目目标,其次加入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并且根据这些课程将一些真实的项目、案例融合进去,将项目任务与基础学习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个性化需求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其以后真正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而且能够让学生自主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实施、完善等一系列的工作,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让大学生在训练计划中充分体验创业,在掌握理论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自己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方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第一,校方应该鼓励教师和相关人员积极创立创新创业项目,并全程对其负责,充分发挥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校方应该鼓励所有45岁以下,拥有创立项目资质和水平的导师以及相关人员创立项目,并每年对所有项目进行综合评比,对优秀者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导师们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当导师或者其他相关教育人员设立专项实验项目之后,学校应该先对其性质、形式以及内容进行研究和估测,如果认为其有研究价值和具有代表性之后,可以申请省级的创新创业项目。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导师项目的支持,校方应该将所有导师的项目公布在学校网站上,由学生自行选导师和选题目。

第三,校方应该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的申报以及创立上,并将其与学科成绩和奖学金挂钩,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原则上项目的申报和参与应该以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主,一个项目由2~5个学生组成,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只能同时申报和参与一个项目;但是为了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进行,对其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有效落实,校方和导师应该酌情考虑,在学生能力和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合理选择。

第四,除了鼓励导师设立实验项目之外,校方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立题,以学生为主开展项目训练,并由导师对其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对学生训练项目的开展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教育。同时,为了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含金量,校方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年级和跨学科合作。

(三)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做好实践工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计划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开展,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并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获取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做好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工作。当前,经过对以往学科竞赛的举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能够看出,举行科学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业学习效果以及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当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导师没有对教育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在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与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在提升参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形成榜样和借鉴作用,以此来带动所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育实践工作开展并取得一定教育成果之后,高校应该将其和学科竞赛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对所有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首先要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总结;其次由其他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评比打分,并由代表发表对所有研究成果的看法以及评分原则;最后,则由导师对所有研究成果进行评分和排比,并对所有成果的优缺点进行总结,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提升b]。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将创新创业训练教育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创新学分制;实践训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周家伦2006年提出: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等[1]。朱宏2009年提出: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等[2]。崔智林2009年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单项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着眼于整个培育系统的建立和创新[ 3]。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

就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状看,尽管许多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训练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受益面很低,完全实施新提出的创新学分制比较困难。因此,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创新学分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普遍缺乏。在进入大学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而忽视了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导致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进入大学后,同样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低层次知识的教育,而花在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这样导致目前创新教育的现状是:

(1) 低年级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训练活动的认识和培训,他们对创新的渴望没有尽早得到激发。而到高年级,往往盲目重视“挑战杯”等竞技类活动优势项目的获奖,对普及类创新教育活动关注度很小,由于受到资源限制,受益面很小。

(2) 由于受就业、考研等压力的影响,往往有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性、综合性实践训练不够重视。

(3) 对于高校中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等,往往申请热情较高,但是由于不知道怎样去创新,缺乏主动自发的行动、信心和坚持的毅力,没有真正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半途而废的现象较普遍,真正自己结题的少,指导教师或研究生代为结题的多[5-6]。

以上这些均与创新教育系统性不够有较大关系。大学生创新教育涉及创新意识培养,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灌输,专业文献收集综述,分析归纳和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措施制定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等多方面教育和指导。以上内容有其本身系统性、完整性,有些内容应该在课堂内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目前课堂内外均缺乏必要的培养环节,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没有形成。此外,高校普遍没有形成统一、长效的课外创新训练机制,导致大量创新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实验条件和教师的指导而难以开展[7]。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需要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规律,构建适合多种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二、 大学生“普适型+精英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鲜明特征以及创新意识普遍较差,创新素质低,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特点,按照创新学分制实施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将创造学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思想,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分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普适型创新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原始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激发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激情和浓厚的创新兴趣。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基本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专业(专业基础)课堂内创新素养引导与训练,创造学课程学习训练,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学习,课外创新头脑风暴与创新思想交流沙龙活动的参与和组织训练等。培养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素质形成,创造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掌握,科研学术道德规范了解,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文献综述能力训练培养等。这些需要的资金和条件相对较低,便于实现大众化普适型教育,可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的创新基本学分。在普适型创新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的普及与创新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科研创新的尝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入到高层次的创新实践训练中。

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目标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和特点,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是:达到创新优秀学分要求。培养形式有:结合专业特点申报各类创新实践、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实践训练、竞赛活动,进行创新成果总结汇报、、申请专利等。培养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选题立项论证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研攻关技巧与能力训练以及科技报告论文和发明专利写作能力训练等。这些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条件支持,需要进行选拔培养,并作为免试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在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中,要注意在普及型创新意识和素质强化培养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理,开展创新实践训练,并注重创新实践过程的训练。

三、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建立实施创新学分制下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机制,如图2所示。

在学校制定本科生创新学分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包括学生、教师、实验室3方面的创新教育激励政策措施,构建有效、完全开放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其次,建立稳定合格的创新教育培养、训练指导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觉主动参加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的长效机制。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教育过程有效监督管理,开展包括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专门创新课程创新技能训练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的创新教育培养工作,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和创新优秀学分两层次学分要求。这样将使得创新实践项目资金落实、教师指导到位,过程安全有序,成效考核评价、工作量及学分认定科学合理,创新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并能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开展,确保创新学分制全面实施。

(一) 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政策措施

一套科学、完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及教师热情的基本保障。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更不例外,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千人一面,很多创造萌芽就在这种氛围中无形萎谢,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很好调动,将无法有效促进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开展。

1. 创新教育课程管理与学分认定。一方面对非创新学分一般课程提出创新意识引导培养要求,制定修改教学大纲,规定必要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对获得创新基本学分的专门创新课程如创造学讲座、科研学术道德规范讲座、专业文献综述等,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技能实践训练要求,并补充完善教学大纲,规范各部分的培养学时、训练形式、教学内容、考核要求等,规定创新课程总学分和各课程学分。

2. 学生课外创新学分认定政策和激励措施。创新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为了实施创新学分制,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有梯度有层次规定学生创新学分要求。除了区分不同专业学科之间差异外,还需要给出创新教育合格和优秀等级,对应达到创新基本学分、创新优秀学分的,分别颁发合格和优秀创新证书,达到一定高的创新优秀学分的给予一定经济奖励,把取得创新优秀学分作为推荐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由此引导和激发广大学生更高的热情,使其自觉主动参加到创新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创新教育实效。

3.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政策措施。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不管是专门的指导教师,还是实验员,都需要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并投入额外精力。因此,除了合理认定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工作量,颁发合格、优秀、大师等一定等级指导证书外,还必须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所取得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升和教师岗位聘用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从而确保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费紧张,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基础性实验室数量上相对能够满足大规模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但是往往设备老化,更新速度慢,不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训练要求;各专业实验室尽管设备数量少,但相对较新、较先进,而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充分利用基础性实验室和各专业实验室的各自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并添置必要数量的基本工具软件、常用器材和设备,构建基础性工作室与专业辅工作室相结合的课外创新训练基地。即在基础性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基础性工作室,在各专业实验室建立起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辅工作室,从而构建起有效的开放性课外创新训练基地,为大学生开展课外创新训练提供基本保障,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建立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长效机制

1. 建立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立起合格稳定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有效提高课内创新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往往缺乏科研经验,创新能力不足,专业知识薄弱,需要建立引导机制,为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掘、调动教师积极性,尤其是科研课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创新思路与想法,但自身没有时间去验证与解决,他们将此设置成课题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有参与实际科研的机会。学生承担完成该课题,教师科研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设备与经费支持课题开展,将研究结果反馈给老师,也有助于老师自身科研的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互动互益机制。

2. 建立课外创新训练长效机制。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掌握创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等创新教育基础上,在得到教师有效指导、鼓励下,在政策激励下,在完全开放性的创新训练基地,以较高创新热情、激情和浓厚兴趣自觉主动进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从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文献收集综述技能训练,再到分析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总结,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等写作能力训练,进行系统性、完整性训练,不断激发创新热情、激情,提高创新兴趣,不断提高创新活力,从而建立起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外创新训练的长效机制。

(三) 开展创新教育工作,加强过程监督和管理

在建立健全创新教育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由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和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进行创新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开展一般课程创新意识引导培养、专门创新课程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训练3方面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创新教育的总体协调、日常创新工作室管理、项目资料上报、归档和资金管理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评审小组负责学生科技实践项目立项评审、过程监督检查和结题审查,对完成项目的学生学分认定,并进行奖励,指导教师对奖励认定直接提供评审意见;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小组对学生科技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立项、创新实践训练、定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等各个环节,并对学生创新实践进行个人或者小组指导评定,在学分认定中提供建议。

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缺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不健全,创新教育受益面很低,在此背景下完全实施创新学分制较困难。要实施创新学分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创新教育,结合专业特色,采用普适型创新教育与精英型创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有层次创新教育,确保创新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探索。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训练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5):38-40.

[2]朱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 2008,2(3):6-11.

[3]崔智林.从系统工程视野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9(3、4):66-67.

[4]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2):84-85.

[5]李娟,金宏星,李成君,等.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全面推广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22-25.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提升;培养

一、前言

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创业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行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2001年经劳动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协商确定,在我国全面引进并组织实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系列创业培训项目。项目名称简称“SIYB中国项目”,其包括GYB、SYB、IYB、EYB四个培训模块。为了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培训模块是SYB(start your business)的意思是创办你的企业,2012年4月,我院引进该项目,率先对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开展SYB创业培训课程教学和实践,2012年下半年至今向全院的学生铺开。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问题,并就我院当前SYB创业培训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来阐释相关问题。

二、我院创业培训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院大学生创业培训还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训内容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变化

目前,我院创业培训整个课程体系没能很好的与学生创业能力紧密结合,培训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和相关案例没能够很好的结核社会的现实,再加上我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还不够清晰和强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培训形式缺乏丰富

培训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停留在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比较少见,这样学生不但觉得教师所讲的内容死板教条,而且还觉得单调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致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系统的培养。

(三)培训实践缺失

现阶段我院对于创业培训课只是纯理论讲授,实践培训还只是“一纸空谈”,有的话,也只是安排简单的课堂讨论,或安排简单的市场调研,让学生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课堂中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在创业培训过程中,如果缺乏实践教育和应用,学生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其知识体系,难以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从目前我院的创业培训师资看,绝大部分担任培训教学的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实践的直接经验,在培训过程中无法给学员以“行情”的指点,充其量只能进行一些诸如优惠政策宣传、创业能人介绍、开业程序指导、经营理念讲解,学员从教师处得不到多少创业行情方面的信息。教人创业的前提是“懂行”,要想让学员对创业培训满意,教师自己先要做个“懂行”人,但实际情况又决定了担任SYB创业培训的教师自身无法具有这种直接的实践经验。

三、活化SYB创业培训模式基本途径

(一)整合资源拓展SYB创业培训内容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已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应电商产业的发展趋势,我院应积极探索电商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进我院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内容的创新。总体按照SYB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和步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和指导相结合的总体要求,并安排上机演练和当地电商企业观摩实训。因地制宜针对我院实际情况,由培训专业师资和企业家等专业人士,在原有的SYB创业培训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电商技能实践课,包括电子商务应用基础、淘宝平台开店与运营、淘宝美工、客服、进货与销售、网络营销、实战操作等电子商务培训课程,适当延长培训周期,增加总课时。使得学生们能够了解多种实际而新型的创业技能。

(二)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水平

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形式可以并不局限于教室,可以到教师外进行商业模拟实践,如个人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窗口,银行业金融机构咨询的理解企业登记、税务登记和融资业务,进入区域市场评估的调查,了解客户、竞争对手分析、确定营销计划的在线业务等等都可以进行模拟实践,通过模拟实践不仅是对培训教学是一个实践尝试,也是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模拟实践,也将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的实践发展的创业精神。同时,注重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社会群众,开办创业标杆(领袖)培训,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和跟踪性的指导,挖掘学生的创业能力,进一步推动整个学院创业的氛围。大学生,一方面,有一步的计划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组织,通过定期业务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如ERP沙箱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使SYB创业培训内容,以反映和巩固在实践中,扮演指导和评价SYB创业培训和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支持和引导他们进创业行孵化。我院于2014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将SYB培训课堂搬进创业园,让学生通过全真为主,仿真为辅的市场环境孵化模式,在创业园区,学生们可以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市场,服务于社会,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的实践技能。为此,创业园为SYB创业培训实践教育提供了无线开放的平台。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创业培训教学质量

SYB创业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这就要求担任SYB创业培训的教师最好本身具有创业实践的直接经验,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现身说法以提高培训效果。因此,要提高培训效果,学院应该整合行业专家、职业咨询师、优秀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既有创业指导教师主讲,又有工商、税务、金融、安监等部门专业人士兼职串讲,还有县内农业、科技等领域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指导、创业成功人士传经送宝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每年应选派1至2名专业教师外出进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教师授课大比武评比活动,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定期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和相关政策专家参加创业培训教学和创业指导,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创业培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工司,创业培训手册,2010年9月

[2]文静,《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03日

[3]陈健瑜,《阳江日报》,2015年1月7日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2009年以来,莱钢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初步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山东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莱钢模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燕华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莱钢的经验非常典型,要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

近年来,莱钢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了“三箭齐发、七路并进”的技术创新工作新格局,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创新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9年7月至今,莱钢集团按照“专家导入、自主培训、典型带动,形成机制”的推广思路,全面导入并深化应用TRIZ创新方法,应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了精轧机组稳定性等技术难题19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促进了专利申请的爆发式增长,三年申请专利640多项,超过了以前近40年的总和。

1、专家导入。在分析TRIZ创新方法应用对钢铁行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莱钢决定快速引进推广这种被世界所公认的技术创新方法。分管技术工作的张胜生副总经理亲自邀请著名TRIZ专家张武城教授、刘彦辰教授在莱钢举办了首场TRIZ创新方法报告会和首期TRIZ创新方法培训班。培训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模式,讲练结合,积极互动,讨论热烈,效果明显,极大地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学习TRIZ的兴趣和信心。一开始,莱钢把TRIZ的培训对象设定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但培训后进一步研究认为TRIZ不是“贵族文化”,基层的管理技术人员、甚至操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并且可能会用得很好,TRIZ在莱钢大有用武之地,要尽快让更多的员工了解掌握它,学会应用它。

2、自主培训。学习创新超越的企业文化培育了莱钢员工超常的学习力。TRIZ导入莱钢之后,各单位纷纷要求学习TRIZ。要开展广泛的培训推广,单靠外部专家难以满足培训的需求。莱钢领导层决定以培训中心为主,抽调骨干力量,打造企业自己的培训师团队,并制定了《莱钢TRIZ创新方法自主培训团队打造计划》。从学员变成先生,特别是对于只有少数专家才能驾驭的TRIZ创新方法,很多人担心:“能行吗?”。但培训师们靠着一股韧劲,在专家导入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强度的刻苦的学习和研究,自学、团队攻关学习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紧紧咬定这个项目不放松,对TRIZ创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开发了不同形式的课程,形成了“X+Y”的培训模式,即把X天的创新方法工具培训与Y天的项目指导式训练结合起来,一手抓培训推广,一手抓创新项目指导,注意营造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和TRIZ创新方法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现已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70多期,培训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典型带动。一种创新方法是否具有生命力,主要还在于它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引得进来,推得下去,关键要有典型的示范引导。莱钢不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激励典型、加强引导。定期召开技术支撑体系专题例会、成果会,举办论坛活动等,让先进单位和个人做经验介绍,定期出版《TRIZ学习应用简报》,推广交流TRIZ培训、学习、推广和应用经验。在开展培训推广的过程中,请典型学员进行现身说法式讲授和培训,谈他们的学习的困惑、应用的技巧、解题的思路、注意的事项、存在的误区等,给新学员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极大树立了人们对学习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信心,鼓起了大家学TRIZ,用TRIZ的热情。

4、形成机制。莱钢成立以公司分管副总为组长的TRIZ创新方法推进领导小组,将推进办公室设在培训中心,统一策划推进整个集团的TRIZ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将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推广应用纳入《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三箭齐发、七路并进”的技术创新工作新格局;制定了《莱钢深度推广应用TRIZ创新方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对各单位推进的考核激励机制,每月在公司技术支撑体系例会上宣布评价考核结果。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逐渐形成了创新方法培训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AHP―GEM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45

自2006以来,中国在部分省市开展农民转移、创业培训工作,并于2008年在全国各省、市正式启动了以“阳光工程”为依托的农民创业、农民转移培训工作。在过去的8年里,湖北省共投入财政资金7000多万元对2万多名农民进行创业培训,效果到底怎样,急需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传统以政府项目管理为思路的绩效评价忽略了创业培训对参训农民实际带来的影响。能否全面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才是衡量农民创业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农民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要看农民能否真正融入到创业培训过程中,并从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融入创业培训过程的参训农民会更加认同创业培训内容,并满意相关配套设施和管理过程,反之,则不然。基于此,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问题,明确影响农民创业培训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政策和方案,在以后的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好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服务,培养新一代农民。

1 文献综述

刘玉来(2007)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满意度调查发现:总体培训满意度低,培训缺乏针对性、农民追求知识能力结构具有复合性。于敏(2010)对宁波市511位种养户进行调查发现,生产技能培训满意度受培训前是否征求被培训者的意见、培训场所、培训内容、培训教师资历等因素影响。黄会明、鲍海君(2010)将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来研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张亮、赵帮宏等(2010)认为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对农户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的影响较为显著。李嘉、杨锦秀(2012)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成都市农民就业培训满意度,结果表明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和培训及时性三个要素对农民培训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何建华(2012)通过对珠江三角农民职业培训满意度研究,提出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加强了包括培训师满意度、教材满意度、教学手段满意度等11个指标的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伍旭中、李亦含(2014)研究表明培训方法、培训实质作用等变量对于新生代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影响明显。朱奇彪、米松华等(2014)认为应以学员不同培训需求与满意度为导向,建立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并构建了以受训者满意度为出发点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是学术界非常热衷于以培训满意度来研究农民培训问题;二是众多学者的观点都说明了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管理等因素对学员培训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满意度评价方法上,以传统层次分析法(AHP)居多,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次之;四是很少构建系统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培训学员满意度问题,即使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学者,也遗漏了培训跟踪服务这一关键性的环节;五是在权重的确定方法上,学者们一直沿用传统的AHP,但其存在专家评分不一致、权重失真等问题,尚未获得有效的解决;六是大部分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影响培训满意度的因素上,很少有学者系统性测度出培训满意度的具体值,最多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培训满意度高低的等级,缺乏直观性,很难发现具体问题。基于此,构建系统性的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测度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显得十分有意义。

2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影响学员满意的因素以及如何获得与量化。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预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湖北农民创业培训实际情况,经与相关专家、培训一线教师和部分优秀学员多次讨论后,本文最终构建了以培训课程满意度、培训师满意度、组织安排满意度、跟踪服务满意度4项指标为准则层的19项具体的操作层指标的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培训课程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其操作层指标主要有课程整体框架合理性、课程案例丰富程度、培训内容实用性、对教学内容认同度等四个指标;培训师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培训老师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培训师备课充分程度、培训师对课程把握程度、培训师语言表达理解度、培训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训师与学员互动性等五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安排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承担创业培训的学校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其操作层指标主要有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地点安排、培训单位住宿条件、培训单位饮食条件、培训教室环境、培训形式认同度等六项指标;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满意度是指参加农民创业培训的学员对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服务方面的满意程度。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满意度主要通过创业项目推荐、教师上门指导服务、送技术信息政策下乡活动、组织学员交流经验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测度。

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自我体验,是农民在参与创业培训后所产生的满足状态等。要想对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做出评价,必须界定学员参与创业培训活动的心理状态。本文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结合农民对创业培训相关评价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分为5个等级。其考核评价集、量化集及对应指标特征具体见表1。

3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核算

3.1 AHP―GEM权重核算法

传统上,在核算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时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展开,分解为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元素,并从准则层开始向下,在同一层次所有元素间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用来判断该层次中元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合成核算各元素对整体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排序,由于人们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使得判断矩阵a11…a1nam1…amn中,常常出现aij≠aik・akj不一致的情况,目前,普遍采用一致性指标(C.R.=C.I./R.I.)作为判断指标,当C.R.

邱菀华(2000)提出的群组决策向量特征根法(GEM)有效决绝AHP不一致性的问题。GEM提出寻找理想专家的思路,即找到一个与群组专家评分向量(S1,S2,…,Sn)具有最小夹角的理想专家的评分的向量S*作为系统决策的评价的最优方案。

具体而言,假设有S1,S2,…,Sm个专家对B1,B2,…,Bn,第i个专家对第j个目标的评价分数为xij(i=1,2,…m;j=1,2…n),如果xij越大,那么Bj目标越优越。Si决策群组构成的n维列向量和m×n的决策矩阵分别为:

邱菀华教授已证明了理想专家的向量S*为矩阵F=XTX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虽然GEM法克服了AHP法的不一致性和1到9标度带来的诸多弊端,但并不是说GEM就是完美无瑕的,GEM在判断问题过程中过于笼统,逻辑层次结构简单。避二者之短,合二者之长构造AHP-GEM综合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按照AHP分析法细分问题的层次结构,构造层次结构图。

第二,从上层依次向下,让专家对各层次元素直接打分,获得各层次的专家评分矩阵。

第三,按照GEM法计算各层次专家评分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获得各层元素在该层次下的权重,可利用Matlab7.0软件快速实现这一个过程。

第四,从上而下合并便能获得操作层各指标的权重。

3.2 指标权重核算

依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让武汉东西湖农广校、宜昌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大学、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等50名优秀学员和36位一线教师分别按照10分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并将相应评分在Matlab 7.0软件中逐渐核算并汇总,核算出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2。

4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

4.1 新型农民创业满意度核算

为更加真实了解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效果,选取了从宜昌、荆州两地的秭归、当阳、远安、夷陵区、荆州区、公安、松滋、江陵等8个县(市、区)随机挑选历年参加过培训的学员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一方面,宜昌和荆州两个地区的培训人次相对较多,样本量相对丰富;另一方面,荆州地处平原,创业项目多以种植业为主,而宜昌多山地,创业项目以养殖业为主。两地区分别代表了湖北农民创业的两种最典型产业。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91份,问卷回收率为97.75%,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经过严格校对后,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汇总各调查对象19项指标满意度原始值等级,按照评价等级对应的评价量化级分别录入Excel表格中,汇总形成原始数据。

将各学员各项指标原始值分别乘以对应指标权重,便获得培训对学员各项指标的培训满意度,将各项指标汇总,便能获得各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将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分别按照地区、性别、时间和年龄统计的结果见表3。

4.2 主要结果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学员培训满意度较高平均为0.7961,其中,最大值为0.9713,最小值为0.5873,这一结果与部分学者的农民培训满意度低下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部分研究者未能建立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选取较少,使得少数指标反应的满意度效果被放大。而学者们习惯于选择诸如培训内容满意度、教师专业化程度等容易被低估的指标;二是笔者调研的对象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者、农业专业合作负责人以及其他具有创业意愿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是先进农民的代表,而且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三是由于调研活动是在相关培训单位老师陪同下完成的,部分参训学员可能会碍于培训老师的面子,给出了高于自己实际满意度等级的打分。

从地区来看,荆州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平均值0.8152明显大于宜昌平均值0.7761。一方面,是地域不同。荆州位于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江汉平原,文化底蕴丰厚,交通发达,而宜昌处于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地带,部分地区交通受限;另一方面,平台不同。荆州依托一本院校长江大学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而宜昌依托职业院校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一本院校比职业类院校有着更加丰富软、硬件教学资源;最后,培训成本差异。荆州地区农民创业培训成本主要集中在教师工资、培训学员生活费等方面,而宜昌地区出来教师工资、学员生活费外,还需要大量支付学员的住宿费。政府统一按照3000元/人的标准补贴,荆州地区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使得荆州地区更有能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自然荆州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高于宜昌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从性别来看,女性学员满意度0.7678明显低于男性的0.8152。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女性学员相对男性文化知识水平更低,对培训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普遍比男性多,个性化问题更为突出,在培训学员较多的情况下,培训老师更多是决绝学员的共性问题,而对学员的个性问题无暇顾忌;最后,女性学员不会像男性学员碍于老师的面子,更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另外,培训老师绝大部分由男性组成,碍于性别关系不敢和女性学员走太近。

从培训时间来看,自2008年全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以来,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从2008年的0.8445下降到了2013年的0.7951,总体下降近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08年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为的0.8445到2010年仅为0.7499,并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0.8136,2012年的0.7860和2013年的0.7951。一方面,由于创业培训前期学员绝大部分是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民企业家,且人数较少,不仅培训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学员们的个性化问题,而且创业培训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顺利进行实践,他们的满意度自然会很高;另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员的素质的下降,培训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太多农民的个性化问题,所有学员培训满意度在2010年左右有所下降;但随着培训教师培训经验的不断丰富,学员结构的年轻化,特别是国家培训资金投入的加大使得创业培训满意度开始逐渐好转。

从培训学员年龄来看,20到30岁学员的创业培训满意度为0.8264,30到40岁学员为0.7924,40到50岁0.8011,50到60岁0.8006,但60岁以上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骤降到0.6958。一方面,60岁以上的农民普遍都是文盲,他们对培训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理解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创业农民,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会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去开展创业行为,新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被他们采纳。故而,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是无效。

另外,培训农民普遍对创业培训跟踪服务不满意。在调查过程,当问及培训老师跟踪服务工作开展的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很无奈。一方面是,开展农民个性化的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工作需要大量的费用,而目前国家补贴的费用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培训老师人手不足。宜昌地区2008年一期培训班人数30多人,到2013年一期培训班有200人,而培训老师加上管理人员才13人;最后,创业农户分散,交通阻隔也成为了制约开展跟踪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新型农民培训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其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实际状况,构建基于培训学员视角的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克服传统AHP权重核算法的多种弊端,引入AHP―GEM综合权重核算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代表湖北省种植和养殖两大创业类型的荆州和宜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湖北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也存在着诸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跟踪服务缺乏等众多问题,并认真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本文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都相对较主观,虽然建立相应的评价集和量化集,还是会受制于培训学员和调查人员的主观感受。宜昌和荆州两地数据虽然能较好表现出湖北省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状况,但毕竟还是与整个湖北省的样本数据存在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将是以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2 政策建议

基于此,本文认为,为提高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满意程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以后的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更加注重差异化管理。创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个性化需求等差异巨大,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应该做进一步的细分,除了考虑创业的种、养等大类型外,还应该考虑学员学历、创业的阶段、年龄等因素,实施小班教学。二是培训政策和内容应该适当向山区和女性倾斜。山区农民创业培训过程的费用显高于平原地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创业培训费用补贴应该适当向山区培训机构倾斜,在培训老师人才队伍中,引入女性老师,以女性老师为突破口关注女性学员的个性化问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严控把关。之所以创业培训跟踪服务活动的开展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资金有限和人员有限,所以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引进新的人才队伍是现在农民创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的任务。调查过程发现,部分地方的培训机构存在拉人头的现象。在以后培训学员筛选过程中应该严把质量关。省农业厅在分配名额的过程中应实行基础名额+机动名额的分配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罗昆,邓远建,严立冬.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理论与实务[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刘玉来.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满意度的调查[J].经济论坛,2007,(21):128-129,140.

[4]于敏.农民生产技能培训供需矛盾分析与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宁波市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02):90-94.

[5]黄会明,鲍海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0).

[6]张亮,赵帮宏,张润清.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0,(04):17-18,21.

[7]李嘉,杨锦秀.农民就业培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2,(06):110-113.

[8]何建华.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珠三角五城市的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62-66.

[9]伍旭中,李亦含.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满意度及回报率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川成都、南充地区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01-408.

[10]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05):1361-1367.

[11]罗军,张叶平.农民创业培训、创业选择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02):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