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下城市病研究

科学发展观下城市病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20%迅速上升到2014年的54.77%,随着城市化进程发现了诸如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供应紧张、安全风险增加、城市缺乏文化特征等城市病。其原因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失谐。治理城市病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探索城市发展规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镇化建设;城市病

一、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对中国城市资源情况、工业化水平、竞争能力、社会进步状况、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了中国651个城市的最新动态,让人们知道,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大城市发展推动了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创造了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大城市发展确实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城镇化率52.57%。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16.35个百分点。2014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业化通过增进收入、提高就业率、改变土地利用等方式影响城镇化,两者相辅相成。长久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近几年,各大中城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注重产业发展,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逐渐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包括原有的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在内的,涵盖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群。目前,我国城镇“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东密、中散、西稀。人口迁移呈现出量大面广的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国内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此处的城镇化进程,使之成为当前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和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推进最快的地区。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城市交通、供水、住房条件、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热电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了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加了3.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3.8%,城市燃气普及率87.4%,比1981年分别增加了40.1个百分点和75.8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病

世界性城市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发城市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影响是人们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而且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人口膨胀。大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由于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因此出现了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环境污染。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环境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镇化进程中,固体废弃物排放、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源,同时也造成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城市的工业生产、建筑、餐饮、日常生活同样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城市交通运输、机器运转等生产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住房困难。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是针对如何解决住宅问题同社会改良主义者进行政治论战的著作,揭示和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和住宅问题的线索和症结,从市中心的级差地租和低收入住宅的无利可图分析了当时住宅缺乏的原因,为我们分析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住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为3.7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人/平方公里和1.3万人/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运用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是我国不同城市中住宅缺乏的程度存在差异。二是大量的外来人口的涌入是导致住房困难主要原因(外来人口的收入低,无购买能力;单位没有给予福利分房)。资源供应紧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镇的发展过快导致资源消耗量很大,长时间的资源消耗导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如用地紧张等。目前我国城市建筑90%以上是高耗能型建筑,资源消耗巨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安全风险增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和预测很重要,如果规划和预测不到位,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在雨季很可能会出现水患。另外,城市安全管理和运行存在问题,混乱和失范的现象在所难免。城市缺乏文化特征。我国目前房地产和住宅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期间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足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出现了城市文化的缺失,存在只重视城市扩建,忽视了对城市文化的宣传。

三、中国城市病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宏观背景下,设立生态社区。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以通过营造绿色空间来隔断噪音;可以利用天然河流与湖泊就势连缀成永久性绿化带,促进环境的改善;鼓励公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第二,通过科学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系统整体功能。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需要依据调查研究,科学做好城市规划,以有效治理城市病,进而提高城市系统整体功能。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很不平衡,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主导产业和资源条件、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引导城镇化渐次推进,有序发展。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加强城镇及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由城市向农村配置,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达到合理的人口转移,通过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来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第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用约束手段保障城市各系统要素的相互促进,实现城市各系统要素的规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促使各方面事业的有机统一和社会成员间的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第五,积极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借鉴其它国家在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不断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指导城镇化发展,保障城镇化建设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宁可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李云昭 岳武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