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趋利避害,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强化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探索实践“着眼大数据发展趋势,立足大学生学习实际,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任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网络环境的创新作用等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究

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1]。如何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培育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分析

新媒体又称数字化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其形式主要有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等,大众可以随时随意地通过网络、QQ、微信、飞信、易信、微博、博客、播客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介来获取或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2]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复合性等。发展到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全天候、及时、创新、互动、直观、虚拟、海量等形成了其独特魅力。如今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大数据,每个人都成为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被分析者。互动性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者;是大众,也可能是个人。其复合性体现在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环境,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教育生态,必须清醒认识,认真对待。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最近,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进行调查,并适当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预测分析。调查显示,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新常态,成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手段。抽样回收有效问卷1470份,据统计,大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左右的达1313人,占89.3%,半数同学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左右,有33%的学生每天玩手机电脑超过3小时。95%以上同学经常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学习、浏览、交流信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选择课堂的871人,占59.2%,网络新媒体达1338人,占91.2%。大学生喜好的教育方式调查,78.3%的学生经常利用手机微信等手段与学生、老师、朋友交流沟通,认为新媒体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67%的学生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阅读主流媒体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客观地分析,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新媒体环境的正面影响。一是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拓宽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新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平台,其海量的信息,好似浩瀚的数据库,便于学生通过查询和浏览,及时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新最全面的时政信息和学科知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手机媒体突破了时空和设备限制,携带方便,普及广泛,私密性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全新路径。[4]二是网络新媒体信息的便捷性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可以运用新媒体图文并茂、传播及时、方便快捷等优势,创设真实生动、活泼有趣的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三是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网络媒体具有个性化、平等性和互利性的特点,可以适时交流,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个性化沟通交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提高实效,也便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新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难免鱼目混杂、良莠难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信息传播的多元化,难免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一是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夹杂的不良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网络媒体文化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信息的即时性和全球性,容易出现虚假信息,造成公信力不高,甚至垃圾信息泛滥,一些不良的负面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二是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工具主义倾向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网络新媒体的双向互动,需要大学生不断了解掌握应用新的专业技术。年轻的大学生对网络软件、计算机语言等比较热衷,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相对弱化,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是网络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自我约束力的放松,甚至出现言行的放任、道德责任感的弱化、诚信感的降低等,影响着人际交往沟通中的真实性和诚信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四是网络媒体信息的海量和查询的便捷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同学们利用网络便可获取不少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冲击着传统意义上教师言传身教的权威形象,逐步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究

网络新媒体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态,如何利用其优势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着眼网络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立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专任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网络媒体的创新作用等途径,综合施策,理实一体,增强实效。一是重视强化新媒体环境下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重视依靠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结合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特点,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特点和时政形势,及时拓展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发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立体性、快捷性等优势,抢占舆论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传播阵地。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及时补充。把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衔接,把专业实践和思想释惑相融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刘延东指出,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教师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将新媒体技能融入课程。发挥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重视改变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增强直观性和现场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平台,以彩信、博客、微信等图文并茂的交流方式,及时便捷、平等灵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再次要把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和客户端,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教师要结合所任教学科,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逐步形成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新体系。二是持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任课教师要带头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养。为人师表,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大数据运用意识,立志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要及时跟上新媒体传播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科学运用大数据,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真正发挥率先垂范、指导引领学生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媒介手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新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调整学生心理认知范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直观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我们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或者利用节假日,走出课堂、学校,走进社区、社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确定诸如“诚信”“友善”“敬业”等主题,使用新兴媒体手段,搜集素材,制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照片集、动画、漫画、视频等作品,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展示,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教育效果明显。三是努力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首先要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网络数字媒体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交互性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便捷有效的平台。高校必须重视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去占领网络阵地,积极探索形成有特色、有影响、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品牌和网络环境。我们探索建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微信群”“博客群”“短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克服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同时在校园网上重视整合网络资源,创建特色专栏,创新培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其次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创设校园教育环境。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应用大数据,把握“互联网+”潮流,主动创设新颖生动的文化教育环境。“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可以将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预测人们思想背后规律性的东西,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7]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多媒体、影音及公益微博、官方微博、公众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及时传播正能量信息,开展点对点的思想理念传输,经常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排忧解难,增进互信,增强认同感和主动性。四是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教育的创新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用马列主义做指导思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动脑动手,创设新颖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精心采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信息,采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研究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趣和认知规律,便于因材施教。充分运用和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和手段,发挥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以及学生处、思政部、辅导员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搭建交流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建设。“教育精神就是爱与智的融合,教育的责任感、厚重感等都是在爱'的前提下产生的”。[8]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重视爱与智的融合。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其自主参与自主教育的能力,增强思政教育的持续动力以及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核心价值观”、“校园好故事”、“校园好声音”等主题教育活动,以专题研讨、主题演讲、朗诵比赛、歌咏比赛、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公共课和专业课相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再次要创新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大数据思维,“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9]严格遵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反馈机制和安全有效的网络巡视员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净化网络内容,及时发现,及时纠偏。可以建立包含学校、系部、班级、学生等各方人员组成的网络监管体系。由主管副校长统筹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团委、网络中心、系部、任课教师、辅导员等,负责学校网站、微信、微博、QQ群、微信圈等新媒体平台正常维护和巡视,及时筛查和过滤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同时,通过专题媒介讲座、实地参观学习和举行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理性批判精神,努力提高他们信息鉴别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网络资源驾驭能力和各种媒介的掌控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自觉抵制负面的不良信息,选择使用科学、真实、有效的教育信息,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2013-12-23.

[2]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研究,2014(2).

[3]王婉妮.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4(12).

[4]马蜂.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5]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Ν].中国教育报.2016-01-22.

[6]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讲话[EB/0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2-25.

[7]牟玲玲.大数据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甘肃理论学刊,2014(4).

[8]王卫国,张翔升.提升职前幼儿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践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9][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王卫国 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