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性构建的标志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性构建的标志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性发展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历史性的伟大创新实践,在过去的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性作为一种涵盖广泛的文明模式,也日益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最显著特征。

一、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逻辑关联

现代性一词源于西方,是一个多视角的语言系统,其内涵非常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内产生着影响。”…,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足以说明现代性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之深,影响之广。本文旨在构建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也即是从一个宏观的概念上加以理解现代性。

众所周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之门,也由此把近代中国引领上了现代性意识的启蒙之路。终结了一个历史时代,它是历史的分界线,在终结一个历史时代的同时开启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同时,并没有把中国引领进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提出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之路。那么,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即中国现代性的真正构建便是从1978年起由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始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而从更深层的含义来探讨的话,“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将现代性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整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制度性维度和文化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吸纳与建构现代性的过程,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

二、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首要原则,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否则,就改了旗易了帜。从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看,它的生成绝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它要以一定的制度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因素往往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快慢以至发展方向与前景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化虽然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并不一定表明它仅仅与资本主义发生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它本身并不因为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远离社会主义。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因为其制度的局限性而带来了一系列“异化”现象,造成了现代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立。“异化”从本质上说,体现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道原则,异化的克服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固有的许多罪恶和弊病,超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畸形,超越资本主义曾经历过的若干发展阶段,并为这些超越提供先进的制度支撑。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谁也无法离开对方。要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二)培育理性精神——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在对现代性反思和批判过程中,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理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工具理性导致人的异化,究其根源,有科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膨胀,人的价值理性丧失了,导致了非理性欲望对理性的压制。可以说,现代性出现困境和危机,是“工具理性”膨胀的结果,它是对“理性”的偏执甚至是逆反,而并不是理性犯的错。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怎样强调自己批判的极端性和否定的彻底性,而一旦要在批判的同时确立某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状态时,它们所求助的依旧是理性文化精神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所应确立的批判宗旨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理性,而是要重建理性的合理秩序。

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中国要建构现代性,培育理性精神也刻不容缓。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几千年的封建史,贯穿着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蔓延至今,其突出表现是:权大于法、人情大于规则、缺乏民主、忽视个人权利等等,这就造成了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不高,法治文明不够规范等,这都是建构现代性的障碍。作为现代性的基本精神,理性的基本标志就是行为的理性化,即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社会行为,都要在规则的框架内运行,而不是受权利和人情等非理性因素的支配。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阶段是无法跳跃的。如果从算起,我们在现代性的漫漫征程中,也不过走了近1130年,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仅仅走了30年,与西方几百年的现代性相比,我们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我们要拒斥的也并不是理性,而是要防止对理性的过度膨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这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绕开西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对立与冲突。

(三)立足自我兼收并蓄——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致思理路

就现代性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存在着内部冲突和张力的多层面的概念和结构,简单的批判或者肯定、简单的“拿来主义”或者“拒之门外”,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另外,从时问上考量,现代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站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看待中国的现代性的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国情,立足自我,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看到特殊性。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要把现代性置于中国的语境中,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为我所用。

首先,要有同西方保持对话的战略姿态。作为后起国家,要想建构自己的现代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师从西方发达国家,从他们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吸取好的经验。其次,有所创造是克服西方现代性弊端的需要。必须要认识到,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问题并不在现代性本身,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有将这种现代性中的好东西与社会和政治上危险的东西区别开来,才能更好地建构我们自己的现代性。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性在中国的当代演化,其形成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发展不够全面,不够谐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因此说,科学发展观是从对经典现代性的批判中破茧而出的,是中国建构现代性的理论指南,也是必经之路。超级秘书网

简而言之,中国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这种现代性,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甚至也不是第二次现代性,而是将后现代导人中国现代化过程、改造现代化的内容、方向、目标及其结构和机制的现代性,即一种新现代性。主要在于它是一开始就与后工业文明相衔接,受后现代的引导、主导和贯穿,从而使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未来特征有相当的改变。

(五)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目标

中国现代性的建构首先是一个政治性任务,其目的是确立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制度,包括面向现代性的民族启蒙与自觉。现代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物质、精神与制度的现代化状况紧密关联在一起的,通过革命以获得现代性的身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而现代性的全面建构,则是更为繁重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应当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十年、特别是十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受到了严重贻误。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关键就在于从实践上抓住了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建构起自主的、开放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气派的现代性,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与逐步完善。

总之,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要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这一现代性也将最终形成。可以预言,这一现代性将成为继西方现代性、东亚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现代性而受到世界的瞩目。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落实而彰显出更为丰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