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党建论文

研究生党建论文

一、研究生多元党建载体的构建

1.多元载体的实施社团体系主要利用学生会和社团组织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讲解时事与热点,促使研究生了解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研究生年龄相仿、阅历相近,彼此间更容易沟通,宣传教育效果良好。但是社团是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发的组织,这类组织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往往积极参与,而到了二、三年级,随着写论文、找工作压力的增大,往往陆续退出社团,所以社团的稳定性不够好,人员流动性大,而且不是所有党员都会参加社团,故而覆盖面不够。宿舍载体规模小、稳定集中,成立党支部,效果不错。但是客观条件限制,同一宿舍载体中,党员要么都是男生、要么都是女生,男、女生党员交流受限,比较大型的党组织活动,比如下乡调研、义务劳动进行起来往往不够顺畅。通常来说,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术探究活动中,构建党建载体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学术团队。以实验室、课题组为载体,将思想政治与学术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个团队里面,既有导师、青年教师,又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家从事相同或者相近的研究课题,平时工作就经常在一起,科研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可融入到党组织生活之中。

2.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这样,既能保证党组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又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学术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团队价值。学术体系之间也可以借助学习笔记展览、科研进展汇报、学习策略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将本来独立的网络与班级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研究生理论课程不多,班级概念淡化,往往是同一级、同一个或者两三个相近的专业在一起,组成一个类班级的非紧密组织,以方便学校、院系有些事情的统一通知。同一班级的同学,常常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做科研的地方也比较分散,通常以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方式保持联系。网络与班级体系,主要用于热门话题大讨论。网络形式不受地点限制,在国外交流、在外地做科研的同学也可以照常参加,而且在网络上大家更加能够畅所欲言,容易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讨论的结果也更加清晰透彻。鉴于上述各体系的优势和不足,最终确立以时间为轴线,各种载体交错使用的模式。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以社团体系、网络与班级体系为主要载体,以政治教育,思想交流为主要内容;二、三年级的时候,以学术体系为主、宿舍体系为辅,以党建促科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博士研究生阶段,以学术体系为主,既方便与导师沟通、促进科研工作进展,又能够带动师弟师妹共同进步。同时,针对研究生与本科生因教学与管理相对独立而导致双方之间交流甚少的现象,鼓励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支部之间通过青年思想讨论会、前沿知识报告会、体育竞赛联谊会等形式展开“支部共建”,营造良好氛围,搭建沟通桥梁。

3.多元载体的保障健全研究生党建工作制度,搭建多元党建载体,必须有可靠的保障体系贯穿于整个党建过程之中。上级党委要密切关注新载体下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充分给予思想引导、组织协调和政策保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党建载体多元而灵活,但是党建工作原则和制度必须坚持,要严格执行支部推优、培养考察、发展等环节,并制定科学合理又适应新载体的推优、培训、谈话、考察制度,保障党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根据研究生自身特点,将政治思想、集体意识、生活作风、科研成效、志愿服务等纳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体系中。2.3多元载体的评价建立一个立体的量化考评体系,以确保党务工作公开、透明、高效的进行。成立导师、群众评审组,引入党支部互评的方式,实现多纬度评价。同时将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综合考虑。此外,根据研究生工作特点,将科研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当中。鼓励各支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示范党支部”、“优秀党员”等荣誉提升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结果与展望

多元载体的实施下,研究生党建工作更深入的从心理角度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较强的理论接受性和思维综合性,调动他们的觉悟,帮助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最终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同时,较之原有的单一载体,多元载体的党建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对党建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思想过硬,还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一开始,并非所有导师都支持这种新载体模式,有的导师认为过多的党组织活动占用了学生大量科研时间,担心科研进度收到影响,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新载体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老师们也才会逐渐接受并支持这种新的模式。研究生党建工作多元载体的构建和创新,根本目的在于引导研究生思想政治的积极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一定程度上讲,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今后他们走向社会、奉献社会、建设国家有着重要的方向性作用。本研究是在华侨学校组织、实施、测评的,但是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普遍性,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可以推广到普通高校,对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刘柳吴希阳李存芝单位: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