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语文叙事性作品有效提问方法

初中语文叙事性作品有效提问方法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有效性提问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成功。初中语文叙事性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对于小说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线索、记叙的要素和中心人物有效设问,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对于散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课文类似的生活内容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设问,概括内容和主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作品;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关键,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影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可根据不同文本的特征设计有效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初中语文的三大文体中,体裁最多的是叙事性作品,主要包括叙事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故事等。这类文体一般具备线索和记叙的六要素,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扣住记叙的线索和要素有效设问。我在这里主要谈谈小说和散文的课堂有效提问。

一、小说的有效提问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在学习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小说的要素设计问题,概括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第一,根据小说的线索有效设问,梳理故事情节。如果一篇小说有比较清晰的线索,那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线索。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根据小说的线索,这篇文章的情节怎样概括?”比如教《狼》这篇文章,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是屠户和狼。我设计的问题是:“围绕这篇文章的线索,我们如何从情节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开端:屠户遇狼;发展:屠户惧狼;高潮:屠户御狼;结局:屠户杀狼)。第二,根据记叙文的要素有效设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时候一篇小说没有明确的线索,那么如何让学生及时有效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按照记叙的要素,我们应该怎样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学习《满腔热血已经沸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按照记叙的要素,我们如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的提问,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迅速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记叙了田立业等党的领导干部在洪水到来时的危急时刻,在西圩堤与洪水做搏斗,拯救村民的故事。因此,当一篇小说没有明确的线索,学生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按照记叙的六要素来概括。第三,根据中心人物有效设问,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的主题往往通过中心人物来凸显的,所以阅读小说时抓住中心人物尤为重要。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小说有几个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有几个?(2)这几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分清线索人物和中心人物。通过分析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学生明确不一定作者花费篇幅多的就是中心人物,判定哪个是中心人物要看哪个人物更鲜明地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学生找到了中心人物,小说的主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贝尔曼和乔安西。因为文中记叙乔安西的篇幅比较多,所以部分学生误以为乔安西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我及时发问:“到底哪个任务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学生经过仔细地阅读文本后,发现在贝尔曼身上体现了小说舍己救人的主题。

二、散文的有效提问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初中的学生理解散文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那教师要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呢?第一,根据学生与课文类似的生活内容有效提问,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散文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出散文中的类似事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可以引出所学的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所学知识向未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比如教《下雨天,真好》这篇课文时,教师导入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时候在下雨的天气里,你们都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呢?”学生可能会想到雨中一些美好的往事,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回忆进入课文的学习。第二,根据散文“形散”的特点有效设问,概括散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散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初中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概括出一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呢?我们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的特点有效设问:(1)这篇散文讲了几件事情?(2)每件事情用一句话怎样概括?(3)这几件事情放在一起,组成完整的一句话,该怎样说?通过这三个有层次性的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概括散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学生概括了文章写了三件事: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几件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通过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等往事的回忆,生动地刻画出了慈父的形象。第三,根据散文的特点“神不散”有效设问,把握散文的主旨。如何把握一篇散文的主旨呢呢?散文的“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有的散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比如在教《背影》时,学生都能找出课文的明线是背影。我继续发问:“这篇文章有没有暗线?”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到了文章的暗线,也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父子情深。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神”。由此可见,散文中的“神”往往是散文的内在线索,也是文章所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变化。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写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讨厌、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词语;(2)为什么“我”对阿长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通过第二个问题,学生概括出了这篇散文的主旨。叙事性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小说和散文是叙事性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能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探索初中语文叙事性作品的有效提问模式,对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主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关于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旬刊,2011(6):41.

[2]郑惠琴.情景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光芒[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2):29-31.

 

作者:许晓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