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意识探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意识探析

初中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的发散点,创设发散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灵活变通、创新求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提高思维发散品质和探究问题途径.

1思维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1.1提高现代物理思维意识

1.1.1思维品质

个体思维智力特征具有后天习得性.完整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中学生思维结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感到物理学习轻松,而有的学生可能感觉物理学习有障碍、疑难问题较多,学生物理学习障碍产生原因与他们的思维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1.1.2物理思维的独特性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思维因依赖一定的思维轨迹运转,体现了物理思维的独特性.有人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成功能带给他们喜悦和憧憬,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充满自信感.

1.1.3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从简单的直观思维向抽象的复杂思维逐步过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兴趣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现代的思维意识,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问题进行分析,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把静、动态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联系、变化以及运动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更周全的思考,更好地把握住事情的本质.

1.1.4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业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会促进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对其现象进行有效的归纳,文科也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推理和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和进步.初中物理课程有时也需要学生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训练抽象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2质疑问题

“质疑”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借助“质疑”教学,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质疑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育学生的质疑提问的能力,改变学生只知“做答”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质疑中试图提出问题,在查资料、观察、实验、讨论等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物理知识固然重要,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对学生终身受益.每个老师都要深知树人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在物理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的思路;可以培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有机结合

2.1物理概念的基础是物理实验

许多概念是以两个物理量比值来决定的.如v=s/t,I=Q/t,R=U/I,当利用这些定义、公式进行推理时,脱离不开它的实验基础,如电阻的概念在初中教材中的定义是,一切导体都有阻碍电流的性质,导体两端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的比值表示导体的电阻,即R=U/I.物理规律与实验紧密相连,如欧姆定律,通过实验得到结论,表达了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2.2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借助实验

在难以理解的概念和难以解答的习题时,可以借助物理实验,通过学生做小实验,然后再解答,豁然开朗.如在讲授“惯性及惯性作用”时,惯性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有先入为主的错误.比如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向上竖直跳起,还会落回原位吗?学生常得出错误答案:落在原处后方.这时让学生动手作一个惯性的小车,让小车匀速前进时从装在小车上的筒内弹出一个小球,接着小球落到筒内,进而解决了学生困惑的问题.

2.3知识、教法、思维协调一体

知识结构、教法结构、思维结构紧密结合加强物理知识的掌握,促进思维能力呈螺旋上升的架构.清晰明确的教学结构脉络,充分展示实验的方法及受力分析方法.如在学习“浮力”时,可以向学生演示实验,让木块在水中静止,通过推理说明它在液面平衡的原因———托力等效的力是浮力.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方悬挂钩码而缓缓浸入水中,通过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也受浮力,使学生了解测量浮力的方法.明确浮力是液体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它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方向竖直向上.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创设物理情境,从而明确浮力的实质,将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问题.接下来可以将实验的内容逐步深化,研究不规则物体浮在水上时,物体所受浮力及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1)将弹簧秤缓慢放下,让悬挂的金属块渐渐浸入水中;(2)更换酒精和食盐水重复步骤(1)的操作;(3)让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不同深度,让学生观察浮力的变化,从外在到内涵有深刻意义.让学生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引导二力平衡和非平衡,分析浮沉条件;学生理解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上浮,在什么条件下漂浮.通过实验学生对浮力产生的现象和问题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

3课外活动发散思维空间

课外活动能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加,让教学更加开放,便于因材施教.每位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和潜在的兴趣、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初中物理概念基础理解得很好,但动手能力一般,有的学生物理概念基础掌握的一般,但动手能力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弥补他们各自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筷子提米实验、照明电路学习小组、开展物理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研究概念和规律等,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感受到物理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间的协作意识在教学中得以渗透,搭建起我们的课外活动与生本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平台.学生在小制作小实验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只要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获得收获的成就感,励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发散、探索能力,学生在领悟丰富的物理世界中,感受物理文化的浸润和感动.总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活动、挖掘学习方法,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促进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扎实灵活.

作者:李臣斌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