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继承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课堂优化发展。但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呢?笔者略谈一二。

1激发兴趣,培养“想问、想做、想说”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和成功的源泉,探究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入手,采用直观的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好奇、好思、喜新的特点,以“奇、疑、变”引趣,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和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探究意识。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点”时,教师说:“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数,老师立即能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学生一试,教师果然都能答出。这样,学生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萌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由此激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想问、想做、想说的愿望。

2创设氛围,培养“敢做、敢说、敢问”的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总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尤为重要。从课堂教学环境入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敢做、敢说、敢问”的教学氛围,并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望,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去探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打破常规的座位形式,改成四张课桌、八名学生围坐的方式,便于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在活动中,笔者出示了三个活动目标:①想,需要测量哪些数据;②试,联系刚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推导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③议,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方法怎样。然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手中的学具测量出相应的数据,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一个个都似小科学家。最后,笔者请每组学生分别汇报结果与方法,总结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是给学生自己探究新知的机会,淡化教师的主体性,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在“想、做、说”中获取新知。

3质疑思辨,培养学生“善问、善做、善说”的探究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探究、有所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广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如,学生初步认识了循环小数后,笔者出示了下面的题目:1.00000008÷9,让学生判断商是不是循环小数。当笔者在黑板上演示到商的百分位时,不少学生提出余数重复出现了,不需要再除了。但笔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学生难以弄懂的地方再有意地“制造矛盾”,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

4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的探究思维

求异的探究思维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学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优方案。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并不满足于学生利用“移、拼”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再次组织学生用课前准备的梯形,以四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去探究梯形的其他推导方法,学生又探究出了三种推导方法。这充分表明,只要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综上所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只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富有探究精神的教学氛围,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就能使数学课堂在课改春风的沐浴下,愈加成熟精彩。

作者:刘绪清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大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