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动漫角色设计策略研究

动漫角色设计策略研究

一、动漫设计现状

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2003年世界动画片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为2000亿~5000亿美元。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动画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终于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比之下,欧美、日韩等国由于较早的市场开拓,现在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动漫市场。美国动漫业的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传统电影市场。日本动漫经济产值甚至超过了某些传统重工业,由动漫衍生出的角色玩具、游戏和服装等周边产品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日本文化代言产业,加快了日本动画走向世界的步伐。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原创的动漫形象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要突破国产动漫发展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精品动画,打造动漫明星,将中国的原创动漫品牌推向世界。动漫品牌的建立首先应该从动漫形象的设计着手,好的动漫形象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吸引受众关注,形成稳定的动漫衍生品消费群,产生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促进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一套动漫角色设计的策略,以辅助设计师探索原创动漫形象,更好地发扬中国动漫文化。

二、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分析

通常,动漫角色设计是根据故事梗概和剧本设定要求,结合适当的风格进行的。受众通过观看动漫形象,可以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性格特征等人性化要素,从而对角色表演和影片情节发展产生进一步理解。角色形象设计一般包括角色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动作、表情、服装配饰、道具等方面的设计。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依据剧本或概念设计完善角色的人物背景、性格特征、喜爱偏好等人格化属性。经过上述设计环节,才能让角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纳和信服。在具体的创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角色的设计与观者的体验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过大时会导致动漫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研究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商业需求和艺术水准并重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能让广大动画角色设计工作者事半功倍,同时也更利于动漫作品的商业化推广。

三、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制订

从设计师、动漫角色与受众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可以引入交互设计的分析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交互设计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通过对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归纳,找到产品和客户之间的平衡点。在动漫角色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自身的局限性,通常被自己的设计经验、色彩偏好、造型风格所牵绊。如果明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使他们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受众群体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更多市场对于动漫产品的诉求。如,设计一位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提供角色概念化分类特征的调查问卷,收集目标群体对这类人物形象的预期诉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中,设定受众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傅业焘的《基于感性意象的动漫角色形象评价》这篇文章中,通过对16~28岁的受众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经六位专家的分析和研究,再提出符合动漫设计的解决方案。根据上述分析和案例研究,笔者建立了一套动画角色设计策略流程。笔者将动漫角色设计所需考虑的要素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形象分类、能力特长、个性魅力、角色要素、情境设计、造型设计。通过这6个方面的设计可以探寻受众群体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链接。这些特征包含了设计元素和设计规则。以封神榜人物二郎神为例,角色是非凡的天神,拥有超强的法术能力、铠甲、三尖两刃刀和哮天犬,活动于人神交界的地域;其造型为阴柔型的美男子,有着丹凤眼、结实的臂膀;等等。根据以上6个方面,结合历史资料查询、用户情感体验,角色设计师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角色设计的初稿方案。然后在初稿方案的基础上听取专家、用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最终完成终稿。显然,这种以受众为目标的设计策略更容易被目标群体所接纳,同时也避免了动漫企业由于闭门造车最终被市场所抛弃的被动局面。对设计师来说,这种设计策略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的反响逐步修正自己的设计缺陷和设计理念。当然,由于前期的调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所以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很难体现成效,但是从国内整体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唯有尊重受众的感受才能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四、结语

文章分析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从动漫角色设计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关键作用出发,提出了一套适合当前动漫角色设计的策略方法。动漫产业是以动漫形象为载体,以动漫精神内涵为文化基础的,因此动漫角色的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目标市场的开拓和商业衍生品的推广成效。笔者希望根据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提出的动漫设计策略,能够为我国动漫形象的原创之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古代历史人物动漫形象创作研究”。

作者:高卓 孙伟 姜涛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大连海洋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