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图书馆人文环境探讨

图书馆人文环境探讨

1图书馆特征

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文化知识传媒的图书馆,其人文环境对读者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无声之教”。它是依靠环境育人的一些精神作用机制,如环境暗示、环境陶冶、行为模仿、情绪感染等,来提高广大读者的素质。图书馆在读者与文献之间充当中介作用,并通过自身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使广大读者受到人文知识的感染、熏陶,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心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图书馆作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作为构建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奋斗目标。

2图书馆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1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一般地讲。人文包含“人”和“文”两方面的含义。“人”是“人性”、“人格”。“文”是“文化”、“教化”。汉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内外兼修的教化。人文环境概念同样众说纷纭。广义的人文环境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境况氛围。就图书馆人文环境而言,是指管理者、馆员、读者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影响、权利、义务等因素的总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模糊性,它的核心支点就是对真实的每一个体的关爱。图书馆人文环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的范畴很广,具体包括服务环境、法规环境、舆论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语言环境等等。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人文环境建设需要物质环境的支撑,而物质环境建设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2.2和谐的读书环境是图书馆人文环境的体现

(1)读书与人文环境相辅

读者到图书馆就是为了读书、求知。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让每一位读者心情舒畅地满意而归。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读书也需要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人的个性的发挥。如果把想象、创造和个性的空间压缩了,还有多少创新思想可言?读书与人文,只能双赢。读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读书帮助人们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读书更具有刚性,更能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有意义、有价值的导向。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韧性、渗透性、包容性和导向性。如果读书有人文相辅,就可以更加明确其自身的价值和读书的意义,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创新思维上有所启迪;如果人文有读书支撑,就可以更加严谨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虚,在研究、创作、知识的授受和考察方法上有所借鉴。读书与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达到刚柔相济,相互借鉴,有利于彼此的健康发展,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因此,读书和人文的融合是两者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生存的方向。

(2)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融入人文教育

文化要有根,作为一个求学问的人,一生的思维要有根。他站在这个有根的文化上才能成长,才能发力,做事才能成功。做什么都必须有文化的根,都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需要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把握力。缺乏这些,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功。所以,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馆员是图书馆形象的代言人,他对读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是否具有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图书馆工作者要达到以书育人、寓教于乐的目的,就要努力营造出书卷气息、儒雅氛围。如向读者推荐经典文学书目,像莎土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可列为推荐书目。当然在学习的同时,注入人文教育,营造人文环境,就要为读者创造和谐的科学的读书环境。图书馆就好似一场知识盛宴,一堂欣赏课,读者走进图书馆读书要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和表达,让生命中最敏感的因子飞扬起来。作为图书馆,就要让读者在和谐中提高阅读兴趣,激发起求知欲望,在读书中增强阅读能力,使身心得到升华,达到人文环境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3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

图书馆在公众心中是一座神圣高雅的殿堂,是人们追求知识、获得信息、完善自我的地方。知识经济社会和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事业提出新的挑战。它作为文献信息主要收藏地和集散地,成为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高、更大的智力平台。要充分发挥智力平台的效应,就必须构建图书馆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作用,使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的园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辐射源和重要阵地。我们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和急功近利思想有所滋长,加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增长知识,舒缓压力、娱乐心身、沟通感情、化解矛盾、增进融汇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图书馆恰恰能为公众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崇尚和谐提供有利的平台。“书的香”能陶醉人的心扉;“书的手”能扫去人心房的杂念。公众通过图书馆阅读,陶冶、美化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品位,追求真、善、美;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修养身心、完善自我;通过“读书”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间接学习和掌握人类的智慧;通过读书学习,可以紧跟发展需要,不断拓展知识,增强才干;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单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读书“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通过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兴感动情,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和自然,可以让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借用它来怨刺时政。“读书”还有一个愉悦身心的作用。有人说,书乃是调理人心境的灵丹妙药。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尖锐泼辣,可以增钙。总之,阅读,能让人生丰富多彩,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是和谐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4图书馆人际关系是构建人文环境的保障

4.1人文环境要有积极融洽的相互关系

人文环境的灵魂是“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人文环境建设的成败。将和谐用于图书馆的人际关系就会“宽则得众”,使图书馆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问,特别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就会出现关系融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蒸蒸日上的繁荣局面,否则可能会万马齐喑、鸦雀无声、死气沉沉。图书馆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管理者、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要把相互理解、信任、尊重作为前提。管理者应避免主观随意,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馆员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图书馆管理的主体,更应该充分理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自的苦衷,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者大多数时间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在充分享有自己权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每个人都是人文环境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然而图书馆应更多地注重以读者为本,替读者着想,利用它的教育功能,向读者传递和谐向上的精神。

4.2人文环境要有融洽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这桥梁应当平坦畅通,语言就必须中听和谐。每个图书馆在管理中都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大多语句生硬,诸如走进图书馆,往往能看到墙上“禁止”、“严禁”的字样;观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不难发现满纸的“罚”、“赔”。这是把广大读者预设为潜在的盗窃者和破坏者,是把个别人的不良行为放大到了整个读者群。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处在一个时时有监督、处处有限制、动辄得咎的环境,会不会有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这些使读者感到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无法与管理人员交流和沟通。有的管理人员态度冷淡,一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表情,让读者得不到一丝温暖。读者从心理上就与图书馆、管理人员产生了距离感,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不仅仅是为其查找书刊文献,为其提供咨询业务,为其有板有眼地提供一切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对读者一视同仁,有情有意,让他们在图书馆能够享受到放心、顺心、舒心的滋味,享受到图书馆为其营造的令人愉快的人文环境,享受到平等的保障体系。因此,构建图书馆人文环境首先要有融洽的语言环境。为了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既要宣传按规章办事,更要提倡和谐、和睦、和善、和解。做事遵循法理,出言顺应人心,“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在构建人文环境时,我们一定要慎用、不用那些让人感到不投机的话语。在管理上、在读者须知上我们一定要多用、多创造暖人心窝的语句,使人感觉无茶无酒水也甜。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够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享受,体验到图书馆既是求知的场所更是体验和睦环境、熏陶身心、增长才智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