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银行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的思考

建设银行与中小企业共生关系的思考

村镇银行是有着特殊使命的企业法人,它是专门为服务“三农”而设计的。村镇银行只有认清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实现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村镇银行缺乏迎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村镇银行不能很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并进行客户行为分析,导致村镇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共生发展多数停留在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上,缺少对企业发展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抵押或质押品。由于中小企业的不动产有限,村镇银行因为动产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又不愿接受动产担保,致使众多中小企业因为不能满足银行的硬性条件而丧失了融资机会。此外,村镇银行缺乏与中小企业风险相适应的灵活定价机制,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也缺乏相应的产品和定价权。再次,村镇银行声誉不足。村镇银行还属新事物,声誉尚需检验与积累。声誉基础弱客观上导致客户认同度低,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及其他业务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村镇银行,当地农民还没有到完全信任的地步。要突破这个瓶颈,唯一的办法是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信奉诚信经营的理念,严格按照规程办理各项业务[1]。

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薄弱,与村镇银行贷款条件不匹配首先,中国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资产薄弱,普遍缺乏抵押品,从而使得村镇银行贷款风险相对较大,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重视资金的安全稳健,自然不愿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与银行打交道的经验,对于申请银行贷款的各种服务不了解。而其在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银行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基本上就放弃了向银行融资这条途径。其次,中小企业和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大企业相比,由于中小企业对财务缺乏规范的管理,且中小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督等方面机制不完善,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其真实信息。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避税,做虚假报表,村镇银行很难根据财务报表评价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审查难度。最后,中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家族管理取代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乏规范的治理结构,管理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信誉度低。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村镇银行层层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了严格的贷款责任制,提高了放贷条件,不愿冒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村镇银行和中小企业缺乏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持至今为止,中国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到位。主要体现为:①国家对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减税、免税等税收政策扶持规定不明确,导致各地区做法不一致。②有关部门没有给予村镇银行财政贴息待遇。③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④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限于高昂的入会费,资金实力有限的村镇银行迟迟开办不了银行卡业务,客户对村镇银行敬而远之,存款来源困难。⑤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村信用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3]。

美国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和谐共生的经验启示

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与美国设立社区银行相似,即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满足社区居民资金需求为目的。所以在考虑解决中国村镇银行所面临的困境时,本文建议借鉴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1882年,德国学者费迪南德•腾尼斯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地理概念,它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为:社区银行是地方自主设立并独立运营,资产从少于1000万美元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小商业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美国作为第一金融大国,非常注重社区银行的发展。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美国共有7000多家社区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股票和互助储蓄机构,它们在美国各地拥有超过50000家营业网点。社区银行占全美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96.4%。按地理区域划分,其中乡村和郊区的分布率高达83%。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但它却是小企业和农业贷款的主要来源。2012年2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马丁•格伦伯格表示,尽管总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全部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4]。社区银行规模虽小,但却能与地方中小企业和谐地共生。其经营特点和发展经验,可以归结为:

1.社区银行始终坚持以社区内的居民和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美国社区银行将社区内的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与地方社区共生共荣。一方面,社区银行凭借地缘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服务,通过个性化的业务和简便的手续,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解决客户的急需,深受美国下层社会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地方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和稳定的存款有力地支撑着社区银行的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社区银行因为资产相对安全,反而引发了部分存款从超级大银行向社区银行转移的趋势。美国社区银行的信贷资金由于政策法规及技术等原因大部分投向该社区的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防止了虹吸现象的出现和基层金融的空洞化,因此也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可以说,社区银行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和给养,而社区经济的壮大促进村镇银行的不断盈利,它们相互吸引和合作,相互补充与促进,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

2.社区银行提供关系型借贷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美国社区银行的很多员工本身就是社区的成员,因此对本地客户十分熟悉,这些员工基于地缘和人缘优势,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不会仅关注借款人的财务数据,还会考虑这些客户的个性化因素。因此,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对于社区银行来说,竞争意味着提供更加优惠的利率、借款、储蓄账户和其他金融产品。在有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既定的核心存款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社区银行还十分注重业务创新。除了提供关系借贷以外,社区银行还向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零售服务,如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信用卡服务等,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目前,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社区银行与客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3.美国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美国的商业法律存在着强烈的反垄断倾向,限制银行发展分支网络。美国1864年颁布的《国家银行法》规定,银行只能在单一的行政区域内经营,这一规定在1927年以《麦克法登法》的形式正式成为联邦法律,后又在1933年的银行法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州为了保护本州的银行,在州立法中也限制了大银行的扩张,禁止外州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这成为保护社区银行生存的又一道法律屏障。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的自由化改革中,美国管制机构也没有放弃对社区金融活动和中小银行的支持。1977年国会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定期检查辖区内的金融机构是否满足了当地社区的金融需求,按金融机构对社区的贡献进行评级并加以公布,在批准设立新的储贷金融设施时,必须考虑新设施对社区金融的贡献等。该法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次修正后存在至今,它对于保护社区银行的生存和防止贫困地区金融资源的外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许多社区银行在兼并浪潮中消失以后又有不少新生的社区银行崭露头角的一个重要条件。

启示

要构建村镇银行与农村中小企业和谐的共生关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一家之功。中小企业与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对方的利益,且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所以,村镇银行需要将中小企业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1.村镇银行的完善和创新是构建和谐共生关系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发挥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社区的经济功能,应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先进经验,在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明确市场定位,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村镇银行必须立足社区、面向“三农”,致力于中小企业和社区农户这一细分市场。面对农村特定的社会区域、用特定的业务品种服务于特定的行业、机构和人群。另外,在空间布局上,村镇银行应在农村的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一方面要防止在某些农村地区过于密集,另一方面又要消除某些农村地区的金融盲点。防止在农村发达地区形成恶性竞争。由于村镇银行与中小企业发展高度相关,因此,在区域选择上应注意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要能为村镇银行生存发展提供足够的业务空间。如果中国的村镇银行能扎根地方社区,贴近地方社区,亲近地方社区,与地方社区共生共荣,又何愁生存问题。第二,以社区金融需求为导向,开展以关系型借贷为代表的特色化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应根据农村社区内中小企业及居民家庭的金融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在特定农村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中小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基于中国村镇银行在发展关系型借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将关系型借贷作为村镇银行的主打业务。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对金融体系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积极推进金融工作的全面开展[5]。此外,中国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经济结构互有特色,对资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差别。因此,村镇银行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情况,在按市场化原则经营的过程中注意差异化服务,不断创新适应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形成各有特色的优势品牌,如此既能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弱化同其他金融企业之间的排斥力,从而形成适度竞争、彼此合作和良性互动的局面。

2.中小企业的自身壮大是构建和谐共生关系的根本首先,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壮大自身实力。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而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薄弱,信誉低,缺乏抵押品,导致贷款风险性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规模虽是小的,但如果能将自身变为“小却强”,拥有良好的业绩、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较高的声誉,那么必然也会成为村镇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因此,中小企业应注重壮大自身的实力,这才是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根本所在。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之一就是缺乏规范的企业制度,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价值信用度较低,银行往往不愿借贷给中小企业。因此,建立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的透明度是构建与村镇银行和谐共生关系的基础。最后,提高诚信意识,学会有效沟通。在关系型借贷中,良好的信誉是银行考察客户最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中最大的财富。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提升自己的形象。同时,应学习银行业务,提高与银行打交道的能力,通过与银行的交往和互助,获得资金支持,实现与银行的和谐共生。

3.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构建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条件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是保障社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村镇银行肩负着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居民融资的重任。当前,村镇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服务功能不齐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首先,应为村镇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应取消对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歧视性政策。其次,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明确降低税率、减免税收等具体规定,同时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利率浮动幅度,实行有别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灵活的利率政策。第三,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以一定比例投放于农村,防止农村资金虹吸现象的再度发生。

作者:李玉王吉恒张瑜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