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服务社会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服务社会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任务,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十三五”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教育事业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攻坚阶段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都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按照《建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有一系列新的举措。在《建议》中特别强调了改革发展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系统观念。我体会,这五个“坚持”对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加强统筹规划

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把教育发展看作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工作,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看作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教育自身看作一个系统,协调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科学布局、全面谋划。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我国教育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教育界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制度建设上进一步落实落细。广泛开展社会协同。在五中全会精神中,特别强调社会协同。教育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现在许多教育政策法规都从中央层面发文,或多部委联合发文,表明教育改革一定要放在整个社会改革中来加以统筹,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项优先规划。解决教育的问题,要跳出教育谈教育。如针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教育评价问题等,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能完全是在教育领域里面来解决它,如果仅是教育领域单兵作战,很多根本性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中其实也提到了综合性解决方案,在人才培养评价、人才素质标准、选人用人标准评价其实都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此外,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也离不开多主体协同推进。

二、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项事业实现提质增效是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在此基础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从数量规模转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建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我们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毫不动摇的目标。面向新时代,重视五育并举,一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涵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比如说价值塑造上,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再有,重视身心健康相互促进。同时在国际化背景下要注重提高学生全球素养。实际上不光是学校教育,整个学习化社会建设其实也有一个提高质量的问题,继续教育不应是“补课”的教育。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中产生新的知识特别具有前沿性的一些科技知识,比如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一系列新知识都应该在我们学习化社会里得到更大普及。今后全民学习的内容,可能要进一步贴近社会发展的总的态势和知识进步的进程。切实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是要思考教育是不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不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如何?从《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段话里提到的关于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可以明显看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内容都涉及了内涵和质量,其中还有一系列举措需要进一步跟进。比如,如何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教育质量标准监测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等等。具体到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要普惠性发展,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教育要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性发展,高等教育要内涵式发展,民办教育要规范发展。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可靠支撑和持久动力。

三、促进教育公平

《建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教育政策。面向“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教育工作根本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我国促进教育公平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健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彰显。按照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要求,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有制度和治理方面的保障和精准实施,要兜住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底线标准,包括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标准、教学标准、学生学业标准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等,为此,要实行政策倾斜,推进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布局,缩小各级各类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加快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要科学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促进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后脱贫时代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推进乡村振兴。

四、调整教育结构

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大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育区域结构等,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人才培养的规格适应、满足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按照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结构要优化调整。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即构建高中阶段教育新结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各具特色、普职融通;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设高质量终身学习与教育体系,这是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就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提前布局,做好人才规划。教育教学内容以及人才素质结构要有超前性、前瞻性,从而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比如,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亟待加强,突出表现在一些人文学科学生因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与兴趣,不但在知识构成上形成缺陷,而且由于间接经验多于直接经验,也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变得抽象化。另一方面,一些理工专业类的学生,缺乏人文积淀与情怀,单纯追求技术飞跃,则会在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方面有所欠缺。抗击肺炎疫情给高等教育的一个启示就是,要发展大学素质教育,注重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乐观主义,尊重科学和理性,追问生命意义,强调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同时具有质疑、循证、创新、包容等品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要重视思想性和政治性相融通、价值观培育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目前,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提上日程,建构“核心价值观、文化素养、关键能力、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的提高十分必要。

五、完善体制机制

党的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改革、开放、创新。我国教育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教育立法和修法进程,持续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基础教育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层次体系不完整、人才培养分级通用标准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教育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重视激励机制建设,也要重视约束机制建设。比如大学章程建设基本完成,大学章程跟学校相关制度、规章有没有相互衔接,是不是配套?大学章程在各个教学环节、管理环节中是不是真正落实?是不是有效地推动学校内部各项工作,包括评价的改革完善?这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之落地见效。此外,还需要用法治办法解决教育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整顿、对外开放中合作办学、跨境办学的健康发展,等等。建构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包括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如教育投入等,都需要从社会全局方面来给教育支持,所以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教育,给教育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健全完善教育投入的结构和长效机制,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经费使用机制。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等等。

六、尊重发展规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重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不能单纯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又不能不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所以,要处理好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关系。同时,怎么样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育活力,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建议》提出,面向未来,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新要求,在关乎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上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在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决策研究制定过程中,需要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评估,特别是面向“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在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和新的情况,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同时还有很多突出的短板也需要我们用更高的智慧来进行改革深化。这都使得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建议》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特别强调同心同德,健全落实机制,顽强奋斗,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确立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增强教育内生动力。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富有成效,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