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互联网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摘要:就业价值取向是每个主体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认定价值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先性或倾向性排序。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发展、就业形势、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出现交叉甚至冲突现象,产生就业选择决策与规避风险的思想困惑,出现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等现实难题。当前,在“互联网+”视域下,应从思想引领、实践能力培养、补短板等方面搭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合理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价值排序

就业价值取向是每个主体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认定价值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先性或倾向性排序,价值排序则是每个道德主体自己的核心价值以及自己所认定的价值排序表。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科技发展、就业形势、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会作出不同的就业价值排序和选择,比如工作地域、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发展空间等价值排序。就业价值排序不是单纯的先后排序,不仅具有优先性和交叉性,甚至会出现碰撞和冲突现象,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就业选择决策与规避风险的思想困惑,出现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等现实难题。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有助于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和消费观,新业态、新就业创业方式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生态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会出现交叉甚至冲突现象,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思想困惑和现实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主要是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和就业选择决策的困惑。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不同导致就业选择决策出现冲突,比如优先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追求社会价值,优先选择满足个人生存需要还是坚持理想追求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生存需要则是每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价值取向的内在驱动。大学生在面对生存需要和个人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排序时,潜意识把生存需要放在决定性的位置,就业价值选择和排序中生存需要的价值选择占有优先性,在职业评估、判断、权衡时侧重于职业所能带来的实际物质经济利益。根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抽样调查,就业价值排序中,男生、女生选择发展空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3.2%和37.9%,薪酬待遇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7.5%和18.3%,工作地域选择所占比例分别为13.7%和21.3%。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就业价值排序中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相对弱化。调查统计发现,男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各自的特点,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薪酬待遇高、工作地域好以及工作环境优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实难题主要是不同就业方式选择和规避就业选择风险的难题,即选择典型就业还是灵活就业,是选择守陈就业还是创新创业。因就业价值排序交叉性或冲突性,出现就业方式选择风险时,大学生会综合权衡就业价值排序,优先选择核心就业价值并将其他就业价值进行合理排序,“趋利避害”,最大可能规避就业选择风险。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在于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其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店、微商、众创空间等新的就业方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思想中依旧固守“稳”的价值取向,与创新创业时代的创新价值取向有时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现象,在就业价值排序中优先选择稳定性就业价值,把工作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作为其就业价值的优先选择,同时权衡其他就业价值排序,表现在就业创业的目标、行业、地域等选择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稳定性的职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就业方式中选择典型就业与上学深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1%和19.7%,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8.3%和3%。在稳定和冒险、守陈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就业价值排序中,大学生倾向稳定性职业;在选择工薪高、社会声望好的职业还是坚持创新创业之间,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前者即守陈就业,进而规避创业失败的风险;在职业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特别是竞争压力方面,大学生更愿意从事稳定性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地域环境好的职业。

二、价值排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自身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性地影响其就业价值排序。由于就业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和交叉性,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作出的就业价值排序和就业选择不同,有时甚至出现冲突和融合,产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困惑。

(一)价值排序优先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优先性选择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并影响核心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影响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不同文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智慧,以及现代价值观念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西方国家一直从不同渠道渗透其价值观念,以隐形的方式宣扬所谓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妄图淡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削弱其民族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面对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旧价值观的碰撞,核心价值观遭遇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价值认同路向的模糊性〔1〕,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出现不同甚至冲突情况,比如生存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导致出现就业价值取向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就业选择难题。

(二)价值排序交叉性导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困惑

价值排序不是简单的高低或是优次的排序,一定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交叉、融合甚至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就业选择风险和决策难度。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具体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明显的群体性特点,表现了价值排序交叉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贫困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现实压力、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职业岗位、就业地域、薪酬待遇等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趋向于稳定性、功利性和依赖性的就业价值排序。而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就业期望值高,在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选择上更倾向于发展性、物质性和功利性,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发展空间大、薪酬待遇好、行业前景好、就业区域好的职业,导致出现就业选择困难。贫困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在就业行业、岗位、地域或薪酬待遇的选择上期望值较低,价值排序交叉性选择难度也低,对国家倡导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或支援西部等就业政策的响应更加积极,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品质,其核心价值取向对就业价值排序决定性作用更强。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路径

在一定的经济、科技、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和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涉及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薪金报酬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应以“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建好“互联网+”新空间,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就业价值排序的冲突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引起的,如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以及核心价值等优先性排序,不同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甚至冲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学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好“互联网+”新空间,特别是让互联网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职业理念教育,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排序的优先性地位。学校应建好“互联网+”新空间,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所谓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同时夯实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中核心价值的优先性地位,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切实提高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用好“互联网+”新载体,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统筹能力就业价值排序的交叉性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价值优先性排序之后其他就业价值的交叉排序,是综合权衡薪酬待遇、政策环境、工作地域、发展空间等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方向。现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新媒体等具有开放性、敏捷性、新颖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用好“互联网+”新载体,如微信、飞信、钉钉等,开展好网上朋辈交流互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校应切合时代热点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新载体的强感染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优化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升其综合权衡的统筹能力,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中出现的交叉性问题,特别是发展空间、发展地域、薪金待遇等就业价值,进一步切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组建“互联网+”智囊团,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线上线下就业创业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式。“脆弱就业”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关注,灵活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创业的风险性让很多大学生对灵活就业和创业持观望态度。学校应组建由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创业导师等组成的“互联网+”智囊团,线上为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提供创意和智力支持,线下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诊把脉”,针对问题开处方,提供理论支持,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减弱“木桶效应”。同时,智囊团可以通过大数据、云技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不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市场规则、商业法律以及风险概率等方面提供救助方案,减少因就业价值排序造成的就业选择风险和失败概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智囊团的作用,补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短板,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排序的合理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决策能力和就业创业成功率。

(四)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决策风险,实践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除了受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影响。面对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决策风险,大学生会依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排序,其就业价值取向则表现为职业工薪、发展空间、工作领域以及社会地位等综合排序。因此,要解决好就业价值排序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特别是在灵活就业以及创业风险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切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需要,构建“互联网+”实践模式,建立创业孵化园、科技创业园、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可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3〕。学校应搭建好“互联网+”创业竞赛、媒体众筹、工作空间等线上服务和线下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就业创业实战能力,解决好大学生因自身实践能力带来的就业选择风险,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经济、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具有内在联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学校应切合新业态的发展要求,从思想引领、实践能力培养、补短板等方面搭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合理路径,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就业价值排序,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清.论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道德价值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8.

〔2〕魏琳,任景敏,刘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9-102.

〔3〕付蕾,孙尧.以职业转换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5):68-70.

作者:李小琼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