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且成为一个社会问题。2014年中国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而2015年形势更加严峻,以90后为主的2015年毕业求职大军使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提前在各大就业网站“海投”简历、网上约谈,到处跑招聘会却屡屡碰壁,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公司的薪酬待遇达不到自己的满意……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症”。据某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针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存在就业焦虑。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

1.宏观经济减速、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就业渠道变窄

因为经济体制改革迟滞,国有企业的强化,尤其是垄断企业占有大量资源,导致接纳就业多的民营企业弱化,再加上宏观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就业难是必然的结果。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不流通是造成就业渠道变窄的重要因素。

2.高校教育方向和大学生就业需求“错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供需错位。近年来扩招最多的是文科生,专业设置不合市场需求。扩招不根据市场需要,迟早会引发就业问题。人人网一份调查显示,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且多数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3.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对于80%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快乐的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往往有热情,无方向,在社会碰壁后便会选择逃避。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不愿忍受基层工作的辛苦。那么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呢?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准确和社会大环境变革以及高等学校教育脱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这几方面下手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1.教育必须回归本质,就是让学生“成人”。

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而目前的教育目标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有些岗位上,大学生的薪酬不及农民工。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不配套,盲目实行大学扩招和对高等教育的极度推崇,却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远远滞后,这个问题值得相关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深思。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必须从根上抓起,从小学开始,进行“教育创新”,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培育学生的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等核心要素。淡化体制内、外的差异,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需要给大学生就业一个流通的渠道,让他们对未来有所希望。

2.高校应实施全过程渗透式的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能力需求、求职技巧等内容,而没有实际的求职操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模拟求职演练,把课堂变职场,不断学习提高,能够逐步积累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

3.大学生择业就业应有就业指导全程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多元化,人们对所谓的铁饭碗等公职工作不再趋之若鹜,如今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像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去私营企业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开网店,联合承包农场等。对于这些同学,在择业创业初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资金短缺,遭遇创业失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毕业在即的大学生,学校应该安排专业咨询老师为他们开展职业咨询,对学生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包括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点是否契合现在的职业选择;如何和应聘公司进行有效地网上交流和现场面试,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示理解并积极鼓励,培养自信心和提高耐挫能力;不断调整,提高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作者:徐俊霞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