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农耕思想融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传统农耕思想融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户种植收益剩余来研究两者的冲突,同时以两者的潜在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当前凤冈执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传统农耕思想;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

0引言

党的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凤冈县于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脱贫攻坚工作后,实施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中,有其不足,也有其优势。因此,传统农耕思想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其必然的冲突,也有潜在的相互联系。

1冲突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凤冈县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传统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分得土地后,转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大集体现状。分到土地后,自力更生,自主经营,幸福指数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需要,加之留守劳动力的不足,以户为单位的土地耕种方式大大减少了土地的实际收益。由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1小农思想与农业现代化思想之冲突

小农思想是满足于农民自主经营,自给自足现状的耕作思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主要劳动力东流,农村的劳动力减弱。现留在农村的大多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是妇女儿童,而且外出务工的比例在逐年增加。留守劳动力大多数是经历过“大锅饭”时期,对土地有着浓厚情感。而农业现代化思想需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以实现土地最大收益为主的耕作方式和思维。这碰触了小农思想背景下农户土地所有的权益。为直观地了解这种冲突,此处引用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即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2]。土地的收益和农户实际种植土地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土地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就越大,这种差额可定义为农户种植收益剩余。当前劳动力从土地中的收益主要用于农户基本生活,如种植水稻、蔬菜,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等。假设土地不管种植什么,在当前条件下土地使用的最佳产值(Z),土地的实际收益用(S)也可以理解为农户种植后的实际收益,。土地的总收益随着产量的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增长的。土地的实际收益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传统耕作方式和现代技术革新的矛盾冲突,在前期会逐渐上升,当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的变化,农户种植土地的实际收益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是一条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如果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最高价为A,则在模型中农户从土地中得到的多有收益就为ACQ0O,在传统农业耕作中,农户大部分农产品要用于自身的生活需要,由此,在相同产量下,农产品最高价时,实际收益在D点,此时对应价格为B,由于农户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减去已耗成本,所以要比最高价低。不难看出,模型中BOQ0D是农户种植土地用于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范畴。此时,农户种植收益剩余就从土地的最优产值情况下带给农户的收益减去相同产量的实际收益的差额,即为模型中阴影部分ABCD。在这个模型中,农户按照世代传承的耕作方式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意愿种植土地,得到农户种植收益剩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原有耕作方式会让农户种植土地的实际收益无形中减小。比如机械化和高新技术的投入,使得相同面积内的土地在相同的季节里的产量明显增加。但农户基于自身生活的需要,短时间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收益增长。农户种植土地的实际收益在前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资料的更新的投入,成本增加,所以收益总是要小于土地现有条件下的总收益。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实际收益会逐渐增加,因此实际收益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在产量为Q0时,对应在总收益直线的点为D,在实际收益曲线上的点为C。农业现代化思想下农户种植收益剩余图2中阴影部分ABCD。综上,坝区农业现代化思想下农户种植收益剩余明显小于传统农耕思想下,这就是发展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和传统农耕思想的冲突所在。农户一般更在意自身的生活需要,宁可多牺牲种植收益。如某户种植蔬菜,以满足自身需要,而很难改种其他收益更高的作物。

1.2“塔西佗”陷阱的困境冲突“塔西佗”

陷阱就是只要党和政府不再拥有来自群众的信任,就算后续所做的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易使群众产生怀疑和反感[3]。囿于基层群众风土人情惯性思维,易形成对基层组织不信任或抵触。认为只要基层组织动员实施的项目,肯定上级或者通过某渠道给基层组织“好处”。如臆断民选干部存在保护某部分或者要从项目中“赚钱”。此外,基层组织有着行政化和自治化不协调的倾向。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针对我国国情而定,具有普遍性,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各种政策执行“一杆子”到基层组织,基层组织与群众间协商、自主、自治氛围难以保障。

2协调

传统农耕思想融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虽有冲突,但也有其协调性。

2.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调和剂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开始关注美好生活。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基层公共服务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些“新”的东西正在不断地被老百姓所接受。“东流”的劳动力返乡更易接受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对而言,他们的种植收益剩余要小得多甚至不存在种植收益剩余。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家乡相对于东部而言,正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劣势,不管是技术水平、思想转变还是农产品增加值等方面,都处于偏弱的地区。

2.2集约规模化是家庭承包经营发展的规律使然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农户的土地经营和使用上,农户种植收益剩余产生的根基也是土地经营和使用上。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有效提升土地在生产力调整上的灵活性,实现自给自足,激活农村市场和农民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大改观。此外,农村劳动力外流,也致使农村土地利用率骤减。究其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自给自足,在一定条件下投入的成本不能再创造更多的效益时,又由于主要劳动力流出,在农村种地的劳动力则会投入相对更多的成本,导致规模不经济。由此,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就需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的前提下,进行流转,集约化、规模化使用。实质上是土地和农户这两种生产资料在适应新的生产力,并自我调适。

3困境

坝区产业调整在传统农耕思想下推进也存在着困境。

3.1政策执行缺乏时间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难题在于产业问题,产业兴旺是基础。在当前的农村,产业要兴旺,规模化使用土地,集约化使用资源是最佳出路。由于农户根深蒂固种植收益剩余的存在,农村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土地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思想在短时间内农户难以认可,致使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缺少应有的时间阈。一方面,农户难以改变种植习惯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塔西佗”陷阱使留守在家的农户难以短时间内破除。因此,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应有一个时间阈,让农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3.2消耗农闲供给侧不足

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在知识结构、劳动力水平、对新事物认知程度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农闲时间的利用多数是以维持家庭生计而消磨。消耗农闲时间的相对条件不足,加之在乡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比如农村较少有地方供给给农户用于农闲时间休息游玩。实际上,现有条件下的农村,土地种植面积减少以及交通条件的便利等原因,农闲时间相对充裕。长此以往的农闲时间消磨模式不利于农户的健康社区交往,进而不利于政策理解上的共鸣,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政策的执行。

3.3打造“三农”工作队伍有难度

党的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这支队伍要求是能扎根基层,热爱基层,关键是要懂农业懂技术。在当前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配备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在各村社区,但并未真正的下到基层,走到农户身边解决实际困难。留守在家的劳动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技术、理解新知识等方面是心有力而气不足。此外,“三支一扶”等项目类的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流动性较大。此外,镇乡一级在财政实力、培训资源等方面都不雄厚,难以陪就一支真正的“三农”工作队伍。

3.4政绩观导向有偏差

一个好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绩观的导向尤为重要,导向偏离正方向则难以实现政策目标。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需对照各级实际,对接省、市要求做好规划设计。如在坝区种植等方面的规划,要结合实际全面调研,比如土质的酸碱性、属科适应、种植选择等方面,要做好事前充分准备。依据各个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各异,基础设施、土壤性质等方面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做好规划和产业布局和设计。宏观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普遍性,政策在推进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选好产业时,明确指标,使产业与指标相得益彰。一不小心,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会陷入简单的为完成“指标”“任务”而完成“指标”“任务”的怪圈。

4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拟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破解两者的冲突和困境。

4.1创新基层治理,引导政策深入

党的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结合“三治”创新基层治理,一方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传统中寻找切合自身实际的典型,将政策学以致用,以自治为突破口,发展新型农业;另一方面,以法治为保障,一是确保农户的利益,二是正确引导农户依靠科技兴农,走现代化法治乡村之路;再一方面,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作用,以德治为规范,充分发挥乡贤和农村知识青年的作用,引导学政策、用政策良好氛围的构建。

4.2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激活农闲经济

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激活劳动力的创造性,首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其智慧,健全当前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剩下的劳动力构建新型乡村文化,从而带动或者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在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它是一种新型乡村文化产生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关系的良好平台。把农闲时间调配好,利用好,有助于一系列政策的推广和落实。

4.3人才振兴,培育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农民的收入有没有增加,传统农耕思想下的耕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再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传统的农耕思想的弊端,一方面是更换种植低效率的农作物,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再一方面是做好产销对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都需要新型人才,而且要长时间留在基层,有一颗为基层作奉献的心,懂得农业,懂得农作物的生长习惯和懂得农产品的市场规律。此外,不仅仅是外来人才扎根基层,还要培育当地农民,让农民掌握技术。

4.4转变政绩观,切合实际发展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和农户在思想层面的接受,各级要自觉警惕“表功”的政绩观,摒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从地方实际出发,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方案,自觉抵制简单对标对表完成任务或者应付检查的不良工作作风。凤冈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双有机”发展理念为核心,“双有机”是凤冈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探索的一条切合凤冈实际的兼容生态和发展的县域特色[4]。深挖和提炼核心经验,依照产业“八要素”的方式来发展,做到资源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微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朦.“塔西佗陷阱”形成的社会心态因素及解构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农业大学,2018.

[4]李坤梁,周湛湛.贵州凤冈:“双有机”战略的历史逻辑考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9):27-30,32.

作者:李坤梁   单位:中共凤冈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