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艺美术史教学革新

工艺美术史教学革新

工艺美术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凝聚了古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如果只注重作品分析,忽略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就会割裂工艺美术与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宋代瓷器、明式家具皆与中国士人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详细阐述中国士人的性格与精神,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宋代瓷器、明式家具所富有的美学特质。以审美统领工艺美术史教学,阐释造物之美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更好地从微观看宏观,再从宏观看微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强调工艺美术的审美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其艺术设计理念,从而提升作品的民族精神内涵。

实践性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工艺美术史的积极性。在当下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许多学生对史论课程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史论没有用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应该着眼于艺术设计实践,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契合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图形时,就可以和当下的海报设计结合起来,运用一些成功的案例,探讨传统图形对当下艺术设计的借鉴作用。海报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图形的借用、组合、融合、延伸等手法,把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许多海报就有效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图形,并延伸出许多新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改革传统考试方式,加强课程的平时考核与实践教学,布置一些以传统工艺美术图式与理念为立足点的设计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深刻理解、不断发展。课堂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一种惰性知识,它只有在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中才能被激活。为了促进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我们设计学院开设了“中国传统工艺”实践性课程,让学生熟悉传统工艺制作流程与技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加强对工艺美术史学习的条件性情境的创设,会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流程的直接感受,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意义的自我建构。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只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内驱力和创新力,才能有效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史在艺术设计中的积极作用。

方法论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当下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需要加强方法论教学。对视觉心理学、符号学、图像学、传播学等艺术理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重新阐释,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当代视觉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研究学派和理论成果,众多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论述了自己独到的发现,这些视觉艺术理论与研究方法如果被有机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与研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视觉心理学上的代表人物,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把格式塔心理学运用到视觉艺术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平衡、形状、空间、光线、色彩、动力等视觉元素,并认为视知觉本身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为媒介的思维。阿恩海姆的视觉心理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图形研究和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的科学,其理论对工艺美术教学、视觉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分析工艺美术作品时,我们不仅要熟知作品的工艺特征,而且要挖掘工艺作品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信息传达效果与深层意义。图像学在西方美术史研究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强调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文化意义的研究,它同样可以指导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与教学。通过“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我们可以深度追寻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思维的联想,广泛搜寻记忆储存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发散性思维具有想象性、变通性、创造性的特点,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创新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想象不仅对科学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进行艺术思维的基本手段。变通性是指思维要灵活,能够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要求学生具有一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是说发散性思维能够突破传统观束缚,求新求变。艺术设计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过程,设计者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创造力。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通过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活动,把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感知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发散性思考。例如在讲述原始彩陶纹饰一节时,在分析半坡类型鱼纹、庙底沟类型卷叶纹、马家窑类型旋涡纹图形特征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构成图形的线条剥离出来,深度探析这些线条的视觉心理与情感内涵。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切身体验,从而总结出直线给人一种理性、简洁的美;柔和的曲线给人一种飘逸、流动之美;强烈的曲线给人一种激情、放逸之美。继续发散性思维,可以联想到现代主义建筑、罗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中线的形式特征。在工艺美术史教学中,发散思维还要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无限想象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分析,从而做到一张一合,相得益彰。

启发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许多新鲜有趣的问题需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构建,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方法创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激励学生对一些工艺美术现象要多问个为什么,多比较,多角度思考。我们在进行中国工艺美术史专题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自进行专题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加以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其中有待发掘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当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较适用于这一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所长确定研究专题,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跟上学术研究前沿。工艺美术史教学应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中融会传统文化的能力。

作者:孟宪伟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