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油茶病虫类型调查

区域油茶病虫类型调查

本文作者:伍建榕1穆丽娇1林梅1杨光富1付文1段成波2作者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2.云南省腾冲县林业局

红花油茶Camelliareticulataf.simpexSealy又称腾冲红花油茶,系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云南山茶的原生种。腾冲县是云南山茶的故乡,红花油茶和大树杜鹃为世界之冠,也是云南特有的山茶种类。红花油茶树姿优美,花大色艳,着花数多,开花期长,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观赏植物,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1]。以红花油茶种子作为原料精制而成的茶籽油是一种优质耐储藏的食用油,其色清味香,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几乎不含胆固醇、芥酸和山俞酸,而富含维生素E和山茶苷[2],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省被誉为“东方橄榄油”[3]。此外,从红花油茶种子中提取的生茶油还具有驱虫和杀虫作用。该地区有着千年以上的野生山茶古树群落,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和保护价值[4]。随着国家对经济树种的重视,大规模人工栽培的红花油茶发展迅速,并且多数为人工纯林。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红花油茶树病虫害的发生随之上升。本文是对我国滇西红花油茶的重点分布区和主要栽培区进行的病虫害种类调查并提出的建议。

1材料和方法

1.1调查时间和地点

2009—2011年分4次对红花油茶的主要分布区和种植区保山地区腾冲县的8个乡及德宏州梁河县的10个乡进行了调查。

1.2调查方法

以踏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查以标本采集,了解危害程度为主;专题调查,每个县至少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方6个进行逐株调查,每个样方的株数不少于30,对大量发生病虫害的寄主进行病情指数及危害程度调查;野外收集标本289份,通过室内保湿和分离培养进行病原及虫害鉴定[5]。病害分级标准见表1,2。

植株发病率(%)=病株数/调查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病级株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值)×100[6]

2结果分析

2.1对保山地区腾冲县8个乡及德宏州梁河县10个乡红花油茶主要分布区和种植区进行了调查,各类病害发生面积1333.4hm2,褐斑病、疮痂病、枝枯病等各类病害引起大量叶片脱落和枯枝现象,其中95%的落叶带有病斑。133.4hm2苗圃地中的油茶饼病发病株率68%以上,炭疽病发病株率58%以上,落叶量为32%,未落叶中有15%~20%的叶面带有病斑,比正常年份产果量减少38%,严重影响红花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各种病害发病率详见表3。

2.2病害病情指数调查结果

详见表3。

2.3病虫害鉴定结果

2.3.1病害共23种,分述如下。

1.茶猝倒病

症状

有种芽腐烂、猝倒和立枯3种类型[7]。种子或幼芽未出土时受侵染而腐烂。在幼苗期发病,地表或地表下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黄褐色,缢缩,可向植株上下部扩展,呈线状。病势发展迅速,组织崩解,幼茎即萎蔫倒伏,但短期内叶边呈绿色。环境潮湿时,在病部及其附近土面长出白色绵毛状霉,即病原菌的营养体。少数根部附着有黄色黏液状物的是由细菌侵染所致。

病原

镰刀菌属的Fusariumsolani,腐霉属的Pythiumsp.和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solani,并有少量的细菌黄单孢杆菌Xanthomonassp.。病原菌属弱寄生菌,土壤习居菌,多生存在土壤表层,在植物残体中能长期保存。可单独或同时侵害苗木。在幼苗期可连续多次发病。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蔓延,以厚垣孢子、菌核和卵孢子越冬,随雨点飞溅,或孢子随气流传播,扩大危害,造成流行。

2.褐斑病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和小枝。病斑从叶尖、叶缘等部位发生,初黄褐色,小斑聚集在一起呈现不规则的大斑,颜色加深为暗褐色,斑内有许多黑色小点;未枯尚有正常叶的小枝向阳面表皮渐变淡褐色,其上的小黑点有银色光泽。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拟盘多毛孢属的格皮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guepini(Desm)Stey。

3.叶枯和枝枯病

症状

受害小枝尚绿,鲜活,有小黑颗粒,一年生至二年生以上的活枝上均分散有这种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处于枝条中部的花芽易感病枯萎,枝条顶部靠近花萼处的叶片也易感病变枯,开花期小枝易枯。花蕾、鳞片和附近的叶片或花梗等也易迅速干枯死亡。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多毛孢属的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afunereaDesm.。

4.炭疽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嫩梢和果实,老叶叶缘易受害。初期病斑为淡褐色小点状,渐扩大成褐色大斑,最后形成灰白色枯斑,在病健处有一紫褐色微突起的环纹。靠近环纹有轮生或散生黑色小点,潮湿时小点上有淡粉色黏液(分生孢子堆)。腾冲地区红花油茶在5月份花谢后抽新枝,常出现新枝梢青枯死亡,俗称“跳枝”。取回保湿24h,即可见死梢基部有橘红色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堆。

病原

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疔座霉科,小丛壳属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在病组织上常见到无性态,即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菌目,毛盘孢属的山茶毛盘孢ColletotrichumcamelliaeMass.。

5.云纹灰斑病

症状

叶上产生近圆形灰褐色病斑,待病斑近于干枯时,中心灰白色斑块上生有云纹状排列的稍大的小黑点,有光泽,为分生孢子盘;小的黑点是埋生的分生孢子器。病健交界处有褐色突起分界线。病枝梢上有黑色小裂纹,花芽鳞片上有不明显的黑斑,近于成熟的果实易开裂,且裂口很快变黑,病果上密布分生孢子盘。

病原

腔孢纲,球壳孢目,茶生叶点霉Phyllos-tictatheicolaHara和黑盘孢目单毛孢属山茶盘单毛孢MonochaetiacamelliaeMiles两种真菌,常共同侵染在同一叶片上,形成不同病斑或同一病斑。

6.灰斑病

症状

病斑初为圆形、半圆形,黄褐色,周边呈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后期边缘稍隆起,褐色。叶正面病斑内有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盘)。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单毛孢属的坎斯盘单毛孢Monochaetiakansensis(Ell.etBarth.)Sacc.和山茶单毛孢M.camelliaeMiles。

7.煤污病

症状

嫩枝和叶片发病初期产生黑色霉点,霉点逐渐增多沿主脉扩展(也沿蚜虫和介壳虫繁殖后发展的方向),严重时发病部位形成一层黑色烟煤状膜,可以揭下来。用放大镜有时可见到黑色针状物。

病原

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小煤炱目,山茶小煤炱Meliolacamelliae(Catt.)Sacc.和腔菌纲,座囊菌目,煤炱属的富特煤炱CapnodiumfootiiBerk.etDesm.。

8.饼病(茶“桃”病)

症状

嫩叶、嫩梢被害后,显著增大和加厚,约为正常者4倍以上,颜色变淡,病斑畸形易脆裂,畸形病斑上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还危害花器和子房,子房感病后呈畸形发展,肿大如桃,初为白色,间或出现褐色龟裂纹,最后变为黑色腐烂,常称之为“茶桃”或“茶苞”。

病原

担子菌亚门,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的网状外担子菌ExobasidiumreticulatumItoetSaw.和山茶外担菌ExobasidiumcamelliaeShirai两种真菌。

9.枯斑病

症状

病叶上有近圆形病斑,中央部分呈灰黑色,具深褐色微隆起的边缘,有时病斑呈轮纹状。叶背病斑黄褐色,边缘深褐色,中央有灰黑绒毛状病症[8]。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交链孢属的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

10.疮痂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嫩叶正面出现微凹陷的许多小红点,叶背相应部位呈现出许多凸起的油渍状木栓化小斑。有时2~3个小斑汇合,甚至几个至十几个小斑汇合成不规则的稍大些病斑,显现出叶背粗糙发红“麻疹”状,继而干燥破裂坏死。在每个油渍状小疱斑上有小形的不明显小灰点(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很小,易脱落,叶背湿润时可见粉红色黏液。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痂圆孢属Sphacelomasp.。

11.叶枯病

症状

病斑从叶缘开始向中间扩展,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有深褐色线圈状纹。病斑中央微凹,其内散生小黑点,小黑点突起于叶表皮上。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色二孢属的格皮色二孢DiplodiaguepiniDesm.。

12.半边疯病

症状

病斑多在树干基部或中部,初期树皮微下凹,逐渐烂皮,木质部露出并变色干枯,后在发病部位出现一层白色硬膜状物(病症),病斑明显下陷,周围常有1~3层愈合组织。故又叫白皮干枯病,白朽病或称烂脚瘟。

病原

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伏革菌属的碎纹伏革菌CorticiumscutellareBerk.etCurt.[9]。

13.枯梢病与叶斑病

症状

只侵染顶梢花蕾、花朵或叶片,在枯死的二年生枝梢尖端约2cm处有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的病斑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有不规则形,病斑正面色淡,背面褐色,内有小黑点。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二孢属小壳二孢AscochytaminutissmaPass.[10]。

14.叶斑病[11-12]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在叶尖、叶缘呈现不规则形灰白斑。在病健交界处有褐色的边界线,在病叶正面病斑的中心处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盾壳霉属的掌状盾壳霉ConiothyriumpalmarumCda.。

15.枝枯病和叶斑病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小枝。病斑半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灰褐色,斑面上有细纹或轮纹(病状),其上有小黑点或小红点;小枝上病斑椭圆形,稍下陷,斑面密生小红点(湿润时)。初萌发嫩枝感染时产生青枯(俗称跳枝),枯叶不落,贴在小枝上。在小枝上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灰白色斑并干枯,病斑上部枝条或枝梢枯死。后期病部可见散生的小黑点(病症)。有时两种病原混合侵染[13]。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的胶孢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和球壳孢目,小穴壳菌属的多主小穴壳菌Dothiorel-laribisGrossetDuggar。

16.梢枯和灰斑病

症状

病枝尚绿,有时表皮带木栓层,病枝内部仍绿(即小枝是活枝),病枝上部花蕾可正常开放。这种小枝的向阳处变灰白色,枝上有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花谢后不久,小枝逐渐枯萎死亡。

病原

腔孢纲,球壳孢目,大茎点属的茶生大茎点霉MacrophomatheicolaPetch.。

17.小圆斑病

症状

叶片正面产生近圆形、稍隆起、褐色、中央有明显的侵染点(深色)的病斑,病斑有一圈黄色的晕圈,病斑直径4~8mm不等[14-15]。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的茶尾孢Cercosporatheae(Cav.)Breda。

18.藻斑病

病症

在革质的病叶上生有铜钱状微凸(相应的另一面微凹陷)的大小不等的小圆形硬斑,最大直径约15mm,在柔软的非革质病叶上,圆形斑凸凹,坚硬程度较小。病斑呈灰绿褐色、灰白色、黄褐色,老病斑呈灰褐色、深褐色。病症在表面呈毛毡状(毛发状游动孢子囊梗,上着生游动孢子囊,囊内有游动孢子),上面有略呈放射状细纹。病害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危害严重。

病原

绿藻门的寄生性红锈藻Cephaleurosvi-rescensKunAe,异名C.parasiticusKarsten。

19.病毒病

症状

病叶变小变形,微微皱缩,黄绿斑驳色彩鲜艳。无病症。

病原

山茶叶黄斑病毒Camelliamottleyellowvirus(简写CYMLV)和山茶花叶病毒CamelliaMo-saicVirus。

20.花腐病

症状

花瓣受害初期边缘出现不太清楚的黄色退绿斑,叶背在湿度大时出现密集灰白色绒毛状霉层,霉层渐变为紫灰色。病害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卷曲,干枯早落,花朵提前萎蔫,病斑处有灰色绒毛状物。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褐孢霉属的褐孢霉Fulviafulva(Cooke)Ciferri,又名Cla-dosporiumfulvumCooke。

21.缺素症

症状

无病症。病叶呈网斑状黄化,叶肉退绿,叶脉仍保持绿色,形似网状。植株生长受抑制,呈营养不良状。

病因

由缺素引致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土壤中缺铁或硼等元素。

22.白绢病

症状

苗木和成株受害后根部皮层腐烂,导致全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受害根茎表面产生白色菌索,并延伸至附近的土壤中,后期病根茎表面或土壤内形成油菜籽似的圆形菌核,引起苗木、幼树死亡。

病原

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Gurzi。

23.果实黑斑病(落果病)

症状

果实发病局部变为黑褐色,后期在病果上有黑色近圆形的较坚硬微凸的疤,又称黑斑病、黑疤病。引起大量落果,即使没有落果也大大降低果实出油率。

病原

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的油桐球腔菌Mycosphaerellaaleuritidis(Miyake)Ou。

2.3.2虫害

主要的有5种,分述如下。

1.红花油茶广白盾蚧Pseudaulacaspiscockerelli(Cooley)

又名广菲盾蚧、考氏白盾蚧、臀凹盾蚧等,属半翅目Hemi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分布及危害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及北方温室。危害山茶、广玉兰等100多种植物。成虫、若虫固定在叶片和小枝上刺吸汁液,致使叶片褪绿,呈黄色斑点,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还引致煤污病发生[20]。

2.丽星天牛AnoplophoraelegansGahan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nae,星天牛属Anoplophora。分布及危害分布在云南省各地,以幼虫钻蛀根茎部危害,主要蛀蚀木质部[22]。

3.长管蚜Macrosiphumsp.

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分布及危害以成、若蚜群集于新梢、嫩叶、花蕾刺吸汁液,致花蕾和幼叶不易展开,花型变小,新梢生长缓慢,其排泄的蜜露易诱发煤污病。

4.油茶宽盾蝽PoecilocorislatusDallas

又名茶籽盾蝽,半翅目Hemiptera,盾蝽科Scutelleridae。分布及危害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为害红花油茶、白花油茶和茶。油茶宽盾蝽主要为害茶果,无果期也为害幼嫩枝叶。成虫和若虫吸食果实中的油汁,影响果实发育或降低产量及出油率,吸食造成的伤口容易诱发油茶炭疽病,造成大量落果或种子干瘪。

5.油茶象CurculiochinensisCheveolat

鞘翅目Lepid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象虫亚科。分布和危害幼虫在茶果内蛀食种仁,引起果实中空,幼果脱落,成虫以咀嚼式口器啄食茶果,影响茶果产量和质量。成虫还能取食嫩梢表皮,致嫩梢枯死。

3讨论

腾冲红花油茶自然分布范围仅限于滇西山地及滇中高原,其中尤以腾冲为多;通常分布在海拔1700~2300m,生长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林下,该立地条件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或上层乔木树种逐渐郁闭的成林下。成片的红花油茶分布较少,病虫害大发生的机率较低。但人工纯林大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大。由于经营管理粗放,不能及时施肥,抚育措施不到位,林下灌木丛生,植株长势弱,茶籽产量低,并且大部分红花油茶被生长较快的其它乔木树种覆盖,光照不足,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势必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稳定的、健康的人工林生态系统,使营造的红花油茶林形成近自然的人工林;其次,要考虑筛选抗病虫的种源和在种苗调运过程中加强检疫工作,提高油茶树人工林本身的抗病性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第三,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从建基地开始将病虫害预测预报与营林技术工作同步进行,早发现早防治。

现调查鉴定的油茶病虫害多为当地红花油茶品种普遍发生的常见病虫害,一般在自然分布的红花油茶林中不造成重大危害,但由于经济林树种的大量需求、新品种的培育及外地种源的大量引进,尤其是单一品种的大量种植,部分病、虫害可能发展到流行程度,如苗期的猝倒病、油茶饼病及油茶落果病潜在暴发的危险性很大;油茶宽盾蝽、油茶象危害严重,引起大量落果,需要特别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