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都市森林有害生物形势及防治策略

都市森林有害生物形势及防治策略

本文作者:闫峻1王焱2闫甄珍3谭宏利1作者单位: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2.上海市林业总站3.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良好、迅猛的发展势头,城市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在为人类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0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各地蔚然成风,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城市森林建设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已成为当今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城市森林的建设,还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作者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城市森林建设现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1城市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城市森林是指包括各种绿地在内的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城市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多,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城市植物群落包括名木古树、露地花卉、草坪、散生乔灌木、行道树、斑块状绿化区、景观植物群落、公路绿化区等[1]。城市森林建设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但由于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晚,目前多数中心城市的城市森林是以名木古树、露地花卉、草坪、散生乔灌木、行道树、斑块状绿化区、景观植物群落、公路绿化区等为主,构建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远自然性和反自然性。因此,目前我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历史上没有原始森林,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农村“四旁”植树、栽种竹园等为主。60年代末至70年代,随着水杉的大面积推广,郊区结合改土治水、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建设了一批农田林网。80年代中期,按照“多树种、多林种发展,林果花综合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以经济果林为主的经济林发展,先后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果品、蚕桑和花卉生产基地。

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郊区10个区(县)开展以沿海防护林为重点,以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河道绿化、镇区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平原绿化达标活动,形成林业建设高潮。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林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为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快“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以林养林”、“以房养林”、“以项目带林”等政策,极大激发了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积极性。2003年启动实施的《上海城市森林规划》确定了“生态城市,绿色上海”发展目标,实施了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防污染隔离林、大型生态片林、经济林等六大重点工程,城市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初步构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框架。截止2010年,城市绿地面积已达12万hm2,林地面积9.9万hm2,森林面积7.9万hm2,森林覆盖率12.58%。

随着城市森林建设步伐的加快,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加之对外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绿化植物的大量引进和木质包装材料的大量流入,成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传播的重要渠道。据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市绿化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余种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种,其中重大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已达到20种[2]。1994年在中心城区发生的美国白蛾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市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1989年与1998年崇明东平林场暴发的油桐尺蠖和茶尺蠖对水杉造成了严重危害。2000年松江区发生的松材线虫病导致佘山“九峰十二山”的松树全军覆没,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遭到极大破坏。2001年发生的双条杉天牛造成青浦区千余株中山柏受害枯死。2003年奉贤区桃潜叶蛾发生严重危害,导致黄桃几乎绝收。2004年松江新桥地区发生红棕象甲,造成1000多株加拿利海枣死亡。2005年在上海市部分地区发生的斜纹夜蛾、橘小实蝇等食叶性害虫危害,对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煤污病、悬铃木白粉病、水杉赤枯病、方翅网蝽以及舟蛾类、刺蛾类等食叶性害虫每年都有较大面积发生,常出现树叶枯黄、树叶被吃光的景象,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也影响市民生活。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大米草等外来有害植物发生危害加剧,已成为难以根治的有害生物。

2城市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2.1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随着城市绿化造林的快速发展,绿地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外来引进植物多,加之经济快速发展,贸易不断增加,有害生物随木材、木制品及各种种质材料极易远距离传播,为各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也给检疫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和挑战。

2.2常发性病虫危害加重

除城市森林公园外,大多数城市森林的植株不能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抗御有害生物系统,城市森林生长所处的环境空间相对恶劣,严重影响了植株长势,削弱了植株对有害生物的抗性,致使一些本土常发性病虫害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

2.3次要性有害生物暴发成灾

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和建筑增多,机动车尾气污染加重,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和日益频繁的人为活动影响等,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下降,一些次要有害生物暴发成灾。在北方许多城市杨树烂皮病ValsasordidaNit、钻蛀性害虫的大量发生,导致树木枯死的例子极为频繁。

2.4大树和草坪受害加剧

近年来,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大树进城较多,野外已生长多年或几十年的大树移植城市后生长势衰退,抵抗有害生物能力大幅降低,形成了新的危害源。有的城市绿化大量种植草坪,造成草坪病虫害发生加剧,不仅影响了城市森林生态形成,也增加了有害生物防控难度。

3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管理问题分析

3.1检疫监管漏洞大

城市是人流物流高度发达的地域,交通十分便利,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频率高。对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任务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农林部门多头负责,存在内外检衔接不够、信息不畅通、部门配合不够的现象,致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检疫监管存在很大漏洞,导致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剧。

3.2监测预警不到位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公园和林木属城建部门管理,但相对缺乏有效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和监测手段,致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不能及时发现,很难做到“治早、治小”,使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处于被动救灾的境地。

3.3应急防治基础弱

全国大中城市基本上缺乏城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效机制,缺乏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药剂储备,无法及时扑灭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决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采取无公害措施,但目前许多城市中有害生物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尽管生物农药的用量在逐年上升,但可选择的生物制剂种类较少,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小片单株施药防治费用较高,其人力和防治成本的投入是城郊、山野、田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同程度的几倍乃至几十倍,防治效果受到影响。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城市后,如不能及时扑灭,就有可能向城市周边的大面积森林迅速蔓延,后果较为严重。

3.4协调机制不健全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涉及林业、农业、城建、公路、园林等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协调机制。多数中心城区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属于城建和园林部门的职责,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城郊和山区的有害生物防治,难以对重大有害生物进行统筹防治,极易造成防治死角,加剧了有害生物蔓延扩散,带来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隐患。

4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4.1统筹规划,营造健康森林

在进行城市森林建设时,必须针对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的特殊性分类规划,分类施策。城市森林可分为城市周边山地森林、城市防护林、城区大型林地、小区绿化林地、行道树、风景树(古树名木)等,要实现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必须从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设计抓起,在规划设计中除充分考虑景观效果外,应突出注重生态效果,要根据分类规划、分类施策原则同期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规划,从有利于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角度,合理搭配物种,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绿地独特的生态群落中各种有利因素。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做到适地适树,这是保证城市森林健康生长及提高抗性的前提。

4.2加强检疫监管,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

加强植物检疫,是有效控制城市森林中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检疫基础设施,加强检疫隔离试种苗圃、检疫检查站、区域性检疫除害设施和检疫执法专用车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提高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绿化林业工程复检复查和引种审批工作的规范化,全面实施报检制度,从引种、隔离试种、检疫检验、除害处理等环节入手,有效防范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异地传播。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检疫鉴定、风险评估制度,把城市森林有害生物诊断纳入全国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网络体系,提高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封锁能力,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加强对涉苗涉木企业和单位的检查和监管,适时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反防治检疫法律法规行为。加强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沟通协作。相邻城市间应开展区域性联检工作,建立联检机制和检疫登记监管制度,严格有害生物的源头管理。建立与农业、质检、建设、交通、铁路、公路、水利、工商、出入境管理等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3加强监测预报,力求做到防控重心前移

完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部门的基础设施,加强重点园林区位、名木古树地域和主要街道(乡)监测预报点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以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心为龙头、以城市监测点为基础的测报网络,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通过数据积累和分析,建立比较完备的、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模型,对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发展做出精准预报,实现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立体采集、网络传输、自动处理、智能预报和科学决策。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事件应严格实行周报告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工作的绩效考核,确保不出现漏报、瞒报、虚报情况。多渠道扩展监测预警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预警、预报信息,指导防治工作,扩大预警范围,做好延伸服务。

4.4加强应急防控基础建设,提高救灾减灾能力

根据目前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的现状,应重点配置现代化机动喷药机械设施和单株植物注射设备,以满足灾情除治需要,提升防控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灾情的综合水平。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应大力推进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应注意城市天敌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使用微生物农药,充分发挥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对人类安全、控制作用比较持久等优点,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信息素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必须对城市森林有害生物进行药物治理时,应尽量选用只对靶标生物起作用的药物或施药方式,原则上只选用无公害农药。这样的药物治理方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扰动小,有利于施药后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健康。

4.5强化科研推广,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需要开展科学研究。1)城市森林物种选择和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城市由于生态环境质量差,受人为干扰大,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弱,选择适宜的林木品种、加强引进品种的风险评估是预防城市森林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城市绿化植物应以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为主。外域特色植物应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以丰富城市森林的多样性和美观性。以上海市为例,要加强国外引种隔离试种检疫、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等技术研究,特别是要抓紧进行世博工程绿化建设引进大量苗木的后评估工作。2)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研究。一种有害生物在城市森林中的发生危害和其在林区的发生危害不尽相同,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种类普查,开展主要成灾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研究是有效防控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基础。3)有害生物与城市生境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城市生境与森林生境有很大差异,做好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必须要分析城市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合物候观测和气象等资料,研究探索城市森林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其与生境的互作机制,从而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4)加强城市森林有害生物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根据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特点,应设立专项课题,加大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快速准确检验鉴定、精准施药、生物防治等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技术在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推进信息素等新药剂的研制和应用,加大微胶囊缓释、静电施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科技含量。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都市心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