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农校教育资源配置完善

高等农校教育资源配置完善

一、高等农业院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1•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1999年高校扩招后,农业高校的生师比迅速提高,大约从1998年的10-11∶1提高到18-20∶1,有些农业高职院校和地方性新建院校高达30∶1。同期的美国是14•2∶1,国际经合组织国家为14∶1。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生师比14∶1为优秀,16∶1为良,18∶1为合格。农业高校中农科在校生比例迅速降低,据初步统计,2003年我国农科招生90950人,年在校生270974人,仅占农业高校在校生的30%左右。而同期的专任农科教师大约为21000人。农科专业师生比为1∶13。而美国的一些大学的农科专业师生比仅为1∶7或更低。农业高校中生源结构发生变化,表现在:进入农业高校中的考生中低分段学生多,选择非农专业的学生多,女生比例持续提高。农业高校农科类毕业生的工作选择趋于城市化、非农化,农科与非农科毕业生就业于农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比例呈逐年降低态势。

2•教师队伍比例不合理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行政本位和后勤本位使农业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数量减少,在一些农业高校一线教师仅占40%或更低。盲目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者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农业高校的职称杠杆作用以及农业科研的特殊性,使教学一线教师的比例下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研究轻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团队中教师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差距不断拉大,实践教学队伍出现从数量、结构、配比和质量上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现象。由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形成需时长、难度大、条件差,以及校内政策因素的影响,致使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多集中在理论的探讨和实验室内的研究上,诸如基因克隆、分子机理等领域,而深入基层农村研发现代农业技术和技术推广的青年学者越来越少。另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不合理的现象在各个农业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这都是资源未能最优配置的反映,其实质是资源浪费或资源闲置。这些从规模、结构和效益上分析都为不经济的现象。

(二)财力资源配置问题

1•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配比的结构性失衡。农业高校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扩招后农业高校可谓百业待兴,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只能是首先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办学的基本要求,而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则少得可怜,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农业高校生均四项经费投入仅占15%左右。行政权力制约了教育经费在部门间、学科间、专业间的分配不平衡。非农学科由于新办和发展需要,需要投入的经费比例越来越大。学术权力制约了学科内部资源在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团队间分配的不平衡。

2•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农业高校内部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农业高校内部教育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监督不力。农业高校内部教育经费的年度预决算多实施行政论证与决策,缺乏专业性的论证。农业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对农业高校的办学实践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内部财务管理上、资金使用结构上的不合理和浪费。

(三)物力资源配置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限制了农业高校办学功能的有效发挥。我国多数农业高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建筑面积和教育部标准比较还有较大幅度的差距,实验室由于面积不足而减少实验内容的情况时有发生,晚上上课也很普遍。多数农业高校学生宿舍、食堂、风雨操场建筑面积紧张,421住宿标准难于实现,食堂开饭点人满为患,有些学校因无风雨操场而出现恶劣天气时的体育课被迫停上和终止。我国独立建制的37所农业高校中,大部分都有校内农场,近年来由于扩招扩校,使其面积迅速下降,或者转移至农村,或者已经没有校内农场,即使现存的也由于投入很少没有田间教室、没有现代化的设施、管理机制不完善而不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能源及其节能设施陈旧和欠配套造成校内资源的过度浪费。我国农业高校大多数建校50年左右,校内多数建筑尚在使用,地下管网老化现象异常严重,跑冒滴漏想象时有发生,同时新老建筑之间的设施不配套,新楼老管道、老楼新管道纵横交叉,缺乏标准化和操作性,使节能管理处于困难境地。

3•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及其管理的效率降低。农业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为了发展争抢有限的资源和对资源的封闭管理,致使教学、研究机构重复设置、设备重复购置。由于重复购置和封闭管理造成设备利用效率低下,世界银行曾经对我国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利用率做过统计,结果小于60%。另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低于15%。设备购置管理存在着论证不充分,验收不具体,考核无标准的现象。在物资设备日常管理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账目、卡片、制度、负责人不健全,放置、借用、转账、定额、回收、维修不明确的现象。

(四)无形资源配置问题高等农业教育的无形资源包括学科与专业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声誉资源、文化资源等等资源。这些资源是资源有限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内部组织形式的重要体现,如何配置和发挥效益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1•学科与专业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特色体现。有关专家认为,它不仅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其他资源要素具有统帅作用,而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又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的智力积累而形成。目前,在农业高校中,主要问题是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的物化形态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不够,在现行高校体制下其对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吸引和聚集的反作用较弱。2•信息资源泛指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文化、新技术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资源之一。在农业高校中,这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是,地方性院校在知识和信息生产主角和引领者的作用不强,其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加工、信息固化、信息储备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较大幅度的提高。3•市场资源指各高校在生源市场、毕业生市场、技术市场、产品市场上所处的优势地位和所占有的市场分额。在农业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生源市场和毕业生市场的衔接松散,与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符合度不高,引领农业技术市场的能力没有显现出来。4•声誉资源是凝聚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之中的力量,在相关市场上是高校的人力资源如生源和技术资源如科技成果的应力趋势。农业高校在加强自身建设,增加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声望方面和形象塑造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5•文化资源是高等院校经过长期的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和人文氛围,能显著体现高等教育组织的资源特色,农业高校在扩招后对已有的农科教育的文化氛围、治学理念、价值取向淡化,多科融合的教育观、治学理念、价值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尚需进一步的加强。

二、高等农业院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

(一)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资源配置效益是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优劣的衡量标准,其实质是通过优化和整合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产出,所以应在效率为主的原则下,提倡合理竞争。在农业高校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引导资源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团队等构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方面转移,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随着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和均衡发展的需要,尽量兼顾资源的均衡使用,做到效益和公平的统一。

(二)坚持规模与效益结合的原则有限的资源在适度的规模条件下才能产生优质的产品。教育也是如此。在农业高校内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立足于部门和单元如学科、专业、院系、实验室等实际,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理想的效益。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兼顾长远的原则高等农业院校内部资源的配置是学校办学管理的永恒课题,事关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要不断地优化和整合,所以,既要从学校的现实发展出发,又要有前瞻性,避免短期行为。

(四)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农业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一所农业高校也有其发展的特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受自身规律的影响,又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整合过程中,要深入进行充分地调研,科学地分析,多层次论证,制定资源配置的规划,同时制定有步骤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三、高等农业院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农业高校对实施教育资源优化的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高等学校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优化的具体体现,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有限配置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力求在学校内部和在办学的过程中,树立起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意识。高等农业院校应不断的树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是个系统工程,它由配置主体(政府、社会和高校)、配置对象(有形资源:人、财、物;无形资源:学科专业、信息、市场、声誉、文化等)、配置方式、配置规范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要受到外界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业高校在实施优化的过程中,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对资源的管理科学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对资源的特性、资源的需求量、资源的配置及其实施优化的途径、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等给予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对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出实施高校内部资源优化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划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提出加强三农建设和发展,并且强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等。我国新一轮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国家对教育尤其是农业教育的投入将不断地加大,所以高等农业院校要抓住机遇,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的指导下,科学地制定农业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使用的事业规划和工作计划,用以指导学校的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实施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1•以人为本,建立起规模、结构、数量、质量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高校的办学定位多数是为区域性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而且,生源多数来自为之服务的区域,就业面向也是区域性的。所以,高校在发展规模确定上,要建立起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的追踪调研、科学分析、多层次论证、准确决策、适时调整的工作机制。多数农业高校的发展规划中都强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惜重金挖掘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军人才、教学能手,但要看到办学过程中各类人才的使用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要求领军人物,同样也要求一般教辅人员,教辅人员中同样也有人才,所以各级各类农业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进、培养和培育具有数量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一流的各级各类人才,并使之形成团队,使之发挥最大的潜力。在高层次人力资源匮乏的今天,学校相关部门要对人才战略的实施赋之于高度的重视,建立良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部门要不断进行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创新,使学科专业内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既要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集聚人才,又要人尽其才。它对其它资源的集聚和激发的反作用力是不可估量的。

2•统筹全局,建立财力资源保障、统筹和监督的管理机制。首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点,在财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好长远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区别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要处理好项目建设的缓急程度。同时学科建设经费安排中重点要放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重点学科以及社会需求较大、成长性较强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资金安排重点要放在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身上,校园建设资金安排重点要放在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上,以满足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其次,强化财力资源的筹划功能。在财力资源管理中,力求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保证较快和足够的增长,以尽量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需要;持财权和执事权相结合,逐步实行绩效拨款和分配,作到有的放矢,把有限的财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再次,建立财务的监督机制。在高校资源配置中,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相对缺乏的农业高校要特别重视强化财务监督,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机制。

3•建立高校物力资源使用管理系统。随着国家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的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物力资源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高校所拥有的物力资源,无论是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然而,各级各类高校与物力资源管理配套的管理机制却严重滞后,因此,首先要建立对物力资源有效利用系统管理机制。在系统论指导下理顺固定资产之间的管理关系,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归口、归类管理,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系统,建立一整套具有科学合理性、严密性、相互制约性的配套管理机制。再次准确反映各种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严格执行计划审批、购人、验收、支出、登记等程序,引进“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管理机制。最后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构建高校物质资源配置信息系统,对高校物质资源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在形成比较科学的资源配置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配置。

4•制度创新,建立高校无形资源的管理机制。高校无形资源是学校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凝练和提升,多数高校开始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要素中,进一步注重提升学校的信息资源、产业和市场资源、声誉和影响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使学校的办学传统、理念、精神以及人才观、教学观和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其对外部教育资源的聚集的反作用力大大增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学校无形资源的管理工作;二是建立起学校无形资源管理的良好机制;三是从制度化建设上强化学校无形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使用效益;四是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源。

(四)绩效结合,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的评价体系

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的评价是资源持续配置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尽管它不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那样成熟,但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如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等。高等农业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设计,构建教育资源信息数据库,收集资源利用的相关信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校内资源优化和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进程设计指标权重、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另外,要建立定期评价和适时追踪评价相结合、依据资源评价结果调整资源配置的工作机制,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