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危机下农业发展策略

金融危机下农业发展策略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实际增速阶段性回升势头受到抑制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的回落阶段,年均增长率逐年下滑。2008年第三季度后,增速下滑趋势出现反转,农业经济开始进入增速回升通道,并最终实现全年增长5.5%。但是,进入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显现,我国农业增速转而掉头迅速下行,一季度实际增长率下降到3.5%,第二季度增速虽有所加快,但上半年的实际增长率也仅为3.8%。农业增速阶段性回升的势头明显受到抑制。

(二)出口比重高的农产品内外需紧缩“双碰头”,出口严重受阻、内销趋缓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部分出口比重高的农产品外需急剧萎缩,出口严重受阻。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降幅收窄,但出口总体下滑态势仍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1~8月,我国农产品累计出口同比下降8.1%。农产品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收入消费弹性较小,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但2008年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的主产农产品均出现了卖难问题,其中,内需缩减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小视。

(三)进口比重高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农业生产收益下降明显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据农业部监测,2008年9月份以来,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均由前期的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2009年8月份,在农业部重点监测的58种农产品中,有30种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6.2%。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下跌1.9%、12.5%、12.7%、2.3%。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挤压了农业生产收益,农户生产积极性受挫,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意向明显下降。据农业部农情调查,预计2009年全国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减少400万亩,下降2.9%,大豆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可能难以为继;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减少近1000万亩,降幅达11.5%;糖料意向种植面积减少67万亩,下降2.4%。2009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加大,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放缓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趋淡、竞争加剧,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续走低,经营风险加大,发展严重受阻,部分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更是大幅下滑。据调查,目前甘肃省227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中过半出现亏损,盈利的仅占30%左右,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感到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销售困难。另据吉林省农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省较大的深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实际开工率不足70%。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阻,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一是在市场前景看淡、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不足。二是龙头企业效益下滑,危机很快沿着产业链向签约农户传递,造成农户农业收入下降。三是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关停倒闭,影响到农民工就业,造成农民工资性收入减少。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空前宽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业改革发展列为会议主题,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过半涉农,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4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八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为我国农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金融危机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有利于加速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我国长期以来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是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有反复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我国部分农产品需求萎缩,迫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这为政府主导性的农业结构调整转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整提供了难得契机。

3.金融危机迫使国内外风险投资转向,我国农业利用内外资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大多数农产品需求是刚性的,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投资农业的收益比较稳定,这为境内外资金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我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经济基本面良好,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加之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使我国农业领域受到国内外资金的青睐。

4.金融危机调整全球生产要素,为我国引进技术、人才提供难得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出售技术的意向有所增强,这为我国掌握一批国外核心关键技术提供了可能。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一些大企业纷纷裁员或倒闭,国际就业市场萎缩,大量高技术人才需要寻找新的出路。由于我国经济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且长期以来对高端农业人才需求较大,更多的海外人才把目光投向我国,这为我国吸纳国外高端农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机会。

(二)挑战

1.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粮食普遍增产,市场供求关系由产不足需转为产大于需,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价格和消费者信心下降,国际市场对粮食特别是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减少,投机性资金大量撤离国际粮食市场,投资炒作因素推动粮价上涨的作用弱化,加之粮食贸易商融资难度加大,导致其推迟粮食采购,上述因素共同推动市场粮价下跌。另一方面,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大幅度提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这是支撑粮价上涨的政策因素。当前,我国粮食调控既要抑制粮价大幅下行,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在连续多年增产的高基数上进一步做到稳粮增收,又要防止因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引发的过度进口对国内市场产生严重冲击,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很大,保障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维持农产品高成本与高价格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为弥补农资价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支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又先后提高了小麦、稻谷、油菜籽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当前我国多数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今后继续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操作空间已经很小,继续维持农产品高成本与高价格的“两高”模式难度越来越大。

3.农产品进口冲击和外资并购加剧,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短期内持续走低,部分外向依存度高的农产品进口激增,冲击了国内市场,打乱了国内的农业生产布局,对农业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业领域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一些外资机构借机加快对我国粮油、生猪和乳制品流通加工企业的并购步伐,使我国保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难度加大。

当前我国农业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突出矛盾

(一)补贴粮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与扶持经济作物促增收的矛盾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推动了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但不容忽视的是,受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当前农业补贴的增产效应有下降的趋势,部分地区补贴的非农使用还造成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既补贴生产又补贴收购的“两头补贴”做法,因补贴方式欠妥,又造成粮食等部分大宗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然而,国家对经济作物种植的扶持却十分有限,不少地区经济作物种植意愿大幅下降。实际上,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贡献更大。

(二)托市收购保证种植业收益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的矛盾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采取了托市收购政策,但该项政策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成本。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价格走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方式消化新增成本,由此造成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对畜牧业发展而言,粮食“价高量少”还加大了畜牧业养殖成本,不利于养殖户增收。

(三)农业补贴的短期增产效应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单纯的农业补贴政策只会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和过度开发,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与环保、地力培肥脱节,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种农用化学物的使用以及土地的掠夺式利用,不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土地的生产力。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科学评估农业补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时调整补贴的方式和方向,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可能是空谈。四、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措施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农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农业生产、加工和贸易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鉴于此,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应该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整,重点着眼于消除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加快完善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针对性地实施农产品促销计划首先,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变化,建立起相关数据库和评估体系,同时参照国际标准法规和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加强对农产品进口的管理。其次,在加快落实当前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扶持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方式,减轻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压力。第三,增加农产品促销专项经费投入,在分析国外市场需求形势和我国出口利益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受危机冲击较大的优势农产品,制定详细的国际市场开拓目标和战略,促进我国农产品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出口。

(二)抓紧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方式,减轻政府托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压力一是逐步稳定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双轨模式。国家实施的最低收购价仅限稻谷和小麦,需要定期提前公布预案;临时存储不超过目前已保护的品种,每年根据市场行情相机抉择,控制临时存储量上限。二是调整最低收购价的制定依据,主要参考前三年的平均成本和国内外市场价格确定,增强价格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大民营企业的参与力度。这是因为,旨在稳定市场的临时收储与确保粮食安全的常规储备不同,可充分吸收民营加工企业参与。四是探索实行差价补贴。国家不再以最低收购价直接收购农产品,而是按照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农民。一种方案是按承包地面积直接补贴主产县农民。另一种方案是按播种面积直接补贴主产县规模经营户(如20亩以上)。

(三)全面科学评估农业补贴的效应,探索农业补贴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科学地评估农业补贴效果。既要注重农业补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要认真评估其产生的环境效益;既要注重农业补贴短期增产、增收效应,又要认真评估其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快探索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环保、养地政策的结合方式,在继续进行农业补贴的同时,将对农业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补贴资源转移到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上来,引导农民进行环保生产、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结合。

(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农资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农资价格监测,科学编制农资价格指数,及时分析农资价格变动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将农资价格上涨与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等挂钩,合理确定农资补贴量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确保农民生产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同时,充分重视假冒伪劣农资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和农业生产的冲击,在加大农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加快建立农资损害赔偿机制,如设立商业保险、设立赔付准备金“先行赔付”等,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做好农业产业安全调研,加快建立国家农业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调整外商投资目录,完善农业以及相关产业外资兼并、入股办法,加强对外资企业的静态和动态监管;加快培植农业国有控股企业,发挥国有经济在稳定农业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