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林业管理论文

传统林业管理论文

一、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

芦笙村群众在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拥有了丰富的林业管理知识,但由于政策的变化及群众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在降低,且在利用过程中有时保护不够,该村传统森林管理知识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种植技术的变化

(1)选种技术的变化通过调查和访谈3位老人得知,以前当地苗族人在选树种子时的经验是要选粗大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出芽率才高,长出来的树也高而茂。落在地下的野种子一般不用,因为这样的种子出芽率很低,即使长出树苗来,移栽后树长得也不好,如果是果树,有可能不结果或者结果了果子不甜,如杨梅、柚子、白果。现在当地苗族人很少自己去买树苗,几乎都是直接从政府那里得到树苗,或者自己在春天去市场上购买果类树苗,选择的余地较少。很多中年人及老年人都知道如何选种,但是很少再有人去选种培育树苗,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了这种选种的知识。

(2)育苗技术的变化据村里白岩山禁林守护员介绍,以前他们在育苗时一般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地势较平缓的荒山草坡上,且都是在自家地上,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几户一起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要刨土,有的还平整土地,施足农家肥和草木灰后,才均匀撒上树种,一般还要拿杂草盖在上面遮荫,等树苗长出来后要注意除草,在施肥时不可过多,这样树苗一般都长得好。现在村里在育苗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青壮年都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守护这几亩田地或树林,自己育苗种树的越来越少。

(3)树苗移植技术的变化以前群众在移栽树苗时非常讲究,不仅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天气,对于不同树种在选择移植季节和天气方面也是不同的。如果在树苗种植时没有选择正确的季节和天气,就会导致树苗死亡或者成活后长得缓慢和不茂盛,且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对其也有重要影响。现在的人们开始熟悉一些科技知识,懂得了不同的树种在种植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种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不懂传统的种植技术。直到2002年村里开始退耕还林,因为退耕还林的补助款与树苗成活率挂钩,促使青壮年开始学习种植技术。退耕还林的实施教会了很多青年人如何在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树种和种植密度及挖坑的深浅等等。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有乡里林业站技术人员到场指导和帮助。现代种植技术(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主要是由凯棠乡林业站技术人员现场传教,而传统种植技术(非退耕还林树种)主要是村里五六十岁的人教,主要方式是家庭亲授式及交流式。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都懂得一定的现代种植技术,传统种植技术和现代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2.林木用途的变化

在当地林木的使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林木时有苗族自己的经验和需求,这些都与苗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信仰相关,且树崇拜在村里依旧盛行。以前的杉树多,经常砍伐用于烧柴,现在一般用于建造房屋,舍不得乱砍伐,很少对外出售。洋槐树一直都主要用作薪柴,洋槐树生长速度很快,它的质地也不符合建筑用途。村里的竹子一般用来编箩筐等,以前都是群众自用,会编的人比较多。由于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现在会篾编技术的人很少,且大多数是60多岁的人,青壮年中会篾编技术的也就只有一位35岁的男性,他是村里唯一靠该技术获得部分经济收入的群众。篾编产品主要用于喜事及走亲时装糯米、红鸡蛋和衣物等的礼篮;去田里捉鱼时装鱼用的竹篓;蒸饭时用的蒸笼;防晒防雨淋的斗笠;挑肥的箩筐等等。在当地的红、白喜事或一些其他法事如占卦等时都需要青竹,据村里鬼师说是神灵祖宗选择了竹子,村民只有尊敬和服从才能消灾获福,才能驱除妖魔鬼怪。以前一般用桑叶来养蚕,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人养蚕了。老杏子树的树干在从前经常被用作村里妇女苗族服饰的染色原料,而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这样用了。在建造木屋时,从古至今枫树是村民必须要有的木材,至少要有一个卯或者一条?,因为他们不能忘记祖先“蝴蝶妈妈”是从枫树里出来的,他们的子孙要永远尊敬和崇拜枫树。

3.集体林地和家庭承包林地的管理知识及变化

芦笙村在1982年林业“三定”时大部分集体林地都承包到户进行管理,现在集体林主要包括白岩山岭上的林地和“守寨树”及“祖宗树”。

(1)“守寨树”及“祖宗树”

当地人称寨子周围或者村口的百年老树为守寨树,其归全体村民所有,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买卖村里的守寨树。当地的村民都对守寨树充满着敬畏,有的守寨树由于年代久远,掉下来的枯枝树干都没有人敢去捡来做柴。据当地人解释,因为守寨树在守护全寨安全的时候身上难免会吸收了一些想入侵本寨的邪气蛊毒,正是那些吸了邪气蛊毒的树枝或者树干才枯死掉下来,如果谁捡那些来烧柴或者作为其他用途都会给他自己或者家人带来不利,小则身体不好,家畜不旺,大则有生命危险甚至灭门之灾。通过与村里一位95岁的奶奶交流得知,村子在两百多年前从贵州省天柱县搬迁过来,以前的老人说他们是从江西省那边一路迁徙过来的。据她介绍,迁来这里的原因是这里有十多棵几百年的枫树,在古枫树下边还有清泉、绿竹,枫树上有白鹤成群,当时的风水师告诉他们此地是人杰地灵,因此他们就迁来此地居住了。之后村里的人把寨子上的百年枫树称为祖宗树,这在其他苗族地区十分普遍。村里一直有不成文的村规民约管理“祖宗树”,全村一直有这样的共识:对于偷砍伐祖宗树或者破坏祖宗树者罚“3个120”即120斤肉、120斤酒、120斤鱼,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有人违反过。枫树上的白鹤每年的4月份都会飞回来在上面筑巢繁殖,冬季又飞去暖和的地方去,老人们说是飞回江西老家去了,所以对祖宗树上的白鹤也是不允许去扑捉的。枫树下的绿竹是允许砍伐利用的,由于没有人去祖宗树下种竹子,祖宗树下的竹子渐渐变少了。2008年枯死的老枫树倒在地下至今一直都在,村里没有任何人去捡来烧柴,即使缺乏木柴的人家也不例外。另外,祖宗树是不会外卖的,2006年时有木材加工商想来购买村里的一株枫树,出价80万元,但是村里不卖,全村的人都不同意,村委会也不敢卖。村里人们的信仰和传统意识观念在保护祖宗树中起了主导作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村里的人都会用糯米、肉、酒等祭拜其中的一株祖宗树,这样的传统管理知识一直未变,即使现在的人们知道那是信仰,但还是一直像对待祖宗一样尊敬和保护祖宗树。以前在祖宗树的保护上没有明文规定,现在村里制定了明文规定禁止砍伐或者倒卖祖宗树。

(2)白岩山集体林管理知识的变化

在1982年芦笙村也实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和确定山林管理责任制,这明确了当地农民营林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但是,当地的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加之缺少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到1992年集体林中的白岩山岭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为了保护白岩山的林木,保护当地村民集体利益,芦笙村制定了《芦笙村守护白岩山禁岭决议(草案)》的村规民约。其中,第十条规定:禁岭区春游学生、旅游人员要求进山丛中观山玩水,可让其进去;第十六条规定:禁岭区几十年后,繁荣茂盛,在有利的条件下,谁有能力谁向群众申请在禁区内办旅游事业,即旅游区,可让他自费收益,这都体现出集体林是允许村民共享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芦笙村在集体林管理知识上经过了纯粹依靠当地苗族民俗习惯和信仰管理到村规民约及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变化过程。当地苗族的传统信仰对于保护百232农业考古2015•1年老树有着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充分利用资源方面难免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具有一定的负面性。而在集体林的保护上已经看到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身影,如对白岩山进行的封山育林,这说明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与苗族林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息息相关。

(3)家庭承包责任林地管理知识的变化

自1982年实行“林业三定”政策之后,村里的林地比较稳定,林地的产权明晰,每户的责任林地都有政府颁发的林权证。村里99%的林木都是自用,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是松树林和杉树林。杉树林是在2003年时才种的,树苗是政府发放的退耕还林杉树树苗用不完剩下的,大概有80亩。林地也非常稳定,全村只有一户因为要建造房屋而私下用林地换其他农户的宅基地。由于现在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为老人和小孩,加之现在村里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好,所以大部分人家在煮饭煮菜时都是用电器,只有煮猪食才烧柴。在私有林里,会看到农户为引天然雨水灌溉而在荒山野岭挖有沟渠,由于和林权改革等其他原因造成农户承包责任林地的沟渠灌溉的不是自家田,但是村里习俗和传统都是允许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当然在挖沟渠的时候所挖的沟渠宽度和深度不能过大,原有的自然沟渠一般不允许再进一步挖大,这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他人林地不受损,目前这样的管理方式依旧保持。退耕还林的前5年,人们在退耕还林地上依旧可以种植玉米和花生,这期间由于人们为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而进行刨土、施肥、浇水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这对新栽种的小杉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村里的这一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也得到了乡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在外出务工潮流的影响下,现在很少有人在退耕还林地种植庄稼了。

二、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变化带来的影响

人们在空间资源禀赋下所采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对空间资源的选择和适应。由于空间资源的差异,生存在特定空间中的民族或族群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凭借创造的文化维系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在国家的变化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芦笙村的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也发生了类似变化,并且对林业生产管理和当地的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1.对当地林业发展的影响

芦笙村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村里发展空间小,人口持续增长,大量青壮年为了谋生和发展都纷纷外出务工,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断层,但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受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现代和传统林业管理的融合。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既是该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选择和适应,也是现代林业管理知识和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相结合的结果。苗族人的风俗、习惯等要素组成的苗族文化对森林资源产权安排具有重要影响;苗族文化对林地产权的占有及部分树木产权占有具有重要作用。村规民约是依照法治精神,适应村民自治要求,由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习俗和现实共同制定、共信共行的自我约束规范的总和。一方面该村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村里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些村规民约。这一变化有利于保护森林产权的稳定,使得当地在解决林业纠纷时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日后发展林业提供基础,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村里的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在传承上缺少继承人,很多人都不愿留在当地,这不利于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对该村的林业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与现代林业管理知识融合的变化提高了村民对现代林业法制法规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在林业方面的法律意识观念。如以前村里有的人放火烧山烧草从事农业生产,当时他们只知道放火烧草后有草灰具有很高的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种植后的农作物不需要再次除草,省事省力。现如今在乡政府和村委会大力宣传相关森林防火和保护政策条件下,村民已知晓这是违法行为,放火烧山烧草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已经不存在。

2.对当地人文化生活的影响

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村里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过去村民在生病时只拜“祖宗树”,现在更多的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但是生病拜“祖宗树”的现象依旧存在。村民依旧敬畏古枫树的意识观念和形态亦有利于保护几百年的枫树,有益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总而言之,苗族当地的管理知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和发展,苗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与社会变迁和现代科学知识相融合,从而使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继续发挥作用,更有利于林业生产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袁涓文杨正军刘金龙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教师贵州省台江县排羊乡信用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