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对于建设项目管理而言,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成效是审计业务的基本要求。目前,企业和单位的建设项目审计多采用跟踪审计管理模式,以便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系统的审计监督,确保项目执行工作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高效完成,以维护各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本文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内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原因分析,以及跟踪审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希望能为相关单位和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启动、项目执行以及项目完结等各流程实现全过程审计监督,并按照科学的审计评价方法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审。相比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跟踪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潜藏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降低资源浪费,提高各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促进项目高质量完成。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内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含义。审计风险是指单位或者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导致审计工作未能获得预期理想效果。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范围包括项目立项、原材料采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直至建设项目完结等全过程,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未发现以上环节审计结果存在的异常状况,从而使得该项目审计结果出现了不合理现象。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特征。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具有相同的特征,但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跟踪审计模式将“事后”审计模式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能够帮助单位和企业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实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不断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修正当前不合理的审计制度和程序。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一)依法审计的根本需要。开展跟踪审计监督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尽职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得随意以主观意愿、利用审计职务之便进行违法违纪活动,从而切实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二)基建审计的自身需要。通常情况下,基建审计以事后监督模式为主,因而无法起到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跟踪审计,可对基础建设项目全程进行监督,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未能达到跟踪审计的工作要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作用认知不明确。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审计职能和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而部分审计人员却未能提升自身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认识,包括审计工作目标、审计人员职能范围等内容。其次,部分审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够。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需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确保执行工作的合法性。而部分审计人员在不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审计工作,这一做法有可能损害被审计主体合法权益。最后,部分审计人员对现有审计工作流程缺乏了解,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导致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审计制度体系是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建设项目开展的跟踪审计,缺乏完备的制度体系,无法起到规范项目执行管理的职能作用。首先,部分审计人员依然沿用过去传统审计制度流程,而该流程无法在跟踪审计管理模式下发挥作用,导致审计管理职能效果降低。其次,审计人员不清楚审计工作定位,没有认识到跟踪审计应处于监督职能位置,只需确保建设项目高效规范即可,而是以个人主观意志越位进行审计工作。严格意义上说,该做法干预了正常工作,阻碍了建设项目的高效运行。最后,虽然一些审计制度体系具备了全面性要求,将建设项目各环节囊括了进来,但是审计重点不突出,导致关键风险点缺乏足够资源投入,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跟进审计关键点。

(三)跟踪审计程序不合理。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时,要注重跟踪审计监督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以标准化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成效。但是,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实行跟踪审计程序不合理。首先,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前,未对审计工作相关内容进行充分调研,从而导致审计编制缺乏准确性,无法直接体现实际管理状况,满足审计工作需求;其次,一些跟踪审计程序科学性和精准性不足,原因在于审计人员采集相关数据时,未对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导致审计程序无法对某些工作细节作出精确把控;最后,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未借助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结算进行审核汇总,仅仅采用人工方式粗略完成数据整理,也未对建设项目进行实时跟踪,降低了跟踪审计成效。

(四)跟踪审计监督力度不足。传统审计监督模式存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等状况。跟踪审计是由传统审计监督模式改进而来,该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对建设项目决策和立项工作进度缺乏有效管控,使得审计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其次,在跟踪审计中,审计方并未明确说明项目法人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具体责任,责任落实效果不佳,影响了实际审计工作成效;最后,高层管理人员并未赋予审计人员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受到其他管理人员的制约,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跟踪审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审计监督工作由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对保证审计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从三方面着手改善。首先,审计人员要认识到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审计监督时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职业规范。与此同时,要随着内外环境不断变化提升自身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其次,审计人员要熟知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切实维护各方利益。最后,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审计工作标准流程,以流程指导审计监督工作,切勿仅凭个人主观判断行事,确保审计工作获得预期效果。

(二)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审计人员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及时摒弃传统审计制度流程,结合跟踪审计监督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应当具备跟踪审计监督工作所需的全方位性、合法性、全程性等功能。其次,审计人员应当明确审计工作定位,不得越位工作,确保建设项目执行按照制度规范开展,否则便会干预建设项目的正常执行,反而起到负面作用。最后,审计制度体系除了具备全方位性等特征外,还应当确认建设项目的关键审计内容,并将充足的资源投入到关键风险点的审计之中。

(三)规范跟踪审计程序。要使项目跟踪审计程序规范化,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处理。首先,审计监督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提前完成审计编制,而审计编制则需要事先进行充分调研,以获取精准的数据信息,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其次,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将信息系统与审计工作融合,已成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前期数据采集时,可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和汇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精确度。最后,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确保与其他项目管理数据对接,实现对建设项目工作的实时跟踪。

(四)加大跟踪审计监督力度。首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对建设项目决策和立项工作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审计工作各环节紧密衔接,并针对实际工作反馈,对现有审计工作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审计监督效用。其次,审计工作效用的发挥在于落实相关责任,以责任的落实促使责任主体严格按照规范制度行事。审计人员可运用内部控制手段,对建设项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确保责任真正落实到位,为审计效用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最后,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高层管理人员要赋予审计机构或人员必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在行使正常审计监督权时,不受其他人员干扰,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能够有效降低建设项目的潜在风险,对控制项目质量、缩短项目完成工期、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跟踪审计模式具有动态性、全程性、灵活性,能够随着建设项目同步开展,并根据实际工作反馈对审计流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因而具有诸多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管理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6):101-102.

[2]石晓宇,王巍.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风险管理[J].中国城市建筑,2020(8):118-119.

[3]潘会祥.高校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探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62-63.

作者:郭凤玲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