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新形势对内部审计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的挑战,并从法律环境、审计质量、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对策

一、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审计是国家监督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明确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的审计事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1.审计范围的新要求。除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外,重大政策落实、民生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项目都是国家审计关注的内容。就高校内部审计而言,资源富集、资金密集、资产聚集、权力集中的岗位和部门,就是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也由原来的财务收支情况、预决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合规性审计,逐渐转向对专项资金、内控制度及资金的效益性审计。2.审计职能的新要求。除了监督和评价职能,审计还要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重大风险,并针对各类隐患提出防范措施和管理建议,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与治理的作用。这样一来,审计的咨询与管理职能便从国家层面被提了出来。

(二)内部审计是增强内部管理效能的重要机制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内部审计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正在向风险管理和组织治理职能发展。《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审法发[2018]2号)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11号令)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完善组织的管理和治理、防范组织风险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的内部审计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1.内部审计职能的突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根源,所以内部审计的固有职能便是监督并评价受托者的经济信息和经济行为。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已逐渐成为组织管理和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为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咨询便成了内部审计的一项新职能。2.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突破。传统的内部审计强调控制层面,比如审核账簿的真实性、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现代的内部审计则强调管理层面,要对组织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提出风险管理的建议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从控制层面上升到了风险管理层面。3.内部审计思维方式的突破。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关注账簿的真实性,内部控制审计关注业务流程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这两种审计方式都关注于某一点,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而现代内部审计则强调以管理和治理的视角,从组织的风险评估着手,围绕实现组织目标开展审计。这样不仅能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而且避免了关注于某一点而忽视全局的局限性。

(三)高校内部审计要突出工程项目管理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体系的一部分,必然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省属高校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意见》(苏教审[2019]1号)对高校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做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提高对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认识,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全覆盖,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开展审计,重点围绕项目审批、物资采购使用、资金管理、投资绩效等关键环节,不断压实管理责任,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扎紧织密预防腐败的笼子。这表明,高校的内部审计要突出工程项目管理审计。

二、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独立性的挑战 

1.高校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相较于外部审计而言,其独立性是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超然的独立性。不管是审计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还是成立单独的审计部门,高校内部审计都是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审计业务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组织内部各种力量的影响,这对审计独立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2.审计人员的相对客观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是学校的员工,个人利益与部门、学校利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有的高校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人员并没有绩效工资,在审计工作上付出的努力与薪酬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处于同一“屋檐下”,抱着“大家都是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审计人员也没有动力去深度挖掘审计问题。加之高校对内部审计的宣传并不到位,大家对审计仍存有偏见。为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以及应对年底全校范围内的考核评优,审计人员有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而丧失部分客观性。3.确认与咨询的潜在冲突。从有关要求来看,审计的职能正在向咨询职能拓展。高校的内部审计也将更多地在宏观层面参与高校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从组织管理和治理的角度,对经济业务和业务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但是如果审计人员又对这项业务进行审计,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审计的自我评价,从而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如何掌握一个“度”,合理规避确认与咨询职能的潜在冲突,是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二)高校内部审计面临权威性的挑战

1.法律上的权威性有待提高。2018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两项部门规章对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缺乏对内部审计行为的具体准则。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加之外部环境对审计人员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影响,审计结果的权威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为企业改善管理和增加价值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就规范高校内部审计规定而言,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审计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投资审计操作指引(试行)的通知》公布的基础上,出台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省属高校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意见》,但是,就审计监督与咨询职能的边界问题,没有考虑各高校实际情况,审计负面清单难以推广落实。2.审计建议的适当性有待改进。只有考虑了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执行能力并且能够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审计建议,才会被审计对象接受,才能有效降低组织的未来风险。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处于发展上升期,在审计建议的针对性、适当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些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仅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3.审计结果的运用率有待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二是对审计事项责任人的追责。然而,现阶段各高校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有关责任人的追究机制也没有严格落实,内部审计与纪委、人事、资产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处于低下的状态。

(三)高校内部审计面临专业性的挑战

1.审计成果难以量化。审计作为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内部审计的显性价值,可以用工程项目的审计核减额、为学校节省的资金总额来衡量。内部审计的隐性价值,是指审计在预防腐败、防范和化解风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其价值却无法用金额、数量这种指标进行量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无法被高校领导及其他部门明确感知,导致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受到质疑。2.审计信息化建设薄弱。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探索信息化审计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目前,除较少高校具有数据集成的信息化建设软实力外,多数高校无法开展嵌入式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虽然部分高校采购了专门的审计软件,但是审计软件与学校实际业务匹配度不高,也没有针对审计人员的操作培训,因此审计软件的实用性并不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3.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审计人员要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审计建议,就必须具备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组成,多数还是以审计、会计专业为主,缺乏具有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及组织治理等知识的专业人才。

三、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对策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为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台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为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客观性,审计主管部门应出台指导内部审计行为规范的具体准则,以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为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职能,教育部门应会同审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履职规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二)高校树立内部审计权威

1.赋予内部审计参加管理的权力。中央审计委员会明确了各级党委对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的内部审计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切实发挥审计的咨询和增值职能,应赋予内部审计列席高校管理层会议的权力,参与高校的战略规划,并就防范和化解风险提出审计建议。2.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通过发放宣传册、新闻推送、网站建设等多种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突出内部审计服务于管理的职能,减少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误解和神秘感。要强调审计工作是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来帮助被审计部门提高管理、化解风险的,转变他们对审计的偏见。3.强化落实审计整改。内部审计作为监督和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审”是手段,“改”是目的。只“审”不“改”,审计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审计也就只是成本中心,而非价值创造中心。高校应该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和后续跟踪审计制度,在注重审计结果运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整改,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制度,从体制机制上提出改进建议,为高校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三)内审部门要严把审计质量关

1.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清建议与监督的界限,杜绝审计人员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审计确认与咨询的职能。2.改善绩效评价机制。按照审计问题数量、金额和性质、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和采纳率、促进组织业务流程优化的个数等指标量化审计工作成果,对业绩突出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减少外界因素对审计人员的干扰,适当降低其他部门人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评价权重,可以选择只对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考核或者直接由直属领导划定考核等级。3.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转变审计思维。利用数据集成技术和嵌入式审计方法,不断推进事前和事中审计,保障审计数据质量,增强审计的客观性。

(四)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1.转变审计思维,增强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审计人员应以提高管理和增加价值为审计目标,进一步关注高校转型升级和管理创新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提高风险意识,不断揭示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风险。2.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新时代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多领域的知识架构,因此,高校审计人员应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努力学习组织管理、战略规划等系统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不断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努力开创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3.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审计人员应该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降低被审计人员的抵触情绪。只有深入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审计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易于被审计部门采纳,审计行为才具有防范风险和改进管理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石桥.内部审计权威性: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7,(11):133-136.

[2]戴秋秋.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3]朱荣.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9,(03):38-40.

作者:葛玉娇 张琴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