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

一、在调查中了解

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生活。普遍对第11-14自然段的内容缺少表述。也有的学生直接指出第13自然段读不懂。其次,细节的把握上仅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细节有感受,更多的是对细节的质疑。如为什么凡卡愿挨爷爷的打而不愿挨老板的打?为什么凡卡老向窗户外面看?最后,在阅读感受上,大多数学生能对凡卡的悲惨生活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凡卡生活非常辛苦,他对爷爷的思念令人感动;凡卡很可怜,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经过如上的分析整理之后,我对学生学习产《凡卡》一课的阅读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不需要教师指导即可读懂的是第8自然段(凡卡信中的内容);阅读难点是11-14自然段,这些内容是阅读的盲点。由此推断出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升的阅读能力是对隐含信息的发掘及在此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此次学情调查设置的题目比较开放,保持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及个性化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初学的原生状态。且调查以书面文字作依据,与口头调查相比,分析更加深入。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了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在预习中明确

语文教师较常用的学情分析方法是研究学生的预习作业,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和学习状态。预习是学生独立自方学习的尝试,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从中体味如何通过预习来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在《燕子》(人教版三年下册)这一课的教学前,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全面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有的学生问道:“为什么作者用‘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而不用‘组成’?”“为什么说燕子从南方‘赶来’,不用‘赶’用‘飞’行吗?”还有的问:“‘几痕细线’的‘痕’改为‘根’行吗?”这些问题正是教学的起点。有了问题,教学就有了针对性。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同学们的问题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见解。有的学生说:“如果不用‘凑成’,更难显示出燕子各部分的可爱。”有的说:“用‘凑’就可以说明燕子的特点,因为燕子剪刀似的尾巴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分析交流,许多同学都同意用“凑成”这个词,因为它体现了小燕子身体各部分组合很和谐、很巧妙,更体现了燕子的美。特别是学生对“赶”的理解,更是异彩纷呈: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燕子从南方赶来,‘赶’字用得特别好,读到这里的时候,仿佛小燕子很轻快地飞来,想来参加春天的聚会。似乎一边飞一边叫‘春来啦,春来啦!’它飞过的地方小草都发芽,花儿都开放,所以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一个学生说“赶”表示及时到达的意思。还有的学生认为“赶”字表示生怕迟到,有迫切的感觉。同学们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通过个性化的理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精彩来自预约。让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就是为了发出学生自学习中的收获和困惑,并将这些学情作为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教参”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这正是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有效结合的内在逻辑。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的备课方式要由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备课用书转变为主要依据来自学生的学习信息、学生的学习需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总之,学情分析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不再一一列举。合情合理的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与精彩生成的保证,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深入分析学情,使学情分析逐步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一走向综合、从普遍走向适宜、从形式走向内涵。

作者:赵秀莲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黄沙镇北黄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