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自信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文化自信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无死角传播、病毒式传播和现象级传播成为新常态,传统的价值准则受到冲击甚至被消解,受众的话语权得以无限扩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及文化逻辑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归根结底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此,应将文化自信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主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操,实现育人目标。

一、意蕴解读:提升文化自信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耦合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理念价值的清晰认识、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党的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形态的指向性,其核心内涵是凝聚和表征社会、民族、国家情感和精神及其所传承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道德传统和核心价值观。[4]教育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存在语义、逻辑和实质的蕴涵关系,即“以文教化”。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同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现又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是相互依存、互融互进的。两者的最终目标也是高度耦合的,都是要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在情感上产生高度认同,在意志上保持坚守,在行动上主动传承、弘扬与创新。

二、价值提炼:提升文化自信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驱力

不可否认,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分辨力和免疫力,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认同和信仰。

(一)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媒介将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经过网络媒介的传播,文化的表征模式发生了改变,增加了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富于诱惑力的新兴文化体验与多种价值理念。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感知和获取网络文化,与此同时也在产生新的文化。但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存在选择性的吸收,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引导大学生提升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无疑能够助推其提高对各种信息、优劣文化的甄别能力,有助于其形成科学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对负面信息的分辨力和免疫力

近年来,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让大学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接收到大量的表面上看似有道理实则错误的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时,独立思考的难度远大于依赖直觉做判断,所以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复杂问题时,有的大学生懒得去调查分析,选择直接跟风看似合理的意见。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学生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文化认同,也就是基于文化自信形成对所接收信息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是通过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新的文化价值理念,目标是要提升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建立起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自觉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逐渐形成对负面网络信息和思潮的免疫力。

(三)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认同和理念

网络文化的多种价值理念与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加之接受网络文化主体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乃至观察角度等的不同,使得接受网络文化的个体获得各自不同的见解,形成自身的网络文化认同和信仰。在网络社区中,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创造着独有的网络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的共时性模式中,只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将自身的文化和信仰与多元多样多变文化在融合互动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进而在充分的理解中进行筛选、整合和重构,最终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认同和价值理念。

三、路径探析: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教化与文化分离,使得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价值观产生偏差,甚至出现行为失范。因而,必须将文化自信深度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将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的强化剂

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个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标新立异和独立自主,但往往政治敏感度又不高,思想上趋于个性化和边缘化。因此,要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政治方向,在实质上助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第一,要将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尤为复杂和激烈,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要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底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通过现实学习和行为参与,增强大学生对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5]让大学生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与划清界限,以实际行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第二,要将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深厚底蕴和丰厚滋养。融合打通“报、网、端、微、屏”等媒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进行广泛宣传。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都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要主动占领大学生活跃度较高的APP,用活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力建设一批弘扬正能量、有粘度效应和虹吸效应的融媒体宣传平台。激励广大师生共同创作当代青年喜欢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我国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敢于同“改旗易帜”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思潮作斗争。[6]第三,要将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活动的主线和纽带。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7]只有努力在线下培养起学生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抵御网络上无形的刀光剑影。如“与信仰对话”“我和国旗合个影”等活动一经发起就获得了强烈反响,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其深切感悟文化发展的战略价值,下功夫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金课,编织出全过程和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下网。要使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网和线下的思想政治课、专业课和各类教育活动互相交织,形成无缝对接的“大思政”格局,以文化自信助力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进而走向文化自强。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将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清朗的净化器

网络媒介既可成为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学习社交平台,也可能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场。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构筑“防火墙”,将文化自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塑造、净化的有机土壤和进路,为大学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一,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网络文化监管,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通过重塑文化自信,充分调动大学生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其自觉担负起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入持久且全面具体的,因为它既是各行为主体所共同面临的客体,又是基于各行为主体的共同构建。因此,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是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融媒体的过程中,要加大优质媒介的共融共通,同时也要舍弃那些有双重价值标准的无良媒介。高校要加强网络环境引塑和净化,更要站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引领网络主旋律。其二,要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导权,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大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不清朗,各种不良信息总是会想方设法渗透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要主动占领新阵地,建立全方位的舆情收集、监管和疏导体系。要善于做大学生人生理想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播种者,将大学生变成“网络文明志愿者”,并将其培养成“网络意见领袖”。同时,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新时展的最强音,点燃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之火,通过互动式和体验式德育模式等帮助其内化理念、外化行为。总体而言,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基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网络自觉行为的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及文化自信的提高,而这些恰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努力的方向。其三,要牢牢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正确发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8]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异常突出,掌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极端重要性。因此,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网络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网络文化的主动创造者。要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文化自信,主动抵制西方话语的霸权影响,亮剑发声。此外,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锋对话,主动担起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大任。

(三)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将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培育和提升的催化剂

当前,一些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偏低的现状与其缺乏文化自信不无关联。因此,要将文化自信作为网络政治素养培育和加强的催化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一,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康德曾经说过,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10]所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认同,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所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1]因此,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心理特点,构筑科学的文化自信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决断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世界格局的多变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12]认清社会思潮中的主流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第二,要助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深厚的文化滋养,推动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进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对是否存在因沉溺于网络而形成孤僻、疏离、成瘾等症状自行把脉,并开出适合自己的戒断药方,主动与网络极端言论和不良行为划清界限。此外,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率先垂范,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时时处处牢记为人师表的本分,充分理解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网络政治素养。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大学生“自我正义化”的潜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帮助其形成科学的网络道德观。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泛娱乐化”思潮解构主流价值观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别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和精神荒芜的苗头。因此,要正确理解网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为指导,增进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引导大学生主动迎击、破解和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低俗化、庸俗化和虚无价值危害。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丰富其精神世界,加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价值追求、理想奋斗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作者:滕培秀 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