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摘要:作为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始终牢牢抓住农耕文化的校园特色,通过农耕文化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侧重探讨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法,意在将现有的校园文化提升为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体现出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特点鲜明、措施有力、效果突出,具有彰显职业(行业)特色、地域特点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精品。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基本途径

在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培育校园的农耕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大学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手段,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育人活动,将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习生活等全过程。充分发挥校园农耕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内在激励、行为规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熏陶和感染师生,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的知识育人、技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农耕文化及其特征

农耕文化特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需要为中心、融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的风俗文化。主体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浓缩精华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显现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当前所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农耕文化在农业院校的传承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古人创造了瑰丽的农耕文化历史。那么我国古代的优秀农耕文化如何在大学校园里进行传承呢?在此,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农业类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具体的研究。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农院”)是一所成立于晚清时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的农业院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农业院校之一。苏州农院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该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现设有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等机构,是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职教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花卉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职教研究会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一个多世纪以来,该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弘扬“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精神,培养了近六万名高素质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促进“三农”发展与苏州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苏州农院作为农业类的百年老校,高度重视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面对20世纪90年代出生乃至即将到来的“00后”学习农业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有必要让其了解我国古代优秀农耕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通过书本途径,还要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在充满农耕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感受我国古代优秀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的教育,从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要将学好专业知识与爱国、爱家、为学、为人结合起来,做一个有功于国家、有利于家庭、有成就于自己并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从而获得人生真谛,创造人生的美好未来。

三、农耕特色校园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农业类院校加强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普及尤为重要。这不单单是因为农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与“三农”有关,还是由农业类院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点所决定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农业类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有必要在校园中开展大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当前,在一些农业院校中,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传授、专业课程的建设,这是各类农业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生命线,这是大家的共识,是硬件建设。但对涉及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却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硬性要求,在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因而被大多数院校所忽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安蓉泉曾有过较为中肯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是职业院校发展的DNA,只重视技术而不重视文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步入死胡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就业”为唯一目标,那样的教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读大学更应该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错,动手能力较强,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谈困难的多,谈享受的多,职业兴趣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少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热情,缺少责任担当和团队合作精神,缺少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未来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中央正在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受到来自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责难。究其原因,不是农业职业院校不想重视文化育人,而是存在多重原因。

一是条件所限——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由于升格时间不久,历史文化积淀不深、专门人才缺乏、自身的生源和同行的竞争导致生存压力巨大;文化育人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物质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活动需要;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农耕文化育人功能设计不够完善,文化内涵发挥不充分,风格设计不统一,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闲置浪费;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还不够完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农”字特色不够鲜明,功利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文化品牌效应较低,活动质量和效果不佳,师生的参与度和满意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化”功能日益递减。

二是认识所限——现实条件导致领导忙发展、教师忙教学、辅导员忙活动、学生忙赶场子学技能,必然导致过分偏重技能、文化投入不足、顶层设计难落实的现象;部分教师对文化育人缺乏正确认识,将知识育人、技术育人和文化育人混同或割裂,教学中育人意识淡薄,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素质教育,淡化职业道德、责任、情感等培养。

三是方法所限——由于受条件限制和认识所限,加上理论研究滞后,容易出现文化建设缺乏清晰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虽然出台了一些文化育人的制度和计划,但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经验,缺乏整体和系统的规划,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够健全,制度文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尚未纳入文化育人的内容与要求,存在“两张皮”现象: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不平衡和脱节,课堂教育、科研活动和课外活动彼此之间脱节等。以上原因导致农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表现为:重视活动文化而轻视课堂文化,重视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的育人而轻视专业课程的育人,公共课程理论上的“宏大叙事”与实践中不接地气的“两张皮”现象突出;校园核心文化缺少职业(行业)教育特色,校训、校歌、校风等满足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等千篇一律的内容,缺少让人过目不忘的特色;校园文化不注意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结合,没有注意发挥校企合作文化的优势,缺少现代学徒制师傅传帮带、言传身教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育人的相关规定和考核办法,等等。

四、农耕特色校园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苏州农院在深入分析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学院自身的校园特色、学科特点、个性特质以及现有的条件,深入挖掘校园优势,打造优秀传统农耕校园文化特色,在加强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力求让学农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熟悉并掌握最基本的与农事相关的农耕文化知识,力求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以特色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强国梦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使命感和文化创新意识,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心。在教学中,一是在理论学习上,坚决纠正“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讲授,重理论灌输,轻精神内涵阐释”的做法;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坚决纠正“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不足、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认识不足、教育内容碎片化”的做法;三是在硬件建设上,坚决纠正并改变“传统农耕文化教师与教材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与教材质量不高”的现象;四是在运行机制上,坚决纠正“缺乏社会共享机制”的做法,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体从校园走向社会,向农耕文化专业场馆、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校企合作单位延伸,打破各自为政的自我封闭的运行格局,广泛参与资源共享。

(一)从顶层设计上制定科学规范的领导机制

苏州农院是一所有近110年历史的百年老校,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农耕特色文化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布局,制定科学规范的领导机制。一是政治保障,学院在2014年成立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院文化育人工作,编制、审定文化育人工作整体规划、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主抓全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养成,素质教育中心会同学生工作处、共青团实行联动机制,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处、共青团三个部门由同一位院领导分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联动,共同做好全院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二是机构保障,学院根据本院的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于2015年初在院级层面优化成立素质教育中心,作为学院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一个组织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协调开展全院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组织研究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工作,开展农耕文化传承的研究。2016年又在素质教育中心设立“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素质教育中心和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都是实体部门,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对内、对外开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研究。这就从组织构架和顶层设计上规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程序。三是制度保障,学院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将“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列为院级重点发展的“五张名片”中的第一张名片,作为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学院出台了素质教育“十三五规划”、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素质教育实施细则等指导性文件。

(二)在具体执行中分层实施措施得力

苏州农院在校园农耕特色文化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农耕文化传承的基础,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重点,依托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依靠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将农耕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通用能力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之中,大力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具体执行中,一是实行“三条线法则”,第一条线是全员育人法则,党委统领——全体教师参与——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能力、专业等素质教育;第二条线是思想育人法则,党委统领——素质教育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团委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实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文明等素质教育;第三条线是实践育人法则,党委统领——素质教育专项教师参与——实现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竞技竞赛、科研实验等素质教育。三条线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共同做好校园农耕文化的传承。二是加强“三个面对面”,第一是院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每周三下午2:00-4:00,是院领导接待日,直接倾听学生心声;第二是文化素质和学生管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每天有专人值班处理答复学生的诉求;第三是社团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每周三晚6:30-8:10,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各类社团活动。通过“三个面对面”搭起师生交流沟通的立交桥,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三是打造“三大品牌活动”,第一是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品牌,校园内的毓秀园林节、百花艺术节、中外艺术文化节、稻花香节、食品营养节、电子竞技节等文化品牌在苏州市高校中名列前茅;第二是志愿者服务品牌,义务献血、交通小卫士、花卉养植、园林绿化等志愿服务每每占据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的新闻栏目;第三是服务社会品牌,苏州园林甲天下,我院的园林设计与园林建筑多次代表中国政府赴荷兰、土耳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园艺博览会,均获得最高荣誉奖,在国内的青岛、天津、常州、郑州等历次园艺博览会上,均力拨头筹荣获金奖,充分展示了苏州农院百年老校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三)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历史传承与条件

苏州农院校园里农耕文化设施较多,现有的或即将兴建的场所主要有三大类,即农耕文化馆、农耕展示馆、农耕体验馆。详细的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馆——校史馆(图文陈列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植物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昆虫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花艺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园林技术馆”“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相城科技园(3A级景区)”“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东山现代农业园(茶艺馆)”等。在校本部建立农耕文化馆和农耕展示馆,在相城科技园及东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耕体验馆。农耕文化馆主要是校史介绍、农耕文化文字图片宣传;农耕展示馆主要是植物标本、昆虫标本、花艺、茶道等展示;农耕体验馆主要在相城、东山校区,现场体验现代农业耕作的具体过程、经历等(如花卉、庄稼、果树的栽培与收获过程,茶叶的栽培、采摘、加工过程等),增加实习(实训)大学生(或参观、参与者)的感性认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主要思考的路径有三点:一是从学院历史和学科特点出发,将农耕特色文化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来研究,通过现场座谈、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论证,力求使研究内容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二是从专业特点和大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考虑,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对实物展示的农耕特色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学习能够展现本专业的文化底蕴,在将来的工作中与农民交流更接地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三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思考,农业院校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农耕特色文化,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四)资金上重点倾斜打造精品

苏州农院深入开展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中,通过农耕文化实物载体的展示,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农耕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知识素养,提升文化生活品味。这是对农业类大学生专业课程中缺少人文精神内容的重要、有益的补充。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农耕特色文化的丰富艺术内涵及表现形式,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苏州农院率先开展校园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弥补了农口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这是对整个农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对弘扬时代精神的有益补充,是对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补充,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苏州农院积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耕文化创新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努力打造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一是建立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有经费、有编制、有办公场地。二是编辑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和自编讲义。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农耕文化教材《文化印象》1本、公开出版《书香满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指导》教辅书2本、自编讲义《江南农耕文化》《学说苏州话》《吴文化》《苏州园林楹联赏析》《昆曲赏析》《评弹赏析》等6本。三是开展农耕文化学术研究。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申报并立项农耕文化类的苏州市、江苏省、国家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5项,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研讨活动5次。四是举办系列高端学识讲座。学院每月一次举办的系列《耕读讲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唯一的一位茶叶研究院士陈宗懋教授来院做《茶叶与文化》学术讲座,邀请中国02专项首席科学家、我国获得者许从应博士,邀请苏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刺绣大师姚建萍研究员,同时还邀请苏州大学知名教授、南京体育学院知名教授、部队首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等来院给师生做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在苏州市已形成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五是举办校园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吴文化研究”“农耕文化研究”“国学经典诵读”“非遗传承”“农耕文化展演”“农耕文化操表演”“书画展览”“戏曲戏剧表演”等文化学术活动,通过演、唱、诵、看,将校园农耕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身在其中,深受教育。同时,对打造学院的对外文化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六是广泛建立校外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学院与苏州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公民道德馆、苏州市民俗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蒋巷村江南农耕民俗馆、张家港永联村江南农耕文化园、甪直农耕文化园、苏州草鞋山农耕文化遗址公园、三山岛古人类遗址公园等苏州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场馆、公园等联系,建立校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五)考核上三方评价科学有度

苏州农院在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结果的考核、评价与运用。一是由学院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农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定期上报、通报情况,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由国家、省、市教育或社科科研部门,对我院申报立项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系列科研课题成果进行学术评价或鉴定,其中有两项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二等奖。三是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如通过国内知名的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评价的专业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科学认定。四是由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进行评价。五是由学生家长进行评价。六是由社会对学院整体的美誉度进行评价。通过第三方的评价,其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可信。五、结论苏州农院开展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的行业特色、江南地域特色的优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我国的农耕文明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下来。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和具体体现。学院在校园中通过学生说、学生演、学生做的形式,使其充分感悟古代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魅力,并提升自身的文明修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理想的“耕读传家”家庭教育模式,既以“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以“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劳动者健全人格、崇尚自然、崇尚耕读、天人合一,提倡合作包容、不做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也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徐立耘.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2016(11).

[2]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孟文玉.以特色校园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J].职教通讯,2012(29).

作者:孙其勇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