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利益相关方;土地出让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06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11

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由于耕地保护经济政策相对不足,相关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行政、法律手段保护耕地,虽然能够保持耕地数量的表面稳定,但却难以对耕地保护相关各方形成有效激励,并可能会使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尤其可能会导致保护耕地的农民持续受损,这些都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在强化现有耕地保护行政、法律手段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寻求能够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结构,在确保耕地稳定的同时,使耕地保护利益相关方尤其是作为耕地保护主体的农民收益公平的新的经济政策。国内学者就土地征收模型、土地税收对土地利用的调节[1],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在利益相关方间的分配及其制度创新[2],作为土地供应者的地方政府的土地供给政策目标[3],现行农地保护制度由于经济管理手段的缺失而产生的不良影响[4],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5]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已有研究,要么局限于土地征收―出让阶段,要么局限于农用地内部,割裂了耕地保护―耕地征收―土地出让这一耕地(土地)收益流转体系,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控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用。本文建立了耕地保护―耕地征收―土地出让的耕地(土地)收益流转全过程中,相关方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以山东省典型案例区为例,进行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实践有所启迪。

1 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模型

基于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经济政策体系,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建立耕地保护―耕地征收―土地出让过程中,相关方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分析理论模型。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P=F(X,S,ti)(1)

式(1)中,P:征地区片综合地价;X:农户耕地收益;S: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ti :农户耕地收益以外的制定耕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因素,包括: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

地方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底价:

D=P+Q(X,S,bj)+U(X,S,ck)+V+r(2)

式(2)中,D:地方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底价;P:征地区片综合地价;Q: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bj:耕地收益和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之外的影响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的相关因素,包括基准地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U:耕地占用税;ck:耕地收益和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之外的影响耕地占用税的相关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等;V: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等之外的土地出让成本之和,如土地前期开发成本等;r:地方政府期望的土地出让收益。

地方政府土地招拍挂和协议出让收益:

Y=D+R(3)

式(3)中,Y:地方政府土地招拍挂和协议出让收益;D:地方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底价;R: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和协议出让所获得的市场收益。

由式(1)-(3)可得:

Y=F(X,S,ti)+Q(X,S,bj)+U(X,S,ck)+V+r+R(4)

式(4)表明,地方政府土地招拍挂、协议出让收益、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相关土地开发成本和税费、地方政府期望的土地出让收益和通过土地招拍挂、协议出让所获得的市场收益间存在着确定的相关关系。

令Z(X,S,ea)=F(X,S,ti)+Q(X,S,bj)+U(X,S,ck),则

Y=Z(X,S,ea)+μ(5)

式(5)中,ea:为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之外的影响土地出让收益的税费因素;μ为残差。

进一步求取式(5)的反函数,可得

S=H(X,Y,ea)+(6)

式(6)中,为残差。

式(6)两边对S求导,可得:

dSds=HXXs+HYYs+Heaeas(7)

式(7)表明,耕地面积的变化率、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变化率、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收益变化率及相关税费变化率等因素间存在着确定的相关关系。上述4个相关变量任何一方变化,都会引起其余变量连锁反映。

式(7)也为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分析和政策设计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即保持耕地数量的稳定可以通过调控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变化率、地方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收益变化率、相关税费变化率3种方式来实现,要求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达到理想水平,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适度增长,确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结构与比例。其中,在土地出让阶段,地方政府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成为关键的调控指标。

2 典型案例区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分析

根据式(7),本文以耕地面积的变化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分析土地用途和产业结构差异下,典型案例区耕地数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

模型数据来源于2005年和2009年典型案例区

应调研单位要求,本文隐去了典型案例区相关背景数据。关键指标以百分比表示。

农村经济统计年报和相关部门实地调研数据。模型所需收入比例全部以当年价格核算,增长率指标全部以核算至2009年后的数值计算。由于各年度出让土地位置、土地出让方式、土地用途等存在较大差异,为综合衡量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及方便下文的研究,将2005-2009年各年度、不同出让方式和不同土地用途的土地出让收益统一按用途分别核算至2005年和2009年的平均收益。由于耕地出让主要局限在城镇周边地区,要核算全案例区的土地出让收益,必须计算全案例区各村可能的土地出让收益。本文以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益为基准,采用典型案例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调整得出各样本村可能的土地出让收益。不同用途、不同出让方式的土地出让收益分别按当年价格取加权平均值。调整方式如下:

P=UWNMRi(8)

式(8)中,P:调整后的各样本村各类用地土地出让总收益;U:各样本村非种植业收入;W:各样本村农村经济总收入;N:案例区Ⅲ级地区片地价(元/亩);M:案例区Ⅰ、Ⅱ级地区片地价均值(元/亩);R:案例区各类用地土地出让总收益(万元);i=1,2,3,分别代表不同土地用途的不同的土地出让方式。

取2005年和2009年两个截面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为避免变量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同组合变量逐一进入模型,采用向后消去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C耕=0.003+0.201X1+0.246X2+0.245X3+0.032X4

-0.159X5(9)

式(9)和表1中,C耕:案例区耕地面积年变化率;X1:种植业总收入年变化率;X2 :种植业占农村经济收入比年变化率;X3:农户家庭承包耕地规模年变化率;X4:粮食收入占农业收入比年变化率;X5:土地出让价与种植业收入比年变化率。

C粮=0.022+0.543Y1-0.011Y2+0.712Y3-0.066Y4

-0.451Y5(10)

式(10)和表2中,C粮:案例区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Y1:种植业总收入年变化率;Y2:劳务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年变化率;Y3:粮食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年变化率;Y4: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年变化率;Y5:土地出让价与粮

食收益比年变化率。

注:检验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效。

化驱动因素中,土地出让价格与种植业(粮食)收入比年变化率是便于政府调控的控制性因素。本文设定典型案例区土地出让价格与种植业(粮食)收入比年变化率以外的耕地(粮食)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可能的变化情景,分析将土地出让价格与种植业(粮食)收入比年变化率控制在何种水平,可以在不显著改变其他驱动因素的情况下,保持耕地数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耕地(粮食)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年变化率一般不会出现剧烈变化。因此,选取各驱动因素保持不变、提高5%和降低5%共3种情景进行情景分析。变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5%,即第一年由原来的11.14%的年变化率提高到11.70%,第二年则由11.70%提高到12.29%,依此类推;年变化率保持不变则意味着第一年和最后一年一直保持11.14%的年变化率不变。分析某一驱动因素的影响时,除土地出让价格与种植业(粮食)收入比年变化率以外的其余要素保持不变。本文以2009年为起始年度,模拟2010-2040年的31年里,在各驱动因素变动影响下,案例区通过调控土地出让价格与种植业(粮食)收入比年变化率,可能将耕地(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何种水平。以案例区种植业总收入年变化率降低5%的情景为例。调控前,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入与种植业收入比为14.67%,2040年的耕地面积仅有2009年的74.6%;当将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入与种植业收入比调控到8.75%时,2040年的耕地面积就可以与2009年的耕地面积持平(见表3,4)。

由表3和表4可知,在耕地变化驱动因素保持不变、提高5%和降低5% 的3种情景下,为保持耕地面积的稳定,典型案例区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至少应保持在1.09%-8.75%之间;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粮食收益比年变化率应至少保持在4.24%-10.78%之间。

上述结果具有深刻的政策涵义:①如果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没有超出上述范围,则可以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保持耕地面积的稳定;②如果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超出上述范围,则将超出部分补偿给本县(市、区)范围内保护和经营耕地的农户,因为这些农户因耕地征收―出让而承担了更重的耕地保护责任;③地方政府可以将补偿给农户的成本计入土地出让底价,由土地使用者承担。如此一来,则既能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又能使土地增值收益惠及

农民、政府(地方政府、省级和中央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受损,并能够使土地使用者承担相应的耕地保护责任。

3 结 论

本文构建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分析理论模型,选取山东省典型案例区进行了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一般均衡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保持耕地数量的稳定可以通过调控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变化率、地方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出让收益变化率、相关税费变化率3种方式来实现,要求农户承包经营耕地收益达到理想水平,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适度增长,确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结构与比例。其中,在土地出让阶段,地方政府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成为关键的调控指标。

(2)山东省典型案例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耕地变化驱动因素保持不变、提高5%和降低5% 的3种情景下,典型案例区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种植业收益比年变化率至少应保持在1.09%-8.75%;单位面积土地出让收益与粮食收益比年变化率应至少保持在4.24%-10.78%之间,方能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使土地增值收益惠及农民、政府(地方政府、省级和中央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受损,并能够使土地使用者承担相应的耕地保护责任。上述结果具有深刻的政策涵义,可以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及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毕宝德主编. 土地经济学(第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Bi Baode. Land Economics(5th Editio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梁爽.土地非农化及其收益分配与制度创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Liang Shuang. Revenue Distribution and Relat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s Farmland Conversion[D].Doctor Thesis of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3]唐健等著.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Tang Jian. Study of Institution and Policy for Cultivated Land Conservation[M].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

[4]吴次芳,杨志荣. 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29-37.[Wu Cifang, Yang Zhirong. Comparatively Study on Land Conversion Driving Factor: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8,38(2):29-37.]

[5]张学辉,王如渊.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农地非农化均衡模型[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6):4-8.[Zhang Xuehui, Wang Ruyuan. Equilibrium Model of Farm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J].China Land Sciences, 2009,23(6):4-8.]

Study on Economic Ratio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Typical Case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WANG Xingjie1,2,3 GU Shuzhong4 DONG Dekun5 ZHANG Xinhua1,2

WU Hong1,2 ZHOU Hong1,2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Reserch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4. Institute of Resourceand Environmental

Poli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5.School of Management, Qingdao Technology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520, China)

Abstract Since to turn cultivated land into land for construction use yields high added value of land,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and u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and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in 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n analytical theory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in the economic ration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e study of the model shows that in order to control effectively the occup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for construction use, a certain limit must be kept for the ratio of land sale profit to planting industry profit. The empirical study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of 2 typical case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s: In the scenario wher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remain unchanged at the original annual change ratio, the annual change ratio rises by 5% ,and falls by 5%, and in order that the present cultivated land area is not to decrease, that land added value profit benefits farmers, that land sale profit for the governments ( at local, provincial and central levels) is not to be damaged, and that land users bear relativ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duties, the annual ratio of unit area land sale profit in the typical areas to planting industry profit should remain at least at 1.09%-8.75%; the annual change ratio of unit area land sale profit to grain profit should be kept between 4.24%-10.78%. The above results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making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of China.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项目名称:县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县发改委

县农牧局

建设单位:县畜牧中心

建设年限:年3月至年3月

建设地点:县、乡、村。

建设规模:在以上四个村选择退耕还林户325户,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资金概算:新建暖棚畜舍325座10725平方米(其中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计429万元;引进良种1950头只(其中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每头(只)400元,计78万元;培训费6.5万元。以上三项总计513.5万元。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县位于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山地交汇地带,总土地面积3331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位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23'—33゜46'之间。

2、气候

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复杂。西部高山地带寒冷潮湿,东南部峡谷地带暖热微干,半山地带微温湿润,气候明显的呈垂直分布,海拔1138—4154米。年平均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34.3℃,绝对最低气温-16.9℃,年降水量482.5—775.8毫米,≥10℃积温2628.8℃—4212.2℃,年日照时数1950—2085.1小时,年均无霜期160天。

(二)社会经济情况

村位于镇中部,有4个合作社,205户1310人,耕地面积1426亩,人均1.1亩,人均纯收入1490元。

村位于乡中部,有2个合作社,105户427人,耕地面积564亩,人均1.3亩,人均收入978元。

村位于乡北部,有6个合作社,280户1381人,耕地面积3255亩,人均2.4亩,人均收入710元。

村位于乡南部,有2个合作社,130户563人,耕地面积448亩,人均0.8亩,人均收入1350元。

项目区畜牧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文化素质高,且气候相对冷凉,适宜于暖棚养殖。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户享受国家直补政策,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户的生活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困境,由于我县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土地瘠薄,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广种薄收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住退耕还林成果,使其“稳得住,不反弹”,就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2、我县天然草场和牧草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很好地管理和维护,草场退化严重。通过发展暖棚养殖,可以促使退耕农户对现有牧草资源的管理、养护和合理利用,使退耕还草成果得到巩固。其次,发展暖棚养殖,还可以调动退耕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县退耕还草面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我县是典型的农牧业县,农牧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畜牧业又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项目区农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优越的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发展暖棚养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由于近年农副产品市场低迷,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逐年增加,边际效益下降,实现粮食和秸杆转化增值,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趋势明显增加,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县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国道212线贯通全县境内,交通运输便利,信息网络发达,为项目产品的外销和降低运营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4、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科学规范。项目建设单位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人,中级技术人员6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全县25个乡镇设有25个畜牧兽医站,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可从牧草基地建设、草种选择、良种引进、暖棚畜舍建造到全程运营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逐步形成无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使每一个生产环节到最终上市产品均达到国际无公害产品标准,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四、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退耕农户为对象,坚持农户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普遍规划与集中布局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规划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计,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项目规划与退耕农户相结合,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及退耕地没有收益的贫困退耕农户。

2、合理布局,成片规划,相对集中,稳步推进。

3、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五、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1、乡坑里村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80只(每户6只)。

2、村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20只(每户6只)。

3、乡老树川村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引进良种猪600头(每户6头)。

4、乡白杨村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引进良种猪450头(每户6头)。

六、设计方案

(一)暖棚设计方案

1、规格:长5.5米,宽6米,后墙高1.8米,顶高2.5米。

2、方向:暖棚背北朝南。

3、设计要求:(1)饲料道水泥摸面,要求光滑,便于清理。

(2)畜床水泥打底,表面粗糙。(3)内墙水泥摸面,要求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

(二)生产技术方案

1、借助项目实施,推广以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为主要内容的“五良”配套生产技术。

2、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改良当地品种。

3、青贮工艺:青贮原料铡短——入窖——压实——发酵——出窖——饲喂。

4、氨化工艺:麦秸铡短——溶化尿素水喷洒——入窖——压实——出窖——饲喂。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1、乡坑里村发展退耕农户80户,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0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2.8万元,农户自筹52.8万元);引进良种羊480只,每只400元,投资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6万元,农户自筹9.6万元)。共计投资12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4万元,农户自筹62.4万元。

2、村发展退耕农户70户,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6.2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引进良种羊420只,每只400元,投资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4万元,农户自筹8.4万元)。共计投资10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6万元,农户自筹54.6万元。

3、乡老树川村发展退耕农户100户,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6万元,农户自筹66万元);引进良种猪600头,每头400元,投资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万元,农户自筹12万元)。共计投资15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万元,农户自筹78万元。

4、乡白杨村发展退耕农户75户,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9.5万元,农户自筹49.5万元);引进良种猪450头,每头400元,投资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万元,农户自筹9万元)。共计投资11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5万元,农户自筹58.5万元。

八、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对我县畜牧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全部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1、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发改委、农牧局、县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及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规范、资金使用等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并对项目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督察,及时发现和解决方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健全管理制度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暖棚养畜建设项目建设的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追究制。实施农户由村委会提出,乡镇政府、农牧局、畜牧中心共同审核确定。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开展,确保及时完成项目建设。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由农牧局拨付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单位直接面对项目农户,经项目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下拨补助资金,制作农户签字花名册报账。

4、人员培训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事暖棚养殖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基础。乡镇政府与县畜牧中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退耕农户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环境保护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粪尿虽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如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微循环,促进该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1、通过退耕还草和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豆科绿地,减轻放牧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通过积肥发酵、沼气发酵方式,对粪尿杀菌、消毒、脱臭,从而减轻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十、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从第三年开始,每年可出栏肉羊5000只以上、肉猪2000头以上,退耕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加快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退耕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解决我县肉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并能大大促进我县草产业和草食畜的开发,同时又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一、检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调查条例》、《省土地管理条例》、《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

(三)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文政办发〔〕24号)。

(四)《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

(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年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33号)。

二、检查内容

根据《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规定,重点对以下工作进行检查,并组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附表1—6(见附件),准确上报主要数据。

(一)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检查各县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情况,并对耕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二)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检查年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检查年度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减少基本农田情况,非农建设占用包括国务院批准非农建设占用、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占用、未经依法批准占用情况;检查补划基本农田,包括补划的地类、面积和质量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基本农田异地代保情况。对基本农田净增减情况和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三)检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点检查年度依法审批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和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实际建设占用耕地包括当年审批当年占用、往年审批和当年占用,以及违法占用等情况。对当年超计划用地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四)检查补充耕地计划完成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补充计划指标,重点核实年实际补充耕地情况,包括使用新增费、开垦费、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社会资金补充耕地情况,并对未完成补充计划的情况和原因作出说明。

(五)检查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依据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重点检查年度完成法定占补平衡任务情况,包括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先补后占,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情况,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情况。

(六)检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检查目标责任制完善制度、实施考核、落实奖惩,以及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指标分解、鉴定责任书等情况。

(七)检查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三、检查步骤

(一)各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年度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的自查工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自查报告及附表于年5月25日前报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各县人民政府自查报告,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对重点地区进行抽查。

(三)州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统计局、审计局、监察局要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对照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际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对全州的耕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各县人民政府自查报告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全面复查,促使我州耕地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按照国家、省和州的《方案》要求做好国家、省重点抽查的相关准备工作。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工作措施;内蒙古呼伦贝尔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79-01

1 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1.1 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

呼伦贝尔市通过几年的努力,共完成近9万hm2退耕地还林工程任务,近3万农户、12.5万人口受益。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当地森林覆盖率,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1.2 经济效益显著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的补助政策使退耕农户的收入明显提高,有3万农户、12.5万农民直接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粮食、现金和种苗补助资金6亿元,而且将一直持续到2021年。同时,由于各地积极发展后续产业,以及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农民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1.3 社会效益显著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从粗放经营到精种、精养,从低产到高产、高效,从单纯农牧业到多种经营,增加了购买力,活跃了市场,拉动了退耕还林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全社会退耕积极性普遍高涨,群众由过去的“要我退耕”变成了“我要退耕”[1-2]。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强化监督与管理,确保质量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级落实责任,严格监督检查,以保证营造林质量。同时,加强监查力度,使每道工序均符合作业设计和质量标准要求;规范种苗市场、质量、价格,凡不具备“一签二证”或二级以下的种苗,不准进入市场,更不准用于工程[3-5]。

2.2 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和措施

在项目区制定管护公约,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以管护主体作为退耕户,各级政府主管领导为责任人,明确地块、权属、责任。此外,建立乡村护林队伍,实行严格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主管单位责任公示制度和任期责任追究制度等[3-5]。

2.3 引导发展方向,强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国家的补助政策使退耕农户收入明显提高,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积极抓好后续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扶持农民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如开展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果间作、林下养殖产业等。同时积极培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经济大户,抓典型,引导带动;加强对退耕农户后续产业的服务工作[6]。

3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

3.1 抓阶段验收

阶段验收工作不仅是兑现完善政策补助的依据,也是核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依据,不仅牵涉广大退耕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抓抚育管护

当前大部分退耕还林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加上工程区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如果管护不到位,将难以保证质量和效益。因此,为了加大对退耕还林合同和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要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和林地权属,按照“谁退耕,谁管护,谁受益”的要求,将政策补助与管护成效挂钩[3-5]。

3.3 抓基础工作

一要科学设计。组织做好作业设计,落实相应的植被恢复方式和造林树种。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生态效益良好、易于形成后续产业规模的良种壮苗。二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员,并维持其稳定;统一管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证卡、声像等材料,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安全性[3-5]。三要加快确权发证工作。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登记发证工作,落实林地林木权属,是依法保障退耕农民合法权益,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和防止复垦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张万里,于民,杨晓光.关于拜泉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5):67-68.

[2] 刘建国.封山育林使蓝旗生态与经济“双赢”[J].内蒙古林业,2007(5):15.

[3] 郭志敏.呼伦贝尔实施“退耕还林,促进生态建设”的几点启示[J].防护林科技,2009(1):52-53,126.

[4] 贾治邦.提高认识 完善政策 确保退耕还林巩固成果稳步推进[N].中国绿色时报,2006-09-29(1).

农耕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网络大讲堂往期各培训课程在卫星网第一频道循环播放,播出时间为每个工作日8:30-17:00。农业部网站( moa.gov.cn)和中国农业信息网(agri.gov.cn)开设“农科讲堂”专栏,“农广在线”(ngonline.cn)开设“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专栏,往期培训课程的网络课件,供在线学习。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的休闲农业经历了20年的孕育期,10年的导入期和10年的发展期,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强调资源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利用农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人们丰收的喜悦。其特点是多样化、精致化,经营者将农林渔牧生产、农家生活、农渔村文化、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纳入,精心设计规划,吸引顾客,还强调休闲农业要“深耕细作”,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经营休闲农业者成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使休闲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

 

台湾休闲农业全年游客人数约为491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游客人数为45000人。其中旺季每月约589万人,平均每个农场5300人;淡季每月约230万人,平均每个农场2000人。台湾休闲农业全年营运总收益约为 45亿元(台币),平均每个农场全年总营收益为409万元,包括门票收入、餐饮收入、住宿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等。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在节目中阐述了台湾休闲农业的精神和价值,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的模式和经营规划,通过列举大量的休闲农业典型案例深刻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和十大特征,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取得的成效,最后提出台湾休闲农业对我们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我国的农业文明有着上万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农耕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农耕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基石和主干,并不断在岁月的积淀中,变得深厚、绵长。农耕文化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