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摘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培养。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内部凝聚力不足,师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发展诉求不清晰,建设与考评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解决一系列问题,探索组建多元梯级教学创新团队策略,通过加强名师引领、实施分层师训任务和完善内外管理机制等方式促进团队建设,以达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是教育和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2020年10月,《光明日报》发表中共教育部党组《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征程》一文,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创新生长点,教师是生长点的生长点[1]。在中高职“双高”建设推动下,师资队伍建设被推上议程。如何通过建设有教学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队伍存在的现有问题,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凝聚力不足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学校)现拥有3名浙江省特级教师、4名正高级教师,名师团队强大。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名师引领机制,名师引领作用得不到发挥,学校的中坚骨干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由于职业学校专业种类繁多,教师之间缺乏共同价值观和任务驱动力,团队内部凝聚力明显不足,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同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二)师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发展诉求不清晰

教育部规定,教师必须在五年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否则教师资格证不能延续。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大部分教师视培训为任务,导致师训效果没有实质性达成。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诉求不清晰,对职业岗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发展、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划不明确。教师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或者说是职业倦怠的现状有待改善。

(三)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评管理机制不健全

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考评机制是教师队伍培育的推动力,如果缺乏长效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将无法长远发展。师资队伍管理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成长规划与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形式较为单一;二是师资培育外部机制不完善,师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企业与社会的有效参与。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职业院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条件建设和改革制度支持,完善教学创新团队制度保障[2]。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策略

教学效果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无疑是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以具体项目或任务为驱动,提升团队凝聚力;组建各类名师工作室,加强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设计以团队项目为载体的师训计划,提升教师的研训效果;完善管理机制,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构建。

(一)组建策略:依托专业,组建多元梯级教学创新团队

第一,依托产业背景,组建多元教学创新团队。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海宁三大传统地方产业逐步形成皮革时尚产业链、经编产业链和家纺产业链。学校对接地方产业,重塑原有的专业建设结构,建设对应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皮革产业群、经编产业群和家纺产业群。随着构建对接产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和开发对应教学资源,专业群建设不断深入,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组建的单一教研组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内部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更新调整倒逼教学基本组织的变革。学校以建设专业群为目的,建设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对接皮革设计、制作、销售(线上线下)、物流等,建设整合皮革服装、市场营销、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影视影像、物流等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对接经编制作、经编销售(外贸)等,建设整合经编、外贸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对接家纺制作、家纺销售设计等,建设整合纺检、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第二,依托教研载体,组建梯级教学创新团队。在组建产业建设专业群多元教学创新团队的同时,仍需加强原有专业群内教师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一是组建“教学+科研”教学创新团队。针对各类教学项目和教学业务比赛,如“面向人人”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创新杯”比赛、说课比赛、命题比赛等,组织教学能力精湛教师和科研能力精湛教师组成“强强联合”团队。教师发挥各自优势,指导项目和比赛,提升教学业务和科研能力,引领团队成员全面发展,培育各级名师。二是组建“以强带弱+以老带新”教学创新团队。在各基层教研组内,组织备课组、业务提升组、科研提升组、技能服务组,以教学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技术技能精湛者为组长,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项目,在师傅指导和自我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引领策略:名师引领,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养

第一,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担任负责人。工作室成员由行业骨干、专业骨干组成,由行业骨干更新产业最新发展信息、技术。工作室作为行业、企业与学校专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专业办学契合行业动向和标准。第二,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成立各类校级名师工作室,聘请各类教学、技能、科研、非遗传承等特长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吸纳该专业组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着重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技能竞赛等能力。第三,评选校级骨干教师。为优化教师队伍,制定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搭建名师“阶梯式”培养平台。采取“自荐+部荐+校选”的形式,从教学、科研和师德等方面考核评选,每年评选数名校级骨干教师,形成“校级—县市级—地市级—省级”的名优教师孵育之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名师引领作用。

(三)提升策略:项目驱动,开展“三航”师训工程

第一,开展各类培训项目。为发挥师训工程有效性,增强培训效果,根据学校各类教学项目和比赛,设计主题式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对照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和教师团队需求,进行产业态势分析、专业岗位分析、岗位技能分析、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方法等专题培训,由不同专长的教师承担不同任务、参加不同主题培训。针对教研载体团队,进行学案设计、教学策略、学生评价、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专题培训,满足团队教师的不同需求,教师带着目的参加培训,提升师训效果。第二,分层设计培训任务。将全体专任教师的在校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引航期”教师为刚入职的新教师或没有任何名师荣誉的教师,“近航期”教师为被评为校级名师、县市级骨干的教师,“远航期”教师为具有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的名师。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的性质,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四方面制订不同的培养任务,设计“三航”教师三年培训任务清单,如下表所示。

(四)管理策略:内外联动,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第一,内部激励机制。内部激励是教学创新团队发展规划的动力来源之一,为更好地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从综合激励和单项激励两方面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其中,综合激励包括绩效奖励、月考核奖励、年度优秀奖励,单项激励包括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技能比赛、流生管理、班主任考核、特殊贡献等方面。考核时段有月考核、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三种,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一定金额的奖励。第二,外部共育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来保障。建设校企共育机制,尤其是对接产业的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更离不开校企共育的推动。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体的校企合作联盟,组建“资源融通、利益融通、供需协调、愿景同步”的产教联盟平台。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和产教联盟平台,提高教师技术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方共育教学创新团队。

三、相关启示

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带来诸多启示。通过不同的组建策略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加强跨专业教师、专业内教师的交流合作,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和分期师训任务的实施,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通过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校企共育机制,理顺管理策略,激发教师积极性。

(一)建立成员共同愿景

卡曾巴赫和史密斯曾说:“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的、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教师团队建设离不开成员共同愿景的建立,成员之间需从共同目标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关系,即共同愿景是团队所有成员个人愿景的延伸和融合,以团队为基本单位,从团队角度出发的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3]。例如:依托专业群建设为载体的团队,共同愿景是专业发展;以提升教学能力为任务的团队,围绕教学比赛,分工合作。

(二)优化团队成员结构

团队建设不是成员之间的简单组合,在确定团队成员时,不仅要从专业与技术技能特长出发,更要从团队的整体效能考虑,把成员构成转变为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4]。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优化成员结构,发挥特长,互补互促,共同发展。无论是专业建设大团队还是教研发展小团队,都需要发挥团队核心成员作用,引领成员完成任务和发展能力。此外,团队成员要有梯度,由不同学科、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教师构成。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完成大项目建设;不同能力或特长教师之间可以通力合作,完善学科教研、教学比赛等项目。

(三)制订有效激励机制

外部激励可以有效推动内在动力和显性行为,设置合理明确的团队任务,以项目为驱动,激励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实现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只是进行激励的基础,更是团队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征程[EB/OL].(2020-10-6)[2021-03-24].

[2]潘丽云.“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基于基层教学组织重构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9):53-56.

[3]董雯雯.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以A大学为例[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

[4]白星良,牛同训.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5):45-60.

[5]顾婷.高校科研团队教师激励机制探析——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学理论,2015(7):246-247.

作者:苏海亚 王小林 单位: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