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货币发展

货币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increasingofthescaleofthenetworkcurrencyinChina,peoplestarttoconsiderhowinfluencethiskindofnewlyemergingthingswillhavetoourlife?WhethertheRenminbicouldthereforebeundertheimpingement?Whatattitudetherelativedepartmentsshouldhavetowardsit?Andwhatpoliciesshouldbetake?Inordertoanswerthosequestions,thepaperfirstly,throughstudyingmassivecases,givesthedefinitiontoourcountrysnetworkcurrency,anddividesthemintothreetypes;Secondly,basedontheeconomicstheory,thepaperanalyzestheinflunece,broughtedbythenetworkcurrency,onrealisticeconomyincurrentyearsandinthefuture;Finally,putsforwardsomepolicyproposalstotherelativedepartments.

Keyword:networkcurrency;currencysfunction;influenceineconomy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当货币角色的商品总是在不断的演变着,从最初的石子、贝壳到后来的家畜、粮食、布匹和盐;从铜、铁、金、银等贵金属,到最终纸币的出现,无不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1]。社会的进步不会停下脚步,因而货币的演化也不会停止。今天,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又该轮到谁充当货币的角色呢?候选者已经出现,那就是网络虚拟货币,简称网络货币或虚拟货币。

2007年6月21日,互联网研究和咨询机构易观国际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7年第1季度已达到143.26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139.31亿,占整个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97%,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互联网支付具体地又可以分为:银行的电子支付和网络货币支付两种形式。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虚拟货币规模的权威统计数据,也无法确认付费用户中通过网络货币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比例,但通过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大小可以对网络虚拟货币市场的规模窥见一斑(因为网络游戏市场是网络货币流通的主要领域),例如,腾讯公司2005年半年财务报表显示,收费互联网增值服务注册用户为940万,半年收入3.18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3%[2]。腾讯公司的互联网增值服务都是通过其虚拟货币(腾讯Q币)支付购买,而每个Q币与人民币1元等值。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2006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将进入爆炸性成长期,到2008年整体市场规模会突破1000亿元,而到2010年则能高达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

对于网络货币发展得如此之快,人们在惊讶之余也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例如李少尉认为,网络货币带来了三大风险:发行者的无节制发行导致网络货币的迅速贬值,从而给持有者带来风险;在实现网络货币双向兑换之后,会有“挤兑”的危险,从而给金融市场甚至产品市场带来威胁;网络完全问题对网络货币持有者的威胁及其法律空白问题[3]。

PayEx(一家研究网络支付、网关问题的专业机构)认为: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会引发另外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助长网络之风,有可能成为洗钱犯罪的新途径,将导致国家税收流失[4]。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认为:随着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个别虚拟货币成了人民币的“等价物”,从而对人民币产生冲击![5]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例如,冀志罡认为目前的网络货币不过是类似大学食堂饭票的东西,无需害怕[6]。

网络货币如此迅猛的发展是否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网络货币是否会给其持有者带来风险?一旦某一家“发钞”机构破产是否会引起金融危机?本文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网络货币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关于网络货币的定义尚无定论。学术界经常引用的一个定义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电子货币所作出的界定:电子货币是指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和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而预付机制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但上述定义针对的是更广泛的电子货币,它既包括了以专业网络为基础的传统货币的电子支付形式,也包括了基于公用互联网的网络货币。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后者。

目前,在我国的网站之中被称之为“货币”的东西有很多,表1列出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货币(见表1)。

此外,还有大量的专业论坛也在发行着各种不同名称的“货币”。

虽然它们都被称为“网络货币”,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大多数还算不上货币。根据获得方式的不同,上述“网络货币”可以分为三大类①。

(一)消费卡(充值卡)型的网络货币

1.产生原因

消费卡型网络货币是网络货币最初的原型。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这类网络货币与现实世界中由商场(或其他企业)发行的消费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有人将其类比为食堂的饭票。首先,二者都是用现实货币去购买另外一个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某些货币职能的货币替代品(稍有不同的是,商场的消费卡在使用上常常具有一定的期限)。其次,二者都是一种预付制度。为了对比研究,本文先对消费卡的运行方式加以概括,见图1(虚线代表货币替代品的流通过程)。

br>由图1不难发现,对现实世界中的商场而言,发行消费卡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即使是没有消费卡,上述流通过程也会正常运转。

而在网络世界中,情况就复杂一些,具体而言有两种运作方式:

第一种:网上的第三方支付。这种运作方式与图1的过程完全相同。只不过将现实中的商场搬到了网上。例如,Paypal、淘宝网、网上书店等等。由于这种运营模式仍需使用现实中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不是网络虚拟货币,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自产自销模式。在该模式中,“商场”与“厂商”是合二为一的,见图2。

也就是说,厂商既要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又要提供一种支付手段,即网络货币。

为什么在网络世界中,“产品提供者(厂商)”要与“支付手段提供者”合而为一呢?其原因是“交易成本”问题。具体而言,在网络上进行消费通常具有“次数多、每次交易的数额较小”等特点,例如花1元钱下载一首歌曲、花0.5元钱下载一个彩铃、花5元钱下载一篇文章等等。

对于这类交易,虽然可以用银行卡进行支付,但在操作上比较繁琐,而且由于对网络安全的考虑,消费者通常不愿意在网上进行诸如“请输入您的银行卡卡号”这类操作。对厂商而言,同样也有麻烦,即到账时间慢。而对银行而言,同样不愿意频繁地进行小额交易。所以通过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进行交易的路就被逐渐堵死了。

本来用手机支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支付方法也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对消费者而言这种交款方式也有风险,例如有可能泄漏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担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行订阅各种广告、信息,因此人们逐渐地对手机支付的方式也变得谨慎了;同时,对支付金额较大的交易(例如购买游戏的装备,动辄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手机支付显然不太合适。对厂商而言,由于使用电信运营商则需要支付高达20%—30%的代收手续费,所以也有所顾忌;而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也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经营网上交易的厂商良莠不齐,一旦出现信誉问题,消费者往往找不到厂商就去找电信运营商。所以,电信运营商往往不敢贸然代收费用服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货币应运而生了。它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因而极大的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其本身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

2.特点

首先,该类型网络货币是依附于现实货币而存在的。不能脱离现实货币而独立存在,它的发行量(或者说是规模)取决于有多少人购买,购买量有多大。

其次,发行单位不负责兑付现金。即网络货币在被购买后不能通过“官方”渠道还原为现实中的货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类货币的发行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销售,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不会将到手的钱退回去。二是如果发行者承诺负责兑付现金,那么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不愿意再继续持有该货币时,就会出现“挤兑”,从而使企业迅速破产(注: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出现过可兑换回现金的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但时间不长都纷纷倒闭了,例如benze豆豆。)。由上述这两个特点可以看出,“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最后,发行该类型货币没有任何成本,且发行单位可以也愿意无限量地发行这种所谓的网络货币,而实际发行的货币量(或者说规模的扩张)则完全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所以,如果网络货币仅仅是单纯的“消费卡”型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将很容易贬值(因为企业的“官方定价”通常不是市场出清的价格)。这也就是为什么针对该种类型的货币会自发地出现很多可兑换为现金的“黑市”。而且很显然,在“黑市”上网络货币只可能贬值。

(二)真正的网络货币

1.产生原因

就在消费卡型网络货币铺天盖地、叱咤风云的时候,另一种网络货币在悄悄地生长着。与前者不同,它的出现最初并不是为了解决支付问题,而仅仅是为了增加点击率、增加浏览量,以及增加参与人数而实施的一种鼓励手段。例如,笔者在某网站的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帖子(或者上传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该网站就根据该帖子的点击率和跟帖情况给予笔者一定奖励,而奖励的形式就是获得一定数量的“金币”,用这种“金币”笔者可以在该网站上进行消费,例如下载歌曲,或者下载其他有用的材料。随着支付范围的增加,这种原来只是小游戏的东西,逐渐地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支付手段。这样的实例有:网易的POPO币、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博士家园上的“金币”、“点券”等。

另一个例子就是在线冲级游戏。例如盛大的热血江湖,人们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打猎”、“采矿”、“给人看病”,以及“给他人维修装备”等“劳动”获得“金币”收入。之后使用这种虚拟货币在游戏世界中去购买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2.特点

与消费卡型网络货币最大的不同是,这种网络货币的诞生与运行并不需要现实货币的参与。它是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付出了某种劳动而获得的一种收入。而使用这种收入又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消费(甚至投资),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因此该种类型网络货币的规模扩张完全取决于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生产数量”。由此可知,该类货币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当然,上述这两个例子也有一定的差别。在论坛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意愿(当然有一个大的限定,比如只允许“生产”文章、软件,但具体“生产”什么文章,什么软件则完全由参与者自己决定),而且在产品的定价上也是由产品提供者自行决定;而在游戏中,“生产什么”这个问题则是由程序设计者事先设定好的。产品的价格也是事先确定好的,因此,在论坛上的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以及生产消费活动与现实更加相似一些。

(三)混合型网络货币

上述两类网络货币只是在诞生初期才会泾渭分明地存在,而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货币都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货币的性质,换句话说它是上述两种货币混合演变而成的。演变过程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初始时属于消费卡型网络货币,但随着网站提供内容的不断丰富,为了鼓励消费者更多地参与其中,运营商也采用了第二类货币的发行方式,例如:腾讯在发行了Q币(属于第一类网络货币)之后,也发行了能够用发贴、跟贴或点击广告等行为而获得的PT币,并在二者之间制定了兑换比率。

另一种情况是:初始时属于第二类网络货币,但由于通过生产而获得货币收入的方式速度太慢了,而且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便出现了用现实中的货币去购买虚拟货币的需求。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购买的只是已经存在的网络货币(即,卖者手中的网络货币是他自己通过一定的劳动获得的),那么此时流通中的网络货币仍然属于第二类货币;二是如果用现实货币所购买的是服务商直接发行的网络货币,那么此时新增的网络货币则属于第一类。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中的货币,以及各种专业论坛中发行的货币都属于这一类。

二、网络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由于网络货币的出现使得网上交易变得越来越便捷,因此将会促进越来越多现实中的劳务与产品通过网络交易来实现其价值。这种交易方式的改变将会对现实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体现在各个方面,且影响的形式与途径也很难预见。而目前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网络虚拟货币是否能够对人民币产生冲击呢?是否会扰乱金融秩序?

(一)网络虚拟货币是否能够对人民币产生冲击

首先,如果只是第一种类型的网络货币(消费卡型),那么无论规模有多大对人民币都不会产生任何冲击。能够对人民币产生冲击的只有第二种类型和第三种类型的网络货币,但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络货币都演变为第三种类型的货币了。因此存在着对人民币造成冲击的可能性。

其次,冲击的表现形式无外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人民币兑换成网络货币,从而使中央银行对社会的货币供给总量失去控制。既然货币供给量无法控制,那么直接的后果是央行对通货膨胀也将失去控制力。

那么上述情况会发生吗?一旦发生了,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对于是否能够发生这个问题,本文认为这取决于网络货币与现实货币在执行货币职能上谁强谁弱。而信用货币的职能包括:支付手段、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以及“世界货币”这四项职能[7]。下面对二者在货币功能上进行比较与展望:

1.在使用范围上的比较

在多大范围内能够行使“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的功能?目前在我国出现的所有网络货币的使用范围都比较小,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种类不多(大多要依附于计算机才有价值),而且重要性较低(大多是娱乐性的商品,不是生活必需品,通常也不是生产资料)。其次,某一个网站发行的货币大多只能在本网站使用,无法在其他网站使用。既然使用范围狭小,那么“价值尺度”的功能当然也就很弱了。因此,就目前而言,在上述功能上网络货币还远不是人民币的对手。

但是,应该看到网络货币在上述功能上会有很大潜力。

首先,通过服务商之间的合作,网络货币的使用范围将会迅速扩大,比如:腾讯与瑞星合作,用户在瑞星站点下载杀毒软件可用Q币进行支付,这样一来用Q币能够购买的商品范围就大大增加了。事实上,现在用Q币已经可以用来购买其他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一些影片、软件的下载服务等,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支付功能,如交纳宽带费,甚至有中小型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然后再兑换成人民币。

其次,市场的力量也会将不同网络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迅速消除,例如淘宝网中就有不同虚拟货币的交易专区。在Q币买卖专区可以看到,将Q币直接兑换成人民币的帖子有7000多个,其中单笔交易的数额最大的近万元,最少的也有几百元。另外,在一些热门网站的论坛上,出售各种网络货币的“倒爷”的买卖也非常红火。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交易行为最终形成了一批专业从事网络货币兑换的网站,例如大话交易、中国书法艺术网等。

最后,从长期看,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会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要素,而信息产品的生产、传播、获得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因此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网络货币产生与发展的最终推动力。

2.在“世界货币”功能上的比较

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人们就能够购买到其他国家的产品,支付其他国家的债务。反过来,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具有这样的功能,这就是国际支付的功能。坦率地说,在这个功能上,网络货币具有很强的优势。因为互联网本身的最大特征就是将世界连为一体。如果笔者要出国,需要很繁杂的过程,但如果笔者要浏览外国网站,则瞬间就可以完成。同样道理,购买国外的信息产品(例如软件),通过网络世界也将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惟一的障碍是:不同网络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更特殊一点的是,这里是不同国家的不同网络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因此困难就更大了。例如,作为一个中国网民,可能很熟悉QQ币的价值(价值体现在它的功能上),也了解新浪U币的价值,因此在这两种货币之间进行兑换时(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交易双方都会有比较充分的信息,交易容易成功;但如果需要将QQ币兑换成外国的某种网络货币,由于不了解外国网络货币的价值,人们就会很谨慎,甚至放弃兑换的想法。所以,目前我国的网络货币在国与国之间的兑换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是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本文在前面对我国的网络货币进行分类时,只划分了三大类型,但如果从世界范围内考察网络货币,则还有一种类型的货币:电子版的贵金属货币。最成功的代表就是e-gold——网上黄金。该模式的运行是这样的:假如你在该网站上开设了一个账户,并向账户中存入一定数额的钱(当然,不同国家的人存入的是不同国家的货币),此时账户中不是显示你有多少钱,而是显示你有多少黄金。当然这些黄金是虚拟的,但他的价值是真实的,e-gold公司是一家具有银行背景的网络机构,该公司自己宣称在所有用户的账户里有多少虚拟的e-gold,该公司在尼维斯岛的仓库里就有多少真实的黄金,所以保证e-gold和黄金是等数量的,同时也就保证了e-gold这种货币币值的稳定性。显然这种承诺只是一种商业噱头,该公司不可能储备如此多的黄金,但由于没有人真的会用e-gold去兑现黄金,所以是否有足量储备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用本国的货币按照本币与黄金的比价兑换为相应数量的e-gold,于是e-gold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担负起支付功能和交换媒介的功能。换句话说,这是在网络世界中重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许多人都看好这一模式,目前在我国也出现了许多进行这类货币交易的机构,比如四川电子黄金采购站、LUCKY兄弟、富豪兑换中心、一诺兑换中心、信达货币兑换中心、大众兑换中心等等。

当然,由于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规模与种类都还太小,所以,即使e-gold在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短时间内还无法冲击现有的世界货币制度。

综上所述,在短时期内网络货币(包括我国的和外国的)无法对人民币造成冲击。

(二)网络货币是否会扰乱金融市场

虽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了网络货币不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的结论,但网络货币是否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呢?

由于网络货币发行主体是多元的,因此势必会给网络货币的持有者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人们所持有的网络货币贬值(相对于人民币,或者相对于其他网络货币)、发行单位破产等,都会给货币持有人造成损失。但是本文认为,这种损失不会很大,原因是:

1.对个人而言,风险不大

由于可以用人民币很方便地兑换成网络货币,因此理性的人不会大量持有适用范围很小的网络货币。所以,即使有损失,对个人而言也不会太大。况且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可以将网络货币兑换为其他货币,从而为转移风险提供了可能,所以对个人而言,上述风险并不大。

2.对社会而言,风险也不大

由于目前网络货币的发行者不具有银行功能,所以即使出现网络货币贬值、发行方破产,对整个社会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在现实世界中,最初的货币发行也是由私人分散进行的,而发行者通常都是大的商业银行,都是货币的借贷者。众所周知,之所以出现专门从事货币借贷的银行是因为“钱可以生出更多的钱”。而“钱”之所以能够“生出更多的钱”,根本原因是货币可以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然后通过扩大再生产,就会获得更多的产品。再通过与货币的交换就出现了“钱生钱”的效果。而银行可以帮助单个行为主体进行融资、投资,所以银行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旦某家银行破产将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很大的冲击。此外,如果形成了银行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对货币还具有“放大”的功能,一旦某家银行破产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减少。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银行的安全性高度警惕的原因。

但是在目前,网络货币所能够买到的产品还不能成为(或者说还不能独立的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目前还不能通过网络货币的流通实现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扩大再生产。所以,目前网络货币的发行者既不是在生产链条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不具有银行的借贷功能,所以他们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还很小,即使一两家这类公司倒闭了,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如果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用网络货币购买到全部的生产资料,那么势必会出现网络货币的商业银行,出现网络货币的银行体系,只有到那时的网络货币才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虽然在短时期内,网络货币不会对人民币造成冲击,但长期内会怎样呢?本文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人们肯定会逐渐地将自己资产中的一部分以“网络货币”的形式持有(原因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换句话说,一定会对现有的人民币造成冲击。对于这种冲击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监管者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一切规制都只是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因此对于应如何应对网络货币这一问题,监管者、决策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本文认为,作为决策者,其目标绝不应该是为了保持对行为主体的控制(如果是这样,那么网络货币确实是一种威胁,应对的方式当然就是打压),而应该是为了社会公平、物价平稳、经济增长以及减少波动等。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才能够对网络货币采取一种理性的做法。具体而言,网络货币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货币,必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事实上目前的网络货币已经证明了它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在网络世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首先从意识上不应该将网络货币的出现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积极加以引导,规范网络企业的竞争。

(二)具体的政策建议

目前针对网络货币许多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建议,例如建立网上央行、用行政手段实现人民银行对网络货币发行的垄断等等;而现实中,我国中央银行也制定并执行了一些措施,例如在2007年3月份下达了一份通知,对网络货币提出了四点要求。

本文认为,这些建议或政策都不可取。原因要么是执行成本过高,要么是没有必要(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展开了),而本文的建议是:

第一,促进人民币在网络支付中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通过竞争的方法逐渐实现电子版的人民币在网络世界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发行一种针对网上支付的“非实名的小额银行卡”,这样使用者既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支付,同时也不会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知晓。如果可以用人民币很方便地在网上进行购买、支付,那么那些五花八门的网络货币自然就会被淘汰。

第二,在法律上确认自发形成的“网络货币”交易市场的合法性,甚至应该扶持这类市场的发展。

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市场交易才能发现某一种网络货币的真实价值,这样既可以避免货币发行者盲目扩大货币发行量的行为,同时也使每种网络货币与人民币之间产生一个可以信赖的比价,而有了这种可信赖的比价,那么对于“虚拟资产”是否属于资产、其价值有多大这类法律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三,向消费者告知,持有网络货币有一定风险。

只要信息充分,大多数人会对自己资产的构成做出理性的决策。

第四,对于e-gold这类国际性的网络货币,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前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崔瑜.虚拟货币呼唤现实监管[N].IT时报,2006-06-13.

[3]李少尉.虚拟货币的三大风险[J].电子商务世界,2006,(10).

[4]PayEx.网络虚拟货币市场成规模,但不能任其发展[DB/DL].PayEx网上支付网关研究网站,2006.

[5]孙琎.虚拟货币冲击真实金融体系现实性存在与否[N].第一财经日报,2007-03-29.

[6]冀志罡.Q币、饭票与金融安全[J].上海经济,2007,(2).

[7]帕金.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