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经济融合中文化企业驱动力研究

文化经济融合中文化企业驱动力研究

摘要:当前正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统筹文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微观层面上文化企业承担起了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社会重任,其参与意愿和竞争能力对融合的深度有着重大影响。从文化成本视角出发,探讨文化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其行为和能力,并以Y县的成功发展经验为借鉴,将有助于得出如何驱动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经济融合中来的结论和建议,助力文化产业繁荣壮大。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企业;融合;文化成本

■引言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物质文明达到空前高度、精神文明迅猛发展的重要标志。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作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组织基础,文化企业的参与意愿和发展能力则至关重要。因此,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文化与经济融合过程中以文化企业为代表的行为主体究竟受到何种机制的驱动,以及如何影响其参与文化产业的行为意愿或决策,将更有利于梳理清楚驱动行为主体良性参与到文化与经济融合中的关键点,从而为科学的政策设计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的发展与困局

一个社会系统良好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文化生态和经济生态和谐共进,以文化促经济增长、以经济促文化投放,形成自相协调的循环系统[1]。文化的推广宣传和运用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特色产品来达到互利共赢的最终目的[2]。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地区政府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上的力度都较弱,致使文化产业处于自发状态[3];且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充分开发利用文化元素,有产业无文化或有文化无创意,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品位,经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4]。作为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文化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操刀手”,更是进行全球文化竞争的中坚力量[5]。然而“羊群效应”却使得很多文化市场参与者在并不了解文化项目及其内涵的前提下扎堆冒进,受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干扰[6],文化企业不成熟、角色定位不清晰、行为导向短期化等问题亦涌现了出来。

(二)以文化成本解读文化与经济融合

作为文化与经济领域新兴交叉学科,文化经济学则聚焦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7],为文化企业的市场动机和行为偏好提供有力的印证和解释。当人们对成本界定的视野不再囿于“物”的范畴时,同样在文化经济学中就存在着“文化成本”,它是指经济主体为了创造一定的价值,而不得不必然要作出的文化投入或付出;也可以说是人们信奉或遵从某种习得的文化信念或价值观体系时所放弃的最高的心理或货币代价,一般包括认知成本、认同成本和心理成本等内容[8]。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当新事物、新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文化成本时,决策者才会选择采取策略以更有利的姿态进入文化经济,以实现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融合。故本文将从文化成本的视角出发,力求找寻能够影响文化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文化企业相关文化成本大小的关键要素,进而建立起降低文化成本、引导企业行为、提升企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文化成本对文化经济融合中文化企业的影响路径

成本要素之一的文化成本是文化企业行为趋向的关键驱动力,接下来从文化成本的主要构成——认知成本、认同成本、信仰成本三个方面,浅析降低它们三者的大小进而影响到文化企业行为的路径。

(一)区域环境的开放性对文化企业认知成本的影响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有该区域人民群众在经年累月当中沉淀下来的、接受并学习到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念、宗族信仰、行为习惯等,文化也表现出了区域性的差异。个人或组织要放下抵触心理、摒弃原有的思维定式,并开始学会以正向的心态去面对新文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的,即为文化成本中的“认知成本”。像一些沿海区域的城市,与封闭地区不同,人文环境更开放,塑造了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文化背景,普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做出改变的意识更强烈,学习能力也更强,自然认知成本就更低。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区域环境的开放性对文化成本中的认知成本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区域的开放性以降低认知成本,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定位于一个更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中,能帮助其更迅速地顺应新技术和新方式,为文化企业的经营注入新活力。

(二)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对文化企业认同成本的影响

如果说降低认知成本是为了让个人或组织以更低的代价、更容易地接触并了解新事物或新生产方式,那么降低认同成本则是为了消减个人或组织在内化这些新事物或新生产方式的阻碍,提高项目落地的可行性。我们认为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测:1.是否构建主导项目主导项目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抓手,往往可以借此发展打开市场、扩大名声,由此以点带面完善产业建设。从各个申报上来的文化项目中筛选出有抓手优势的、有领头作用的、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将有利于增强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2.是否创造投融资的有利环境在国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资本早已闻声而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结构、拓宽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渠道,搭建招商平台,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各种资本共同参与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开发。3.是否形成了文化产业集聚借助集群效应,通过相互之间知识的共享、网络外部性的辐射促进群落内的每一个组织共同发展,亦可以从分工协作中降低交易成本。例如近些年谈论较多的“文旅特色小镇”,从基本层次的文化旅游、再到文化展示、进一步扩展为文化体验与互动交流,在逐步完善特色小镇内涵的同时也是在延展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壮大了文化项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2: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对文化成本中的认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为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创造出有利条件,可以降低企业文化成本,提高文化企业投身于经济文化融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企业的长效发展性对文化企业信仰成本的影响

我国文化企业短期性行为较为明显,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建设更是沦为当地政策“作秀”的表现,一旦资本褪去、政策到期,便有可能出现文化园区无人问津、文化企业解体的局面。这从长远来看大大伤害了企业力求扎根于文化领域获取长远经济发展的决心,这种决心背后所付出的成本即为信仰成本。我们认为,真正刺激文化企业是否具有长久竞争力的根源不在于资本的多少和政策的力度,而在于文化企业的灵魂——创新与创意,只因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在创意,文化企业的核心自然就更在于此。而创意产品、品牌理念、人才素质和新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塑造并形成文化企业的创新创意能力。由此,我们得出结论3:是否具备长效发展性对文化成本中的信任成本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加大创意文化产品研发投入、树立文化企业品牌意识,并积极引入新时代新技术,可以充分提升文化企业基于长远发展视角的生命力,建设文化企业自身根骨,降低信仰成本,从而提高文化企业经济效益。

■结语

文化产业的繁荣印证着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成果,文化企业更是致力于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激活潜在的创造力,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微观层面的重要基石,要想实现文化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文化企业发挥出应有的积极能动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引入文化成本作为分析视角,我们认为区域的开放性、文化项目的可建设性以及企业自身的长效发展性会对认知成本、认同成本、信仰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立足于这三条影响路径从内外部激励文化企业,将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的文化成本,提高其竞争实力和积极性,从而推动更深层次的价值转换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林朝霞.文化产业大生态观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21(01):61-74.

[2]张姜涛.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8(23):66-67.

[3]杨承玥,刘安乐.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动力机制及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190-193.

[4]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9):5-14+25.

[5]杨蕙馨,艾庆庆.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下的文化企业社会责任[J].广东社会科学,2014(01):28-36.

作者:冯弋江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