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状况和推动措施

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状况和推动措施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践活动”[1],以此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从国际上来看,西方的一些多民族国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即通过允许各民族文化共生共存、平等发展,来丰富和发展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该理念在当今世界民族教育领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适当引进与吸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相关理论成果、教育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一般来讲,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指以民族或种族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教育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教育目标上看,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还要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同时,要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认同国家主流文化,树立平等、宽容、和谐的文化观念。从教育内容上看,要提供给学生平等的文化选择机会,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3]。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用更加准确的课程体系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4],特别是运用少数民族学生较为熟悉、喜闻乐见的材料,把教育内容、研究问题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方法上看,要积极借鉴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例如美国班克斯提出的添加法、社会行动法等文化课程改革方法。添加法,即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主题、概念、观点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这种方法通常是在不显著改变原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本书、一个单元或是一节课来实现的”[5];社会行动法,即通过大量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的准备,使学生学会如何消除种族歧视,并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具备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外,还具有多民族性、多信仰性、多文化性。多元文化就必然产生多元价值观,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出现了主流价值取向偏移、道德观念淡化等问题;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在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生活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性,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的时候,拘于旧有民族观的束缚,盲目排斥其他民族文化。面对发生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的这些现象、问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能作出全面、科学、有力地回应,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措施”与“实际”脱节、“内容”与“需求”错位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立足高等学校工作实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不少方面具有差异性,但其研究方法、理论成果、发展模式等是比较成熟的,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改革运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适当引进与吸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相关理论成果、教育方法等,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本土化,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积极因素,取其精华,博采众长,结合我国实际大力推动其本土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在当代中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这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多元文化的交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才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理性思维和鉴别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和对待各种文化思潮,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价值观侵袭。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同志指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7]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魅力无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56个民族团结友爱,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就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又要培养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来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目的。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将“多元共存、平等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学生,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在教育内容上要能反映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整合。这样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观念,培养爱国情怀和本土意识,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此同时还要深入发掘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多元文化教育要求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运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材料和文化活动形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活动,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如三月三的民歌对赛、火把节联欢晚会、泼水节的接力活动、“芦笙节”的器乐演奏比赛等,既可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认同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又能增进不同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建设,推动课程教育体系改革。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提倡尊重学生文化差异,根据各民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传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没有很好地兼顾其特殊性,在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一度忽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的“民族”个性。因此,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传统,根据其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且针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探索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者与执行者,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会直接影响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要了解多元文化,具有宽广的眼界和渊博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并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并掌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知识,充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为开展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