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业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产业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的需要,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发展对产业协同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文章基于2013—2018年我国省级数据,实证研究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电商集聚通过作用于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倍增效应,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应该进一步实现电商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协同,实现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协同;区域经济;电商;经济集聚;空间计量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国内经济风险与下行压力同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不少困难,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异军凸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电子商务行业的出现,为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改变了现代人传统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进一步提高了与电商行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发展。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电商一直处于野蛮生长、各自分散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产业协同是通过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产业要素,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其理念与电子商务配置资源的作用天然吻合,电商产业的集聚发展以及产业在区域间的协同变革,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电商集聚视角研究产业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电商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者们也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我国电商产业的发展上。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集聚效应,这是电商的本质。杜传忠等认为,在现有信息技术和电商企业所有制的条件下,集聚经营是扩大电商影响力的不二法门,也有利于小微电商企业的迅速成长。[1]董彦龙、王东辉则是以电商产业园区和淘宝村来分析我国电商集聚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性电商企业发展并不顺利,而电商企业之间的集聚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2]龙朝晖认为,在“互联网+”经济业态下更应该加强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规模经济。[3]郑新煌、孙久文在研究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指出,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刚刚起步,规模和制度都还不完善,因此,电商之间的集聚能够在发展前期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4]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协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区域研究的视角,研究某一城市或者某一城市带内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如魏丽华定量测度了京津冀城市圈内各主要城市三大产业之间的协同水平。[5]向晓梅、杨娟基于产业协同理论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并设想了未来大湾区建设中产业协同的方向。[6]对于产业协同的积极影响,蔡海亚、徐盈之在实证研究中以我国省级单位雾霾污染为例,得出产业协同集聚的加强有利于降低区域雾霾污染的推论。[7]陈建军等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多种产业在城市集聚提高了产业协同的可能,而产业协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发展的效率。[8]周奕基于空间视角分析了产业协同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认为产业协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9]纵观已有的研究观点发现,关于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的经济效应,学者们持肯定态度,但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孤立的看待两者。事实上,电子商务已经在现实中为产业协同做出了贡献,提高了地区之间的产业协同性。基于此,文章通过研究电商集聚、产业协同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厘清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边际促进效应。

二、变量、数据与方法

1.变量的选择与描述性统计文章的被解释变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在变量选择上,以地区人均GDP作为变量。文章的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协同,并以电商集聚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文章以蔡海亚在文章中使用的区位熵的方法,衡量各省产业协同现状。[7]现有的学术研究中未对电商集聚进行有效衡量,而阿里巴巴历年公布的年度电商发展公告中的电商发展指数包含了网商指数以及网购实数,因此文章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作为衡量电商集聚的变量。此外,文章充分考虑了电商集聚可能对产业协同带来的影响,将二者的交互项作为补充核心解释变量纳入到模型中,从电商集聚角度衡量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已有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选择城市化率、人口素质、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等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1)城市化率。人口城市化率越高,其市民对于电商产业的参与程度往往就越高,市场规模也越大,有利于电商产业集聚。(2)人口素质。城市的人口素质越高,对于电商产业这样的新兴产业就更可能抱着开放的态度参与其中,并且有能力为电商产业发展提供力量。(3)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越大,城市的基础建设越好,就更有利于电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4)产业结构。城市的非农产业结构越高,市场交易就越频繁,且分工程度较高,有利于电商产业集聚。各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值为14.07,最小值为2.31,标准差为1.07,表明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同理可以发现,各省市之间的电商聚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电商聚集与产业协同的交互项在各省市之间产生显著差异;各省市之间的产业协同水平以及各控制变量相差较小。电商集聚数据来源于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年度电商发展指数公报,其余各类经济产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方统计年鉴以及年度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文章采用插值法将部分地区某一年份缺失的数据进行处理。2.研究方法由于文章以2013—2018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为了降低普通最小二元回归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充分考虑数据的个体效应及时间效应对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避免时间变化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同时结合过往学者的分析,[1]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具体模型见式(1):GDP=α+β1ec+β2ins+β3ec*ins+βixi+Vit+ε(1)其中,GDP为各省市人均GDP,ec为各省市电子商务集聚指数、ins是基于区位熵方法计算得出的各省市产业协同指数,ec*ins是电商集聚与产业协同的交互项,xi为各控制变量,Vit为此次回归中个体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集合,ε为误差项。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研究时,空间计量经济学通常作为一种稳健性检验的方法被用于检验基础回归的结果,其基础模型如下:GDP=ρW1GDP+βx+εε=λW2ε+μ(2)式(2)中,W为n阶空间权重矩阵,它反映了空间上各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x为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包括文章的核心解释变量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也包括文章的控制变量;W1GDP为空间滞后因变量,即在空间上各个个体之间的内生交互效应,ρ为反映这个作用大小的参数;当ρ为正时,意味着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1.基础回归分析由于文章属于短面板回归,因此不需要过多考虑样本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式(1)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2。在模型1中,没有加入电商集聚与产业协同的交互项,即不考虑电商集聚对产业协同的影响。在第一列的回归结果中,电商集聚的回归系数为0.29,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电商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协同系数为4.38,说明产业协同提高了地区产业创造的价值,更有利于资源在产业间分配,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模型2中,新增电商集聚与产业协同的交互项,研究发现,二者的交互项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产业集聚与电商发展可以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考虑到二者的交互效应,虽然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的系数有细微降低,但仍满足1%的显著性要求。在模型3中充分考虑了个体固定效应以及时间固定效应,其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稳健性检验仅仅依靠普通回归便得出电商集聚以及产业协同对区域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严谨。因此,文章进一步优化基准模型,借助空间计量的研究思路证实二者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表3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模型4-6分别为空间误差、空间滞后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基础回归结果的正确性。此外,卫星灯光数据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在测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研究中,因此文章以各个地区卫星灯光平均亮度值代替人均GDP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如模型7所示。由于被解释变量发生改变,模拟的系数变大,但是参数的方向和显著性并未发生改变,得出的结果显示电商集聚、产业协同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均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文章以电商集聚为突破口,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电商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商集聚和产业协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考虑电商集聚和产业协同的联合作用以后,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但仍具有显著的正向性,这说明产业协同发展和电子商务集聚经济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进行空间计量和以卫星灯光数据作为稳健性检验后,二者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仍然明显。2.启示第一,聚焦集聚经济,壮大电商规模效应。自2004年电商经济发展至今,除了少数几家电商平台规模较大以外,其余电商企业均依附于已有电商平台,规模较小,产品创新力不足。因此,在“互联网+”的经济时代,各级政府应该有序引导电商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商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为电商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基础设施、人才以及各项税收支持。第二,以电商经济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电商经济具有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产业特点,以电商经济为桥梁,实现产业下移,充分带动与互联网电商相关的第三产业链条协同发展,能够进一步带动新型制造业向纵深地带发展,也有利于产业在区域之间的整合,提高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效率,这也是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第三,落实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产业协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因此,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产业协同理念的认知,全面落实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的高效流动分配,踏实做好产业升级转型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杜传忠,陈维宣,胡俊.信息技术、所有制结构与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8(12).

[2]董彦龙,王东辉.基于“淘宝村”、“电商产业园”的电商空间集聚现象研究———以浙江金华市“义乌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3]龙朝晖.“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4]郑新煌,孙久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6).

[5]魏丽华.京津冀产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7).

[6]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7]蔡海亚,徐盈之.产业协同集聚、贸易开放与雾霾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6).

[8]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9]周奕.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的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

作者:史思乡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