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银发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1、生存需求:包括对食品、衣服、居住、饮水、性生活的需要等。

2、安全需求:包括预防会导致身体损伤、疾病、经济困难和意外事故等。

3、社会关爱需求:人们需要人际间友爱关怀(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临终关怀等),尤其希望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包括老同事、志趣相同的朋友和邻里、相同的群体关怀与帮助)。

4、社会价值需求:人人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5、服务需求:发展银发产业需要大批从事专业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人才,而我国目前此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活跃在银发产业中的大多为凭着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诸如养老院、敬老院的服务人员,其中大多为从城市贫困居民和农村中招募的低文化程度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或有关老年知识的培训,不仅影响银发产业的服务质量,而且制约其未来的发展,专业的银发产业服务人才需求巨大。

老年群体的庞大、老年人多种多样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需求市场,为发展银发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机遇,故银发产业被认为将是21世纪最赚钱的十大产业之一。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时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将进入市场消费,关键看有没有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产品。

二、银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银发商品生产

发达国家的银发商品生产,在当代已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厂商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大力发展银发商品和服务,从药品、食品、保健用品到宠物、生活用品、家居防盗安全系统,因适应老年人消费需求,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银发商品主要以老年保健营养品为主,老年人专用品开发得很少。因此,老年专用银发商品开发生产潜力巨大。

鼓励开发老年专用银发商品。我国目前老年人专用商品开发明显不够,已成为银发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陷。应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加强产品研发。可根据不同需求的老龄群体的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商品,市场需求量大的可规模化生产,量少的则可以定购定做。

开办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目前,专营中青年和儿童商品的商店众多,而专营老年用品商店极度缺乏。应在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的同时,畅通销售渠道,鼓励发展银发商品专营商店甚至连锁商店,其市场空间巨大。

2、银发服务业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调解中心、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学校、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生活保障服务、心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还可发展老龄自助服务业,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组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有赏服务等等。

3、银发房地产业

发展养老公寓及养老社区(如老年公寓、老人村、老人城等,配套养老机构)、老年度假康疗保健社区(宜建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半小时车程内而生态环境好、绿色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亲子套房(在同一楼层设计出“亲子套房”,老年、子女各住一边,既能就近照顾又可满足子女与老人因生活方式不同对自有空间的需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4、银发康疗保健业

发展老年医院、康疗保健中心、老年医药保健药品与商品、老年医疗和康疗器械,为老年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5、银发文化旅游业

发展老年文化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教育、老年旅游,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6、银发产业人才培养

开办银发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培养银发产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和生产、老年服务等方面专门人才,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

三、给罗江的几点建议

罗江是一个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丘陵县,旅游业基础较为薄弱。从罗江的经济基础条件、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条件,结合罗江“十一·五”规划、成德绵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及构建城际间快速交通体系的趋势分析,罗江要发展银发产业,建议以如下方面为重点:

1、大力发展银发商品生产

依托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成德绵经济区的经济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老年日用品、老年食品、老年医疗和康疗保健用品、老年文化旅游用品生产。

2、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农副产品(粮食、水果、水产品、家畜禽蛋等)等资源优势和成德绵城市群基础消费市场、交通区位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康疗保健、绿色美食产业,吸引老年消费市场。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建议转变宣传角度,多宣传忠义文化。如对三国庞统的宣传,过去的宣传重点为庞统在落凤坡代刘备为箭射死、惜庞统身怀大智慧而英年早逝,对于相信祥瑞的人群来讲,其地为损主折将的不祥之地,不愿前往。宜从忠义角度宣传庞统作为身负大智慧的一代奇才,却在主公危难之时不惜舍身救主,堪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忠义楷模,与武将关羽和赵云等追随主公忠心不二、诸葛亮忠心辅国扶助幼主等忠义相比,共同构成三国不朽的忠义篇章。而唐代罗江进贡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桃花犬也是以忠心主人而流芳于世。因此,罗江可说不仅人忠义,连狗也忠义。打好忠义文化牌,罗江在发展银发产业方面,就可以用桃花犬作为品牌,大力驯养为老年人服务的宠物犬,成为罗江养殖业的一大亮点和宣传罗江的著名品牌。游人到罗江,就可追思忠义之魂、购买忠主之犬。若发展桃花犬养殖,建议早日对品牌名进行商品注册。

3、适度发展银发地产

发展银发地产,需要有良好的植被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及方便的生活环境、医疗保障、便利的交通等多种条件,而罗江在植被生态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缺乏优势,而在距罗江不远的环岷山诸县却有着良好的山地植被等环境条件,故罗江发展银发产业只可能是近地小规模市场,不宜大规模发展。因此,建议罗江适度发展银发地产,控制规模。

4、发展银发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产业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新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前奏,新兴产业是未来全球经济的着力点,高科技领域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写未来的国家力量对比。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契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抓紧制定和实施“新经济”发展计划。如美国政府提出经济复兴计划,着力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将能源改革作为振兴经济的主力和经济复苏的核心;欧盟推出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本提出重点扶持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

近年来,福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一批产业迅速兴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新能源产值360亿元,初步形成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能源、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2009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0亿,规模以上企业有106家,亿元以上企业21家,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门类,在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以7-ACA(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下游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蜂毒研究及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先进省份。但目前福建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0%左右,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福建高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在新材料领域,福建在光学晶体材料、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其中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紫外C消毒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生物医药领域,福建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直是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行业,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至今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从2005至2009年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到19%、24%和37%,但这些产业在我省高新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小,2009年分别仅为5.53%、3.26%和3.22%。而且,我省高新产业主要聚集在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宁德、龙岩、南平、三明、莆田等地市产值较低,不少新兴产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雷同性,尚未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大多是在政府推动下,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把要素和资源优先转移到最有前途的产业中去,使其潜力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实现的。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

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以及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困难性等,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充当新兴产业的坚定倡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方面努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1)抓紧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建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福建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作为重要部分纳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要特别重视产业化的可行性,关注各个新兴产业所处的成长周期,选择产业需求迫切、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舍弃虽技术高端,但产业化可行性较低的项目。通过编制《目录》,对于潜力很大的项目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加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抢先占领行业高地。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

(2)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通过指定详细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把政策扶持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到支撑前端产品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优先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用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研究规划后予以保证。在有效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让、租赁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实施返还一定比例土地出让金或下调地价等用地优惠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建立新兴产业培育的工作协调机制。省里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抓跟踪研究,及时发现,确定方向,统筹规划,引导扶持,做好产业定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2、完善投入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具有需求大、运作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较传统产业更高的市场风险,现有的一般资本市场很难满足新兴产业的融资要求。应着力转变目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尽快完成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1)创立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兴产业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积极发展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使其规模逐步达到20亿元。用3至5年左右的时间,吸引各方资金500亿元至1000亿元,在省内建立50只左右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对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工作,建立全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辅导,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后备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成果转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服务,为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

(4)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建立和健全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构成的信贷服务体系,着力发挥科技银行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和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总贷款规模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信贷专项,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深入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5)充分发挥债券、信托、债权基金等融资渠道的作用。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企业,应大力支持争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信托公司努力开发适合新兴产业特点的信托产品;工业债权基金的发行实现常态化,努力为我省新兴企业增加债权融资渠道。

(6)建立和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投入。对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财政按其年度担保额16%予以补偿,并可以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加强对担保、再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建立一套适合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考核办法。

3、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必须重视解决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政府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应强调市场适应性,尊重企业对市场的价值把握,激发产、学、研各个方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瞄准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申报建立部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

(2)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重点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超前部署、长期积累,将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发重点核心技术,注重配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强化各级政府对R&D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R&D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

(4)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4、促进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决定了其组织培育方式不同于传统产业。以配套集群的模式,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能力。

(1)大力扶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大企业的政策举措,使之成为我省参与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

(2)积极发展新兴中小企业。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

(3)持续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与产业基地以其技术与智力的高度密集,蕴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鼓励企业向规划建设的产业基地集中,因企业异地整体搬迁而对企业原所在地财源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两地财政部门协商,以搬迁时前一年该企业入库税收为基数,由上级财政部门核算后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企业原所在地的财政利益。鼓励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规划建设的基地内兴办企业园区,以年租制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租约期最长可达50年;企业园区属于外部公共大配套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当地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4)积极承接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紧紧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把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投资动向与我省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编制既能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又能与外商需求相吻合的招商选资项目。加大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福建投资办厂及建立研发中心。

(5)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研发投入较多、缺乏规模经济,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加上不少产品(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用,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因此必须扶持企业开拓市场力度。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产品的示范工程,将示范工程检验的产品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推广,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评审符合条件的医药产品,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建立境外销售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6)大力促进闽台新兴产业对接。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调整台湾产业结构,台湾当局连续推出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医疗照护、旅游观光等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六大新兴产业表现为向服务业倾斜、相互关联性、主要依托大陆市场的特点。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五缘”优势,从产业链整合、延长上推进闽台新兴产业的深度对接,不断加强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合作制造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到全世界,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应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共同制定产业标准,力争使其上升为全球标准,努力形成新兴产业链和新经济增长点。

5、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新兴产业是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舞台,新兴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抓紧落实福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海西人才高地的有关政策,实施人才开发和培养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在努力培养本地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指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要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2)实施“企业博士创新” 计划。积极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统筹教育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探索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福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响应及中央、省、市各级精神,积极开拓创新,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17年底我县被确定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我县将旅游业定位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目前我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总体规划》已初步形成,《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也已完成,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储备不够,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够长、规划起点不够高,产业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与相关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合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发展还不够,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项目比重较小;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不足;旅游扶贫作用发挥不明显;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一是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深化沟通衔接,实施好文化旅游“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从我县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好、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文化旅游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拓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内涵,提升辐射带动力,要发挥好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巩固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旅游规划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刻挖掘,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县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地方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生态观光、红色之旅、地域风情”三大旅游品牌,将我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注重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各环节,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抓好拳头产品例如核桃、杂粮等农产品的深加工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民歌、小花戏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五)拓宽渠道,加强宣传推介促销。一是要将我县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县的营销规划中,统一宣传促销。二是要继续通过影视声像、文化包装、新闻媒体、互联网、以节会促旅等传统宣传手段来提高知名度。三是借助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抓好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四是编辑传唱宣传我县的歌曲、编排演出反映民族风情的精品节目、印发全县文化旅游指南、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小报、制作大型文化旅游广告牌。以旅游宣传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六)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和人才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多元投入的机制,通过招商引资,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鼓励企事业单位及民营经济实体投资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运行机制由行政事业性管理向企业化经营和发展的转变。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和推广适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保险品种。推动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搭建金融对接文化旅游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吸纳专家、学者进行旅游文化基础研究,引进和培养文化旅游策划设计、包装宣传、商品研发专业人才,主动与旅游专业学校(院)联合,加大对旅游营销和导游员培训力度,培训提高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者的文化素质。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为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关于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政府从发展固原经济的高度,将旅游业定位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注重文化建设,加大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了文化设施及景区建设,加强了宣传营销、行业管理,使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保护、整合和利用不够;二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总体发展规划;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运作、用人机制缺乏创新;四是回族文化资源欠开发,民族风情特色突出不够;五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不足,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为此对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发挥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旅游带动扶贫功能,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脱贫致富相结合,将有开发前景的重点旅游景点尽早纳入自治区的旅游总体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的倾斜和投入。在完善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区)的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六盘文化旅游圈”的打造,要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切入点,将有限财力有效利用,避免小规模的景区开发和浪费。要一县一品,各具特色,宁少勿滥,避免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二)加大力度,挖掘整合开发资源。要在搜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二是对人文名胜古迹的保护。三是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四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统一打造六盘山大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积极申请六盘山大品牌及系列产品的国家专利保护。五是高度重视文化安全,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重点历史遗迹和文物古建搞好项目论证和保护规划,尽早争取国家立项和投入,加大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对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进行有效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突出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加强文化对旅游的渗透,一是在景区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重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二是要增加景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三是要浓墨重彩地营造“文化固原、红绿六盘、回乡风情”的特色氛围。将我市自然景观、文物古建、史迹遗址和回风民俗中蕴藏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魅力以旅游为载体很好地彰显。

(四)培育市场,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要依托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六盘山森林公园等6大景区(点)作文章。一是要扶持发展旅行社,广招客源。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与外省市实力强的旅行社合作兴办发展旅行社。二是策划精品线路,加强引导游客力度。积极与周边市县和全区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互补,精心策划便于吃、住、行、游、购、娱的精品线路,在线路中编入购物点,推行主要景点通票制。三是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打造市场平台。在此集中展示、销售民间工艺、土特产等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吃饭、休息、娱乐、购物和体会异域民风的场所。四是扶持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创新。抓好拳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五是走向市场发展娱乐、演出业。通过培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高游客逗留天数和消费量,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五)拓宽渠道,加强宣传推介促销。一是要将我市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纳入全区的营销规划中,统一宣传促销。二是要继续通过影视声像、文化包装、新闻媒体、互联网、以节会促旅等传统宣传手段来提高知名度。三是借助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抓好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四是编辑传唱宣传六盘山的歌曲、编排演出反映民族风情的精品节目、印发全市文化旅游指南、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小报、制作大型文化旅游广告牌。五是开通“固原人游固原”旅游专线。六是全面营造“文化固原、红绿六盘、丝路重镇”的浓厚氛围。以旅游宣传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要将数字技术转变为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营造物联网拉动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各个行业中去。然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和限制,在其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出现了各种制约因素,为此,下文针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

首先,针对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各地各自为战的局面,相关部门应推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出各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子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其次要缩小物联网发展地区差距。通过比对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经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仍是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使物联网达到全国范围内平衡发展,解决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的物联网无法稳定发展问题。中国物联网产业要扩大发展,必须破除行业壁垒,使区域内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整合,促使区域间物联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建立起来。最后,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标准制定等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重点予以资金支持。

在厘清政府定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形成物联网自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依托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作,推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商业模式的发展应顾全到产业链中的多方需求,加强对设备商、集成商等积极性的充分挖掘,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

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开放性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标准化将是物联网挑战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议题。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将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标准体系,将随着市场的逐渐发展而发展和成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保证其标准一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标准的开放性和所面对的市场的大小是其持续下去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

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三、建立物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在中国,制定新兴领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相对滞后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将会造成相应的外部成本。在应用物联网技术过程中,如保障个人的隐私权、信息采集的合法性等问题,对物联网推行的通畅设置了障碍。因为物联网系统将会产生的数据爆炸,可能会引起隐私以及数据使用方式方面的担忧。有许多采集数据的形式,如车牌扫描仪捕捉超速者,无需征得同意就可直接运行,那么谁有权访问和控制数据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安全性的问题不仅要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信息的使用权限,让用户的隐私得到保障,从而在不同方面保证和维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重视“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

首先是要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加大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安全性能,参与标准制定;其次要进一步加大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节点操作系统、产品的第三方测试认证以及传感器共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最后,需要通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产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1 文化产业园

1.1 文化产业园的概念

“文化产业” 是以创意为源头 、 以内容为核心, 凭借技术手段, 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对文化产品的不同形态进行制造、 营销的行业, 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文化艺术服务、 网络文化服务、 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等八类。 “文化产业园” 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进而形成集企业、政策、孵化、投资管理、 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1.2 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意义

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助于发挥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集群, 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这种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间彼此竞争、 相互学习、 模仿、示范、 推广等来提高产业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借助各个产业部门对同一市场的分享, 选用大致相同的销售渠道和方式, 相近的人力资源群体、 科技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形成的可以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链, 从而实现从新产品开发、 采购、 生产加工、 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交易成本的降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 有利于大企业的成长和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园的建立为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 收购、 重组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文化企业资本聚集和扩张的效率,并且组建的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 提高了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因为中小企业的目标不是求做大,而是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做精、做强,从获得竞争优势而成为该行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能够更好的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2 棋盘山现状及优势分析

2.1 基本概况

棋盘山开发区位于沈阳市东北部,全称是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面积 203 平方公里,现有36 个社区, 总人口 5.6 万人。 目前管辖 “四园” (秀湖景区、 森林公园、 世博园、 鸟岛)、四街 (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办事处),是一张可以集中展示沈阳生态良好、 旅游和文化产业活力的靓丽名片。 2009年, 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 亿元, 同比增长 22.5%;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 亿元, 同比增长 31.1%, 对 GDP 的贡献率为27.2%; 2009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900 万人次, 同比增长 5.9%; 旅游总收入 18 亿元, 同比增长10%。棋盘山开发区被授予全国首家 “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园区”, 以及 “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相继成功举办了 2006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 年世界遗产博览会, 2008 年奥林匹克文化展示会、中国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 2009 年国际多媒体峰会、 2010文化旅游高峰论坛、 秀湖摇滚音乐节、 2011 年 “我要上学” 大型公益演出、 国际冰雪节、 盛京灯会、 关东庙会、 沈阳民间艺术展示交流会等一批知名展会和活动, 这些活动激活了棋盘山的文化旅游市场, 更进一步扩大了棋盘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棋盘山文化创意区面积为23 平方公里 , 在辖区中部, 以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为依托,重点布局创意设计、 旅游文化、 影视传媒、 物联网、 数字动漫、 会议会展、 教育培训等特色项目, 形成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同时完善旅游六要素及其配套服务, 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棋盘山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分类见表1。

2.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的优势

(1)生态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棋盘山、 辉山和大洋山环抱秀湖, 棋盘山森林面积达到 69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达到 13 平方公里, 绿化覆盖率高达47%, 空气负离子数是市区的 6 倍, 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是沈阳的 “城市绿肺” 和 “天然氧吧”。

(2)区位优势

地处沈阳经济区黄金节点, 距沈阳市中心仅17 公里, 距抚顺市中心 10 公里, 距铁岭市中心20 公里,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成为沈阳及周边七城市居民短途旅游和商务休闲的首选之地。根据研究表明,若要成功运营一座文化产业园,需要至少保证一级客源市场300 万人口, 距离在 80公里或1 小时汽车行程内; 二级客源市场至少保证200 万人口, 车程在 240 公里或 3 小时汽车行程内。沈阳市区作为棋盘山开发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庞大, 2011年沈阳市拥有市区人口615.4 万人,作为二级客源市场的抚顺、鞍山、铁岭等城市人口均超过200 万。 另外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2011 年沈阳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达到6222 万人次 , 这些都保证了棋盘山开发区的客源市场。

(3)资源优势

一方面,棋盘山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5A 级旅游风景区, 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包括 4A 级风景旅游区森林野生动物园和秀湖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清福, 同时还有在省内独一无二的世博园、 盛京高尔夫、 鸟岛等这些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 棋盘山作为全国仅有的四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 随着卡通城、 万国酒堡、 中国书法园、 秀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出版传媒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 加之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冰雪节、 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等文化活动, 极大丰富了棋盘山开发区的旅游资源的种类。

(4)体制优势

棋盘山开发区的体制相对于其它城区和市直部门具有很多优势, 可以享有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区域内人事管理权限, 可自行引进和聘请高端人才, 在决策和操作层面上, 实行灵活的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

3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缺乏监管。

开发区所辖的满堂、 高坎、 望滨、 英达街道在划归到棋盘山之前, 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道路、 供热、 供气、 供水、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仍很不完善, 无法达到开发区内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以棋盘山道路为例, 在沈抚交界处经常可见满载沙石的大货车绕开高速公路, 为抄近路穿行于农田间, 新修的水泥路面被超负荷碾压, 不久便坑洼, 这不但影响村民对道路的正常使用, 污染了环境, 大型货车更增加了村民出行的危险。

(2)园区创新力不足, 缺乏特色。

创新力不足主要是表现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多是停留在学习或模仿国外市场的阶段,棋盘山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选择也主要是集中于创意产业、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几大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由于人才和技术的缺失使得我们与国外,甚至是北京、上海等地而言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我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总体来说产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以近年动漫基地的建设为例,许多文化产业园都轰轰烈烈地投资建设,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复建立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达20 家, 但是真正具有突出产品特色的寥寥无几, 不少只是初级的外包业务, 原创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制作缺乏。

(3)产业规模尚未形成, 缺乏示范效应。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健康科技等产业较快, 但也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主要的中南卡通城、 国际创意谷、 万国酒堡、 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仍处于在建阶段。 并且, 棋盘山作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与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象定位的宣传、市场份额的扩大等方面, 尚未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4)收入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导向。

文化产业项目同旅游项目一样有着投资多、见效慢、 回收周期长的特点, 所以开发区政府为了保证园区建设和发展部分投资资金是来自贷款, 2010 年全区需偿还本息近 3.2 亿元, 日均还款金额高达86.8 万元, 截止到 2011 年贷款余额已累计36 亿元, 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 而开发区政府的资金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2009年全区一般收入为3.2 亿 , 房地产税收占 2.6 亿元 , 而稳定行业税收仅为4301 万元 。 这种状况极易导致文化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通过棋盘山的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 带动周边土地增值, 依靠房地产开发获取主要经济收益, 这样不仅偏离了文化产业园设立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财税结构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棋盘山风景区物流、 人流、 能量流的调控需要公路、 通讯、 水电煤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保证为前提, 这些是开发区能够持续、 稳定、 正常运行的依托。 所以政府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完善棋盘山开发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文化产业园区内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规划建设,不但要提供文化产品生产、 加工和展示的场所, 也要考虑到文化人士交流创意、生活娱乐的场所。在园区内需要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建设供其居住和创业服务的功能健全的配套设施,营造一个宜居和利于激发灵感的工作环境。另外在风景区的保护区,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建设生态农作物和家禽的养殖场、污水处理站和污水回灌花卉园等, 形成风景区环境和周边社区自然生活景观平衡、 协调发展, 努力把这里建成功能设施齐全环, 境优美、 集聚人气的文化产业园。

4.2 突出产业特色

棋盘山文化创意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必须利用其区域内独有的优势资源, 有特色文化产品的支撑, 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项目, 培育出其他园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 在产业园建设前要做好科学的整体规划、 项目论证以及后期运作, 将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精” 的品牌。

开发区需要重点挖掘产品特色、 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园区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文化内涵以及游客的参与性, 实现文化产业园由静态观赏型向参与体验型转型升级, 并且要注重文化产业同体育、商贸、 会展等相关活动的联合, 延伸产业链。 认真总结大型活动的经验, 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和节日以及沈阳特点, 通过鲜明的主题精美地设计出来,将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关东庙会、 盛京灯会、 迎春花会、 世博园郁金香节、 金秋游园会等活动在策划、 组织上力求创新, 借助 2013 年全运会在沈阳举办的契机 ,尝试突破舞台的局限, 结合现代科技、 信息技术, 发挥创意来策划大型实景演出、 秀湖音乐节等文化艺术活动, 以及以户外体育竞技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 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市场效应, 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重大旅游文化的节庆活动, 提升棋盘山品牌影响力,扩大并巩固客源市场, 吸引国内外游客。

4.3 实现产业链发展

棋盘山文化产业园要想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选择本地区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立足于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充分的挖掘、整合、并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集中力量建设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将其打造为园区第一品牌,整体引领产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的关键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如果产业链条不完整, 附加值低,则会导致产业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以棋盘山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利益为纽带,积极关注文化产业下游的衍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把文化产品从创作开始, 一直到生产、 加工、 销售连成一体, 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 形成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